古人读书观:不求甚解到底好不好?

古人说开卷有益,一本好书会成为人生的好伴侣。但是,一个人在热爱书籍、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善于阅读,注意阅读方法,这样才能读懂书籍,通读书籍。

清初以画、诗、书、三绝而闻名的郑板桥写了这样一首诗:读了几万卷,胸中没有主人,就像暴富儿一样,花了不少钱。由此可见,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不应该多,而应该选好书,学以致用。他还说:求精不求多,不求多,只求精运多。其实他并不反对博览群书,而是强调必须以精读为基础。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早年隐居荆州隆中时勤奋学习。与诸生不同的是,诸葛亮强调独观大略。具体来说,它是一般阅读,捕捉本质,掌握本质。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勤奋,而且善于学习。他可以被称为足智多谋,无论是读书还是打仗。

唐代作家韩愈在谈到阅读时说:记者必须提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作家必须钩住他们的神秘。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到钩神秘的阅读方法。在韩愈看来,即使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学习,也不可能涉足所有的知识。即使是一本书也很难记住它。事实上,没有必要这样做。他建议在学习中提到钩神秘,即阅读时必须提出大纲,提出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那些理论书籍,在阅读时要注意探索其深刻的观点,即把握其精髓。

在古代,有识之士倡导的以把握重点、理解精神本质为主题的阅读方法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阅读方法是后世最具争议的。他写了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上面写着:好读书,不求解;每当你有意识的时候,你都会欣然忘记吃饭。这其实是他假设五柳先生来描述自己的阅读生活,解释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陶渊明的阅读方法可以用不寻求解决方案四个字来概括。那些拒绝同意后代的人认为陶渊明提倡粗心大意、肤浅的阅读风格,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意者认为陶渊明的阅读方法是告诉人们不要像一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忽视书的主题。

事实上,陶渊明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阅读观点,与他早年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历史书记载,他年轻人很少,六经游好。由此可见,他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好学。自汉代以来,一些经典学家对经典作品的注释层出不穷,空虚乏味,离题千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学术解释,寻章摘句,牵强附会,这不仅对阅读没有好处,而且会干扰对书原意的理解和理解。陶渊明对这种不良学风提出了不求解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必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毫无价值的注释,而是要注意阅读原著,理解原著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在许多古代文学中,阅读并不多,而是要把握重点,理解精神本质,把书中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血肉,以达到阅读和知识的目的。

——————

作者:肖明舒
资料来源:城市快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