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读书态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

近日,海口市博物馆举办了鲁迅读书生活展,吸引了不少爱书人的目光。

今年正好是鲁迅去世80周年。纵观这漫长的中国文坛,也许没有一个诗人或作家能读得比鲁迅多。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他从小就读过大量中国传统经典和野史异闻等小书。后来,他去南京学习,开始涉猎翻译自西方和日本的书籍。后来,他去日本学习,学习日语和德语,扩大了他的阅读视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文学观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

请教别人是无用的

1927 2008年7月16日,鲁迅应邀在广州知用中学发表演讲。在此期间,他主要谈到了自己对阅读的看法。后来,这篇演讲被鲁迅自己修改,并以阅读杂谈的名义发表在当时广州的《中华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上。事实上,当时鲁迅这样的著名作家谈论阅读的文章肯定会风靡全国。然而,事实上,这篇文章后来并没有被广泛传播,甚至很少被提及。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人们不想从鲁迅那里得到阅读的见解吗?

事实上,当你真正阅读鲁迅的《阅读杂谈》时,你会发现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说出任何新的想法。鲁迅似乎总是害怕在心里为别人(尤其是年轻人)当导师,并给出这样或那样的指导。在鲁迅的意识中,年轻人的导师应该由陈西英这样的绅士来完成。他不会为年轻人当所谓的导师,而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最及时的帮助。因此,鲁迅似乎拒绝对阅读给公众任何可行的意见。在《阅读杂谈》中,鲁迅说:我们自动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的爱好,咨询别人一般是无用的。因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鲁迅如此不愿意给别人关于阅读的意见。他的意思是,阅读仍然是一件个人的事情,没有人能给你可行的意见,你只能依靠自己的阅读方式,也就是说,鲁迅所谓的阅读爱好。

这种意识是完全鲁迅风格的,根植于他对任何束缚个人的教条的反对和批评。如果可以概括鲁迅一生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立人。鲁迅对个人解放的呼声依然强烈,因为他所期望的个人独立社会尚未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在阅读杂谈中的意见与他一直倡导的立人思想是一致的。也可以看出,鲁迅有着深刻的意图,他看似消极的做法其实暗示着很多积极的力量。在 1920年的革命洪流中,有许多革命家躺在上海租界的洋房里,像我一样,指导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上街革命。鲁迅不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因此,他强烈反对任何指导年轻人的导师,也强烈反对年轻人寻找所谓的导师。鲁迅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深刻之处,但我们与每个人的独立与成长的深刻距离。

《青年必读》始末

与鲁迅的《阅读杂谈》相比,他的《青年必读》要出名得多。它在鲁迅一生的思想演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这篇文章及其背后的各种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阅读的另一种态度。

19252001年1月,孙福源主编的《京报副刊》发布了《青年必读十本书》和《青年爱读十本书》的启示。70多名社会名人、文人学者和300多名青年应征作答卷,并陆续在《京报副刊》上发表。鲁迅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所以我现在说不出来。但在这句话的背后,鲁迅还附上了一篇小文章作为解释性文字。

   

但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的经历,供一些读者参考——
……
我以为要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
少读中文书,结果只是不能作文。
但现在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不能算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现在看来鲁迅对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看法有些过激,但周作人也在多年后给鲍耀明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这件事,说鲁迅的《青年必读书》其实是他的‘高调’……他很有异议,故意和别人调情。他还给朋友的儿子写了一本书,但很简单。然而,鲁迅这么说一定有他的想法。在《疯子日记》中,鲁迅借用了疯子的嘴,说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纸背后隐藏着吃人的历史。因此,不难理解鲁迅为什么反对年轻人阅读中国书,而是提倡他们阅读更多的外国书。鲁迅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在文化界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就像在人群中投下了一个黄蜂巢一样。有60多篇关于辩论的文章已成为当年学术界的公共案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无论如何,鲁迅在《青年必读》中所表达的观点背后,其实是希望看到年轻人应该多采取行动,多做事,而不仅仅是空谈和抱怨。如今,鲁迅的行为胜于言语建议依然珍贵。因此,在阅读的选择上,即使有人热衷于为年轻人开书单,后者也不一定会读那些书。真正的读者不需要任何人为自己开书单,也不会热衷于为别人开书单。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只热衷于空谈和享受,即使是那些读诗学富的人也不会读书。所以,当我们今天回去读鲁迅的短篇《青年必读》时,重要的不再是文章中略显过激的观点,而是他在附注结尾说的那句话:现在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行’,不是‘言’。也许是因为行动对年轻人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把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这个词作为学校的另一个校训。当今社会仍在大力倡导努力工作的氛围。因此,鲁迅在《青年必读》中的观点仍然闪耀。

书账及其嗜书如命的记录者

鲁迅一生都沉迷于书籍。除了在他的亲戚、朋友和其他人所描述的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鲁迅爱书的故事,他细致的书账也证实了他沉迷于书籍的气质。许多与鲁迅有过联系的人会说,他们收到鲁迅先生寄来的书是经过仔细包装的,像新的一样平坦。当然,鲁迅珍惜他的每一本书。如果新书或其他人寄来的书上有污渍和皱纹,鲁迅通常会亲自处理、清洁或修复,然后收集和使用新书。在南京学习时,鲁迅曾经在冬天花钱买了他最喜欢的书,所以为了不让棉裤上的洞被别人发现,他用墨水黑纸来修复棉裤,以防出丑。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有阅读的气质。

除了沉迷于书籍,鲁迅还有另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写日记,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在日记中,鲁迅不仅描述了他每天的主要活动和感受,还逐一列出了他买书的情况。书籍的内容一般包括购买书籍的地点、标题、作者、价格、标题等。每年日记结束后,还有一个特别的书籍部分,详细记录今年购买的书籍的数量、类型、成本等,可以说非常小心。

自从鲁迅于1912年 5 5 5 日开始写日记以来,他的日记很少缺少,直到1936年 10 18 日去世。虽然有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鲁迅在1935年病得很重,耽误了日记的写作,但鲁迅会根据记忆填写日记,包括日记中的书账。为什么鲁迅如此仔细地记录了书账?在我看来,这仍然源于鲁迅对书籍的热爱,所以他会记录他购买书籍的所有细节。根据书账的记录,鲁迅在 1928 年之前,每年购买书籍的钱低于 400 元。 1928 年以后,他每年花在书上的钱将超过 400 元, 1930 年最高记录为 2400 元。这几乎是当时一位大学教授的年薪。由此可见,鲁迅对书籍的热爱和他的勤奋。

事实上,鲁迅一生并不富裕。有时候,为了买自己喜欢的大部分书籍,比如《四丛杂志》,他不得不反复权衡,最后拿着家里攒下来的钱买书。据《书账》记载,鲁迅一生购买的书籍约为3000 ,共有9600 以上,包括 6900 各种汉代画像石拓片。鲁迅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买这些书,只记录这个书账是一项艰苦而用心的工作。

简而言之,鲁迅成为鲁迅的原因与他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密切相关。即使天才说任何时候都会有很多演讲者,但培养一种自然、勤奋、透明的阅读习惯也将有助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这种天才有先天的天赋,但也有后天坚持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它是纯粹的。鲁迅的阅读生活是过去的事正能被我们掌握的是现在,最好现在拿起一本书。

链接:鲁迅的读书方法

如何阅读?鲁迅有一种直接的阅读方法。鲁迅在《随意翻转》中谈到了随意阅读-随意翻转的方法。鲁迅还谈到了自愿、自动阅读、即爱好阅读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鲁迅还间接说了以下阅读方法。

怀疑-研究方法。鲁迅在《我要骗人》中说:中国人民多疑。……然而,怀疑不是缺点。总是怀疑,而不是断言,这就是缺点。其实鲁迅也承认自己的多疑,我的‘疑’是存在的。但无论如何,怀疑是超越的起点,有疑才有卓见。

比较-识别方法。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一种方法;识别是一种分析好坏、区分是非、划定标准的方法。鲁迅说:只要比较,很多事情就会理解;阅读和绘画也是一样的。

思考-观察方法。鲁迅认为,思考应该是独立思考,反复思考。读这本书,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读其他书也是如此,你仍然必须自己思考,自己观察。阅读应该思考,创造也应该思考。如果你写了一些东西,你必须探索它。经过思考,更重要的是观察,面对问题,与实际接触,使读书活起来。

结合-参考方法。结合是联系,参考是比较。学习与超越、移植与原创、吸收与发展不仅是结合的方法,也是参考的方法。鲁迅在《致董永舒》一书中说:但我们不能专注于一个人的作品。为了防止被他束缚,我们必须向所有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我们才能以后独立。

精确-知识方法。只有当思维准确时,我们才不会感到困惑。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这种语法的不准确性证明了思维的不准确性。换句话说,这个想法有点混乱。只有准确、仔细地阅读,我们才能阅读本质、收入和知识。这应该善于总结。鲁迅本人非常善于总结。他在阅读世界文学时总结道:研究世界文学的人告诉我们,法人善于锋利,俄罗斯善于讽刺,英国和美国善于幽默。

—————–

原标题:鲁迅的阅读生活
作者:马海波
来源:海南日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