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完整文字版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小编点评:微信背后的产品概念全文版

作为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对产品的追求有着非凡的执着。从他在腾讯8小时的演讲中,可以看出微信产品团队的独特气质。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张小龙大师演讲的ppt。有兴趣的请下载学习。

微信ppt全文版背后的产品理念

内容说明

有句话说: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他的规则也很简单。很多物理学家说,我们发现的宇宙定律很简单。既然宇宙的规律这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把事情复杂化呢?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这边的人?一是我要奉承产品经理,二是每个人都像上帝一样。

上帝是什么样的人?上帝是一个建立简单规则然后让世界进化的人。

我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产品经理会像上帝一样,会俯视众生,知道他们的欲望,给他们制定一些规则,让他们按照这些规则来运作。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像神一样,你会有神的成就感。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关注“潘军皮群”

#Hello 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路径张伯伦博士

人们的“存在感”问题。存在感意味着人们在离开sNS时会感到自己与人群脱节、孤立、毫无价值。这些产品在中国无法普及,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是比存在感低一个层次,也就是“生存感”。但是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既有生存的压力,也有生存的欲望。这群人就是《潘俊波V泄露》的主题互联网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我们应该从了解《潘俊波V》的存在和心理状态开始,我是通过邀请潘俊来掌握这个用户群的。

产品创意——张小龙微信8小时分享(完整版)

虎修之前发表了何菜头的《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文章虽然是基于张小龙的产品体验分享,但其实相当多的内容来自和菜头自己的理解。现在,虎秀是基于点电CEO徐超军的博客内容,

为大家呈现张小龙的直播分享记录。我希望能有所帮助。很长,慢慢来。

简单就是美丽——从苹果单键到微信摇一摇

非常感谢你今天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到广州。我对产品的分享很感兴趣。我认为能够讨论如何制作产品非常有趣。

让我们从一个小故事开始。这个故事是关于苹果手机的。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键? (台下:我觉得只有一个按钮对用户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干扰,只要从这里开始,其他的菜单就会出现,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来宾:我上次分享时,Martin 在场。马丁理解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按钮很容易坏,所以用户必须不断更换新手机。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上一部iPhone的按键坏了,然后就没办法了,

只好换了一个,是微信的4S。这个是例外发的,因为他说我们微信4S下只能录1秒视频,我说是4S以内。

台下:乔布斯想说我的产品是我引导用户的向导,所以当只有一个按钮的时候,你必须跟着我的动作,你只能按这个按钮一步步操作。

客人:为什么那两个按钮不能引出?

幕后:多一种选择意味着多一种选择。

客人:不给他选择?

Offstage:是的,因为你会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之前看过《乔布斯传》,也看过一些。我觉得乔布斯性格有点偏执。他追求一种极致的简单,这可能与他的哲学有关。如果他能用一个按钮做,他肯定不会用两个按钮做。

客人:那我们可以不用按钮吗?

Offstage:其实大部分手机都不用按键,但或许这个按键还是有必要的。

嘉宾: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任何理由都可以。

幕后:简单。

Guest:是的,简单是一个很好的答案,非常好。这个问题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Offstage:我想补充一点,如果它崩溃了,你可能会丢掉你的手机,这可能是一个通风口。

客人:发泄?

Offstage:如果它崩溃,你会放弃它,所以用户会订购。

来宾:是的,这也有道理,因为发泄很重要。对此没有标准答案。我说的答案也是一个答案,仅供参考。不要当真。为什么只有一个按钮?再看看,为什么是白色的?白色的实际上比黑色的更酷,对吧?白色的其实是苹果最想做的。那个时候做不了,供应商也做不了,所以先做黑色的先跟大家打交道,所以花了很长时间才做白色的。你看看这台白色的机器,加上一个按钮,你怎么看?一个白色的东西,上面有一个按钮,当你按下它时,就会发生奇迹,当你按下它时,就会发生一些事情。

柜台下:像厕所。

客人:对。我读过一个关于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弗(Jonathan Iver)的故事,他曾经做过马桶设计。一个设计师的设计经验会继续下去,所以你可以想象其中涉及到一些历史经验。我们经常在一些马桶上看到两个按钮,这种体验并不好。每次冲水时都不知道按大按钮还是小按钮。

Offstage:每次冲水时,我都会同时按下两个按钮。

客人:那你就是在浪费水。这是我开的一个小玩笑,不是真的。但这个笑话里其实有一些故事。故事是,设计师Ivor以前是做日用品设计的,他当时的很多积累都来自于工业用品。然后他来到苹果之后,后来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后,发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乔布斯的很接近,于是就留下来一起工作。

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自苹果的,这里的很多产品都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那么苹果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硬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软件会这样做?实际上有很多事情要考虑。我也读过《乔布斯传》这本书。看完之后觉得没有写出苹果的一些设计理念和精髓,比如一些故事。在 iPhone 发布时,他说我们的产品领先其他手机 5 年。 5年的领先在哪里? IOS设计,它的理念是什么?它的哲学是什么?这其实是值得思考的。

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从简单的思考开始。这句话大家听多了,都麻木了,包括少即是多,为什么少即是多?为什么简单是美丽的?在这里,也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哪个学生会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简单是美丽的?为什么复杂不美?有没有人有勇气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何为简单——来自腾讯微信

我相信男生用过,女生用过不会告诉我们的。大家都用过吗?我在三公里外摇晃了一辆 TINA。如果你想加我,你可以一起摇一摇,我们可以互相加。但是我深圳的同事,100公里外就不能加了。我们必须同时摇动,我们数 1、2、3,当我们达到 3 时,我们同时摇动。大家进入这个界面了吗? 1、2、3,摇一摇!因为必须在三秒内摇一摇,然后我们会看到一个列表,而我们摇一摇的人就在这里面。我们看到这个名单上有十几个人,就是我们刚刚一起摇摆的人。基本上一切都可以被捕获。

您可能一直在这里讨论技术问题,如何找到彼此。我相信这个技术问题不是问题。对于腾讯的技术来说,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作为产品功能,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功能很简单,优秀的开发同事可能一两天就开发出来了,但是我们如何把一个功能变成极简体验,这个是非常难的。

你可能会看到今天Shake的功能很简单,做起来也很简单,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没有人做过然而,当它完成时,我们做到了,而且非常困难。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遵循,简单就是美丽的方法。我们来看看这里体现了哪些简单的特征。

此界面中没有按钮、菜单和其他条目。下面还有一个可以拉出的附加菜单。上次动摇的人是我们的失败者,我们要取消它。也就是这个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图案,没有按钮,没有菜单,也没有文字介绍。那么这和Iphone或者马桶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键是一样的。它只有一张图片,那么这张图片只需要用户做一个动作,即摇晃的动作。这个动作也很简单,是人类做过的最有启发性的动作之一。因此,我研究了人类的起源。人为什么要直立行走?因为人类必须用手去抓石头、打猎,最后还要用脚做其他事情,最后才能直立行走。

我们内部开发这个函数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Recording One Record)”函数,内部代码叫做“Recording One Record”,我们服务器上开发的代码叫做(Lusefor)。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东西,最原始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体验。不久前,我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我们如何才能体现最原始的东西,就是去体验最好的。让我们回想一下多任务在 Windows 时代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们必须按“ALT+Tab”键,然后在 Iphone 中,我们只需要按两次底部按钮。这要简单得多。在苹果下,四指可以录音,还可以切换多任务。我们看到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过程。事实上,ALT+Tab 非常复杂,非常不人道。所以我们说Windows的体验不好,MICoS的体验好。经常有人争论。在辩论结束时,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判断依据。依据是什么?哪个更人性化或更简单,或更原始,它是好的。我们买了一部 iPhone 或 iPad 给一个四岁的孩子。如果四岁的孩子体现出它的独创性或朴素,那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如果需要学习,那就不好了。

同样,让我们​​看看这个“摇一摇”功能,它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无需任何学习。我们将避免界面中的任何文字说明。一旦一个功能需要文字解释,这个功能的设计就失败了。

我们喜欢在程序中添加一些提示,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工具。如果你需要一个TIP来教育用户,证明也是失败的。不能通过功能本身让用户一目了然。那么用户看到这个之后,就会下意识的摇一摇。晃动之后,这个时候他会给他一些刺激的反馈,然后他会听到步枪的声音,我们特意找了步枪的声音,声音很刺激。我们原本以为只有男生喜欢,后来发现女生也喜欢,因为它代表了男性。本来我们是为女生设计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后来取消了,做成了这个声音。然后原版一晃,背后是一个裸体女人的上半身,是维纳斯,是艺术。但是我们很多用户,包括同事甚至公司内部的领导,都说这样的影响不会是好的,对吧?然后我们把它换成一朵小花。所以当我们不得不放弃艺术,去追求一种对大众有益的时候,其实损失会更大。

你会看到这个过程很有趣,有声音,然后一扇门打开,然后关闭。那么即使打开了,如果你想换一张图片,你可以把手指伸进这个缝里点一下,然后点一下就可以换一张背景图了,没找到吗?

后台:找到。

客人:发现它的是女孩,而不是男孩。上次Pony给我发邮件很认真,说我们的抖音功能真的很好,但是我们要防止竞争对手抄袭和模仿我们的功能。因为上次我们查了附近的人,后来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查了,在里面加了一个小创新,叫告白功能。就这样,通过一个小小的创新脱颖而出,就和我们不一样了。 Pony 说为什么我们没有提前考虑这一切,以至于别人想模仿的时候,没有办法进行微创新。我说微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别人总能加点东西让它和你不一样。然后他说这个摇一摇,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怎么做,别人也改变不了。我说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已经把这个东西简化了,别人是无法超越的。我们当时就有这样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是说我们已经简化了,因为像这款手机只有一个按键,除非你做一部没有按键的手机。这里只有一个动作,甚至没有一个按钮。另一个原因,我当时在邮件里解释过,我说这次体验的整个过程非常严格,是一个人的性驱动力来完成整个过程,没有什么驱动力比性驱动力更能吸引你会更原始,这是弗洛伊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所以这也是一门科学,而不是道德低下的问题。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一方面真的很简单,另一方面也让你很酷,而这种酷来自于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无法超越。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或理解它。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已经需要一些方法或者一些思考来实现这种简单了。这种东西可以体现在手机上,因为手机可以认为是手指的衍生,也就是你的无名指。所以在手机下的体验有很大的突破空间。这与通过计算机上的鼠标和键盘进行交付不同。手机与你的身体相连,非常直接。为什么很多人如此喜欢汽车,如此追求汽车?汽车是你腿的延伸。这才是真实的体验。相反,我们使用鼠标和键盘,就像隔着衣服触摸一个女孩一样。手机很简单。

您如何看待简单即美?我的理解是,简单是一种美学,我们应该尽可能简单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结论。意思是这里你脑子里有没有概念,但是你看到一个界面,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按钮,然后你就知道这东西一点都不漂亮,然后你说这不对,你来简化它。这种审美很难解释,就不多说了,再往下看。

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了解人性的普遍规律

我记得读过一句话,我们喜欢简单,因为当上帝创造宇宙时,他的规则非常简单。这句话似乎是开普勒说的。有人记得开普勒定律吗?很多物理学家会说,我们发现的宇宙定律很简单。既然宇宙法则那么简单,我何必把事情复杂化呢?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这边的人?一是我要奉承产品经理,赞美大家,二是大家都像上帝一样。神是什么样的人?上帝是建立简单规则然后让世界进化的那一位。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产品经理会像上帝一样,会俯视众生,知道他们的欲望,然后给他们制定一些规则,让他们按照这些规则来运作。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像神一样,你会有神的成就感。

首先你要了解他们的欲望,然后你要通过你的产品来满足他们,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按照你的期望来,你知道他们会如何自己进化,然后你就在只是看旁边的乐趣。

这就像我们只做一个小的功能摇动,然后每天都会发生数千万次的摇动。我们知道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做一个震动时的能量收集器,它可以收集震动产生的动能来发电,然后我们把它捐赠给慈善机构。因为每天浪费了太多的生物能量,很多人都在做无用的工作,其实他也找不到女孩子。我们后台数据看到,这种做法成功率很低,但是据无数男人在那里拼命摇,然后还有很多女人在那里摇,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不好好研究女性心理,你就会失去一半的用户。所以我们的产品经理现在正在看一本叫《女人的起源》的书,我建议你也读一读。我们一半的用户是女性。

女人为什么会发抖?事实上,这里的很多女同学只是不愿多谈。有女同学敢说吗? (台下:检查魅力。)

嘉宾:没错,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说明产品经理对女性的无知。那个时候做配饰的人总以为我们会骚扰女性用户。我们为他们感到非常抱歉。我们会感到这种内疚。为了让这个功能发挥作用,我们真的很对不起这些女性用户。

发布后的第二天,我赶紧跟我们的女同事说,骚扰你打招呼的人多吗?然后,与我的想法相反,他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下面,看看谁得到的问候更多。

因此,我们不能说我们非常了解我们的用户。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这种虚荣心在这里有体现吗?当然,我们在隐私方面做得很好,她会受到欢迎,但不会受到骚扰,而这些都是我们擅长的事情。

之所以这么说,是想给在座的大家一个大大的恭维和恭维,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像上帝一样,你必须了解用户的心理,知道如何用一个规则来引导他。你为什么这么说?规则很简单,只有简单的规则才能演化出非常复杂的事件。所以我经常不同意说,在很多产品中,一开始就制定了复杂的规则,到最后没有进化的余地。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像推特这样的产品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看不起,但是这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人上来给我看一个产品计划的逻辑,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理解它,它一定不是一个好产品。

让我们再看一遍。第一点,史蒂夫·乔布斯的想法不是史蒂夫·乔布斯发明的。之前有个美国嬉皮士说过。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阅读它,我在它前面添加了一个句子,这意味着我们要让用户感到饥饿,让他们变得愚蠢。似乎是在嘲笑用户,对吧?

但是如果你在做一个产品,你没有信心说你已经抓住了用户的需求,你也没有办法控制他每一步的方向,那么你就无法控制产品,这个产品已经失控了。作为产品经理,一方面要保持饥渴,保持一无所知的状态。但是对于我们的用户,我们正在寻找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渴望在哪里。

第二点,我们要满足他们的贪、瞋、痴。

什么是贪、瞋、痴?

佛教里说人性是贪、嗔、痴,佛陀认为众生都是瞎眼无名的,所以开眼的人会看到光明,开悟的人被称为佛。

凡夫俗子,他认为使人不是佛,而是凡夫的三种基本力量,分别是贪、嗔、痴。

贪是贪,瞋是嫉妒,痴是执。

那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的产品对用户有粘性,也就是说用户对你的产品有贪心、愤怒、妄想。

我们为您提供各种练习。演习反映了什么心理?其实这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这些弱点,各种黄钻绿钻,他会贪心,他会升级;他会生气,他会和别人比,说你的钻石比我的高,所以我也上去;他会发疯的,认为我必须收集所有的训练。我们并不是说万物皆可钻之类的东西,哪怕是一个体验不错的产品,像苹果的手机一样,对用户也会有这样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共同的弱点。

因此,当我们制作产品时,我们在研究人性,而不是产品的逻辑。

逻辑本身没什么好研究的,开发的同事可能会更好理解。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你的产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最后是人性的分析。这个人性不是说我们需要一些产品,摇一摇就需要人性,而其他产品就不需要了吗?并非如此,所有产品都需要人类研究。为什么会有白色 iPhone,为什么 iPhone 只有两种颜色?你可以对每一个好产品提出问题,那么它必须从它背后的人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其他原因。所以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话,记者问他:你在推出新产品的背后做了很多用户调研吗?或者其他方式来了解我们应该生产什么产品?乔布斯说我们不需要做研究,不需要看统计数据,但我们知道用户心里想要什么。这个知识不是你问一万个用户,而是你洞察人心或者人心中的一些欲望,你就知道了。

关于产品体验,我们常说什么?一言以蔽之,什么是产品体验?酷,就两个字来说很有趣。其实在微信中,如果我们问用户为什么喜欢用微信?没有人会告诉你它可以为我省钱,或者我发短信很方便,他们不会。他们会告诉你它很有趣,或者用起来很酷。这将超出您的预期。你会认为我们最初是在做一个功能和一个通讯工具,但用户不这么看。用户的关注点与你看到的不同。你拼命地告诉他,我帮你解决了沟通问题。用户说这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如果有这么大的偏差,那就很麻烦了。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聚会,聚会上有几个女孩。我跟姑娘们说你们应该用微信,她们说的冒充微信是什么意思?我说安装微信可以免费发短信和图片,省了彩信的钱,不用打字就可以直接说话。这些女孩子都没有兴趣,奇怪地看着我,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然后我当场给他们演示。你可以看到我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直接打招呼。这些人顿时眼前一亮,一个个拿出手机,让我帮他们打扮一下。我很震惊,两者之间的差异会如此之大。我承认我当时对人的了解太少,但真实的结果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的竞争对手360发出“信息”时,他们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因为他们非常善于把握这类用户的需求。会更喜欢。其实之前很多产品都是这么成功的,所以发短信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说我可以给你省短信费,可以集成在一起。当我看到它时,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知道这是错误的方法。很多情况下,用户在这里为了省一点钱,他会买别的东西,奢侈品什么的,他的钱总会花掉,但他想要的是一种很酷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需要找到用户心理需求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化一下,比如微博,因为这个帖子是发给当时微博同事的,所以我们以微博为例。用户在微博上做什么?用户上微博是为了炫耀,因为他们害怕孤独,他们不是出类拔萃,而是用它来有一种追求感。前面你可能理解,但后面的“追逐的感觉”会更难理解。想想你在微博上做什么?

台下:自言自语。

客人: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当你写一句话的时候,你会在你的脑海里想着哪些观众会看到它,你会为他们写作,你会建立自己的形象,你会想念我写完这句话后,别人看看我的形象是否有一点变化我想要的方向。你会看到有人爱上你,或者给你发私信,马上查出来,你会很在意。

其实微博是一个建立另一个自我的地方,建立一个自1、就像我们通常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或自我形象来建立自我一样。人心有很多破绽,内心强大的人不需要写微博。比如韩寒不写微博,但是韩寒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很好。他说他之所以不写微博,那篇文章值得一看。我当时说了一句话,韩寒对微博用户的心理分析是那么清楚,如果他不做互联网产品,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如果做微博的人不能彻底分析用户写微博的心理,那我们做的产品是非常肤浅的。所以微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当我们写微博的时候,你可以观察我们自己的动作,发现它很有趣。为什么不能自言自语?因为没有人能在日记里写这么多,那就是自言自语。一旦有人群,它就不会自言自语。这个非常困难。

团体用户和个人用户的区别

这里我想谈谈互联网产品和传统工具的区别。

这其实不是我的意见,而是我在阅读凯文凯利的书《失控》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希望在座的各位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已经推荐给很多人了人这本书。因为书太厚了,很多人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我自己也是。那本书非常好。如果我们采访一个大学生,如果他告诉我他已经完成了这本书,我会雇用他,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秘密。如果我们不看这本书的互联网产品,我认为知识是不完整的和有缺陷的。因为他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一个群体效应,所以这个群体效应太肤浅了,不能只用一页PPT来描述。一般来说,结论是群体的智商低于个人的智商。这个观点不是在那本书里,而是在另一本书里,我不记得书名了,是一种群体心理学的书。据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组织的平均智商低于个人的智商。任何一个组织,一个公司就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大的政党就是一个组织,个人的智商越高,集团就会把这个智商拉平。例如,在微博中,如果微博帖子越多,你的智商就会下降。你同意?你没有注意到变化,因为你每天都在降低一点。

It's very simple, what you say on Weibo every day, you will find that what you say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c, what others are saying, what you are saying. You won't say things that people don't understand because you'll find it abrupt and uncomfortable. That's why Weibo's retweets are so high, and my own writing is so low.这就是原因。 Everyone is trying their best to be kind and compliment each other. So this group has a convergence.

Another point of view is that the colony is a complete life. We all saw how bees fly when we were children, and there are a bunch of bees flying together. A very interesting thing that everyone has overlooked here is who is the leader of this bunch of bees and who will organize them. This bunch of bees will have a goal and they will act in unison, but each bee is an individual, and there is no one. Leaders, unlike our company has separate layers of management cadres, there are no bees, and the bees do not have a CEO there. So who is directing this swarm of bees?

Offstage: Convergence.

Guest: Convergence is what gives them unity, but they act like a living, independent entity, and they go together toward a goal, and no one is calling the shots.

Offstage: The wings are flapping.

Guest: It can be fanned together, but they will go to one place and do something together and come back together. We will not discuss this, because no one knows what the reason is, and it is still being studied.

这里想说的是一群蜜蜂体现出单独个体的特征出来,也就是说一群蜜蜂有一个独立个体的属性。虽然这个属性是从哪来的,没有人知道。同样一个道理,一群人,社会里面的人,它会体现出一群人的属性出来,跟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如果你到前线当了一个战士,你可能对杀人这件事情会很麻木,完全变了一个人,因为那个群体都是那样子的,那是一个群体性。

那么群体会有群体的运作规律,为什么我们要说群体,要说这个东西?因为这个和我们的产品很相关。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们只要找几十号人开发一个东西,然后我们会给几千万、几亿人来用。这些用户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只蜜蜂,不是一个人。

在很多年以前我们写软件的时候,我们是针对一个客户来写,这个客户要什么,我就给他做什么。但是现在不是,现在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客户是一群蜜蜂,不是单个的蜜蜂。你决定一个单个个体的需要,不代表群体的需要,是这样一回事情。

第三点,群体的含义是很难预测的,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群体性是从哪儿来的。所以我们对这种群体的反映,因为我们做产品就是一个群体反映的引发器。对群体反映,我们应该去试验而不是去策划。

如果在座的人,有人告诉我说我们做了一个产品规划,把半年或者一年未来的版本都计划好了,那一定是在扯淡。互联网产品不存在我们能做一个计划,做到半年或者一年之后,我们要做什么。而且经验好了,就放在这里。三个月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一年以后的计划。

同样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产品经理很信誓旦旦的跟我说,我们做这一个东西,一定会在用户里面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多半也是不可信的。因为这种,刚才说的,群体的效应是很难预料的。你会很难预料往群体里面放一个产品之后,然后它们自己滚动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就像漂流瓶,现在漂流瓶很火,火到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社区,这是从用户的使用覆盖面来说,邮箱1/3的活跃用户是他贡献的,将近一半,将近1/3的活跃用户。但是漂流瓶很简单,我们做时其实不知道它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预料不到的。漂流瓶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一个人仍一个瓶子,然后有人很弱智的回答了,并漂回来,就这么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把它放在一个海量的用户群体里面,它会产生一个群体效应。这个群体效应是不可预测的,大家千万记住这件事。虽然说我们可以凭经验、感觉它会怎么样,但如果要很客观的预测是不可能的。漂流瓶是群体效应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这里鼓励我们有很多的思路,我们应该多去尝试,而不是去分析。

产品规则越简单,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最好的规则很简单,漂流瓶的规则也很简单。如果这个规则太复杂了,你想你把一个复杂的规则放到一起,用户反而不知道怎么样用这个规则互动起来。只有简单的规则,用户群才能很好的互动。但并不是说你规则简单,就一定会传染开来。后来公司好像做了一个人,还是一个产品测试,是我们在座的人做的,随机聊天。后来我玩了几分钟,每次进去,对方首先问你是男的,还是女的,其实我之前也是这么问的,而且遇到的都是培训的人。所以越简单越好,这里面存在一个引导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在群体里面做一个加速器、催化剂,是做这一类的工作,而不是把这一块钉死了之后,用户进来以后,只能怎么样,一步一步的走。

产品定位和人性化满足用户

最后一个产品,用一只蝴蝶引发一场风暴。虽然这样的事情在自然界非常少发生,但理论上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更多的聊一聊这个功能,觉得挺自豪,因为它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东西,但是在用户里面引起了一场“风暴”。

产品定位很重要,我们说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做的一个功能,而不是做一个定位。我把它总结以后,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种心理诉求,也就是说定位是更底层的一些心理供给。

最后的是说我们做这个东西,能够把它做到底层的需求。就像我们做微博。如果我们做微博,只是说我们要打开新浪微博,跟用户无关系,跟用户的心理动机无关。如果我们说微博能够满足用户的心理诉求,让他获得安慰感、排除孤独感,让他获得成就感,让他在里面更加的自信,让他在里面像一个敌人一样的,要做到这些诉求。虽然这些诉求对用户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他自己意识不到。

定位很重要,所以我们这个微信的新版本里面,3.5,可能很多人还没有下载到。我们就给做了一个换界页面,这个页面写的字是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我们就说这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还是别的。其实当时想写的一句话,后来没敢写上去,当时想写的微信不是QQ,然后再翻一页微信真的不是QQ,再翻一页微信确实不是QQ。后来觉得我们还是要温和一点,不要这么急。后来又想了一个方案,微信不是一个聊天工具。这句话很激烈,但是用户看不懂,说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然后翻几页到最后,我们会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说它就是一个聊天工具,这就不一样。到了最后一页,我们就说开始我的“信”生活,是微信的信。然后他一点就会进入到一个很神秘的空间里面去了,这有一个“洞房”,其实值得看一下,就会有一扇门打开了,然后一个页面就出来了。

通常来说我们做软件,一个换页,此版本功能更新,1、2、3、4、5,然后尽可能的把一些技术指标罗列在上面,告诉用户说我们这个性能又增强了,格式又多了,下载的速度又从每秒钟多少K提升到多少K了。

我们总是把用户当做技术专家来看待、当做机器人来看待,但是用户要的不是这个东西。所以在我们的产品里面,我们一直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尽可能的不要把技术指标暴露给用户,会禁止显示正在下载,每秒钟多少K的这些数字,“下载”两个字样尽可能的不显示。

同样的,我们在做一个(what new)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新功能介绍,用户真的对你的功能、特性感兴趣吗?虽然这是大家的日常工作,我们日常工作就是盯一个新功能的事情。但用户不需要,用户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参数、特性、技术指标这些东西,用户要的是你给他提供了什么新的体验。

比如第一次你可以使用透明背景的动画表情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我们告诉用户的是这可以表达你的心情,而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很牛B的动画表情。用户要的不是动画,用户要的是我可以表达心情,这点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这里面包含了很复杂的技术在里面,但是我们把它隐藏起来了。很复杂的技术是什么?从技术的角度我也挺自豪的,因为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做了可以把任何GIF的动画,然后我们会做一个抠图,把它从背景里面抠出来,然后放到这个屏幕里面去,这个屏幕是可以设任何背景的。然后让这个GIF动画,只有那个动的东西,背后全是透明的,是这样一种效果,就不会有一个方框,框里有一个背景,动画只能在这里面,这是QQ表情的做法。

但我们即使做了这么强的技术,我们也不会把这个技术跟哪个用户说,你看我们这个技术很牛。我们会告诉什么才是他要的,是表达他的心情。我们宁愿把那个隐藏起来,告诉用户说你可以和朋友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它是可以玩的。

有的时候,我们程序里面肯定是有bug的。当我们产品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就容忍这种bug,我说有bug也是人性的体现,否则的话,那个测试通不过,老是发挥不了。我们引用老乔的一句话,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或者产品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都可以这样说。这一句话说得非常容易,但是你怎么样在你的产品里面去包含这种人文或者艺术的成分?这是挺不容易的。

所以这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需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方向,在技术之外的人文方面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我们在微信有一个版本的换页里面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一个画像,那里面还有一句话,有没有谁记得?

其实产品是可以表达产品经理自己情感的地方,如果大家用得好的话。迈克尔・杰克逊这个东西,当时是我个人主张要放上去的,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在车里面整天都在放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然后听起来很流畅,节凑很快,你一听到那个节凑,你就会越开越快的那种感觉,所以经常会超速。但它确实非常流畅,以至于我觉得我们产品很大的程度上,它的流畅度是由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带过来的启发,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感谢这个人才行,感谢的冲动非常强烈,我说一定要放上去。

放上去后,正好我们以前也放过迈克尔・杰克逊的这一句话: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为什么放这一句话?其实当时很多评论家老是批评我们,你们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我觉得用这一句话来回应这些评论家挺好。

所以你看如果你把你个人的情感包含到产品里面,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我们不要把人机器化,也是这样一个观点。根据我说了很多,因为这个例子在我们产品里面太多见了,我们太多产品太机器化了,我们动不动就告诉他这个图象有250K。我用了一下微博,看微博的点图片下载,正在下载85.97%,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了,这些都是不人性的体现。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是说人性化的用户交流――把邮箱系统管理员改为具象的产品经理。

我们邮箱里面经常会发一些系统邮件,管理员的邮件给用户。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业务也会发送邮件出去,提醒用户什么样的。

然后有一天我们把这个格式改了一下,很多用户觉得感觉非常好。什么改了一下?以前是系统管理员这样的邮件,把它去掉,改成我们具体的一个产品经理人的名字和他的图象。这样的话,用户每收到一个邮件,全部是一个邮箱的产品经理发过来的,并且有他自己的图象、有他的名字、有他的落款,有日期。这个就像有一个服务专员给你发邮件,而不是一个系统管理员,那纯粹是垃圾邮件。

我觉得这个在我们很多产品里面可以推广一下,用户的被认同感非常好,用户会觉得我在跟这个产品后面的人一对一的交流,其实成本很低,你就是把一个产品经理人的头像拍个照片放上去就完了。所以我们做产品,是我们和用户交流的媒介,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人都在发问为什么腾讯的产品这么低端、这么低龄化,为什么高端用户都不用?因为我们总是在想忽悠那一些小孩子。

这里暴露出一点,很多人在做产品的时候都以为我们的用户是一些低龄用户,我们要描述他们的需求来做,然后尽可能的往幼稚这个方向去做。

我们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从邮箱和微信这两个产品。当时,甚至邮箱都考虑过要不要专门做个幼儿版或者少年版,再做个老年版和中年版,我们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只做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老少通杀的,最后用户很认可。商务的人会觉得用邮箱很好用,然后一直到小学生,他也会觉得这个满足他的需要,他用起来很好。

这样的例子,我们在iPhone里面也同样看得到这样的例子,所以并不存在我们一定要故意的,有的时候觉得我们故意在把产品做得低龄化、做得幼稚化。如果我们一旦这样去做的话,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些低龄的人,为什么要那样去做东西?如果那样做,我们引过来的用户也是那样一个群体。自然原则,这里就不讲太多了,但是稍微提一下。如果举个例子来说,我会认为windows是一个不自然的平台,这是从它的体验上。迈克尔・杰克逊,我觉得会更加自然。虽然经常因为苹果机的人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是我还是不愿意切换到windows里面去。虽然说我自己用了很多年windows,我在windows里面也算是一个开发专家。但我好几年前转到苹果平台以后,就发现windows设计得非常不人性,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举一个例子,在windows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程序管理器”来管理要卸载哪些程序、安装哪些程序。普通用户还专门去卸载,这个挺有难度。

但是我们在iPhone里面是怎么卸载程序的,常按“3”没有了。你不会看到有一个“程序管理器”在那里,不会看到“卸载”两个字。而且你常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图表在那里晃动,为什么在晃动?表示不稳定状态,表示你可以操作。我后来看那个解释,解释得非常好,他说表示那一些表情在哀求你不要删掉1、如果你把那个图标画成一张脸,你会发现确实是这样,在抖啊抖。

这里再提供一个观点是说我们只做一件事情,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者有一个主线功能。

我们经常会想到我们要做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会提供两个功能服务给用户,然后我们就在屏幕上放两个按钮,这个按钮是A,这个按钮是B,我们甚至已经预估到了第一个按钮会有60%的人点,第二个会有40%的人点。这样的界面,我相信在我们的产品里面非常非常多。但这是不好的。

比如说对于一个windows页面或者一个客户端的页面,我们尽可能的在一个界面里面只有一个主要的按钮,这个按钮非常显眼。然后用户到这里基本上不用思考,点这个按钮就行了。如果一个界面里面并排着两个或者更多的按钮,说明有问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可以回去检查一下我们有多少的界面里并排着有两个以上按钮的,这都是有问题的,意味着这个界面以后有一个分叉路口,他要做一个思考才知道他下一步该做什么,我们没有给他任何的暗示,就是这样子。

就像我们经常会签署一些文件,这个文件其实体验做得很不好。因为是甲乙双方来签,你要思考一下到底签左边还是右边,你要看里面的字。这个就像两个按钮一样,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说把你要签的圈起来或者标个颜色,写个字,请你签这里,你就很清晰。所以在我们的界面里面也是,即使一个屏幕有多个按钮,我们会标一个默认按钮,它是绿色的或者是加重的,使得你进来以后只会点这一个按钮,其他的可以忽略掉。比如我们看这个,这是一个个人的名片,我们看到这个人,会有一个绿色的在这里,很大。给他发消息,其他的就可以忽略掉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这个版本做了10个功能的替换,你想一下10个功能都上线以后,它们各自对用户带来的帮助有多大?如果你真的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其实你做其中两个功能就够了。然后你做其他8个功能的同时,让他们放假去旅游真的会更好一些,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是浪费了,这里就提到了一个“基架”的重要性。

开发的同志都知道,我们加的东西越多,将来维护的麻烦就越大,而且你还去不掉,哪怕只有很少的用户在用,但是你就去不掉,这挺可怕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经常是在做坏事,不是做好事,因为他拼命的引入新的功能进来,后面反正又不用自己写代码就不管,然后就把开发的累死了。运维的也很累,因为东西越来越多以后,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后来我对待我们的产品经理,我的方法很简单,我说我对你所有的提议不说“不”,一般是不会错的,因为这个错的概率只有0.01%,0.1%那么大。但是如果我任何一次说“可以”,错的概率非常大,往往超过80%可能是错的。单从概率上来说,真的是这么一回事情。因为我们要冒出一个想法来,太容易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东西是一个正确的想法,就太难了。我们开一下午头脑风暴的会议就可以冒出无数的想法。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思路

刚才我提到了其实我们的产品经理工作里面很多是关于研究人的心理,你们肯定会问我们怎么样去研究心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心理学的培训课程,那个挺难的。其实研究客户心理就是研究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是瞄准自我的需求来做产品的。我看到这里有Qzone的同事,也发现Qzone的产品经理都跑到别的博客里面去写博客去了,自己都不用自己的东西,不是为我这种用户设计的,那是为谁设计的呢?那就不用麻烦了。

当我们研究不到用户需求时,我们就会说只要让我们自己用得爽,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点。怎么样让用户用得爽呢?如果光凭一些体验的话,其实是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把自己当作一个傻瓜来用产品,傻瓜心态。

把自己当作傻瓜,这个挺难的。但是据我所知,乔布斯也是用这个方法,而且它这方面的功力特别强,他能瞬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傻瓜。我就不行,我要经过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进入到这个状况,这是非常难的一个功力。我观察公司里面有一个人也很厉害,就是Pony,他大概能在1分钟的时间内酝酿成。但是我发现我们的产品经理经常花了3天还达不到一个傻瓜的状态,所以他们总是太专家了。我们的用户,你要知道我们有上亿的用户,他没有这么多的背景,他们用这个东西只是第一眼的感觉或者用一次,1、两分钟的体验就决定了。

但是我们自己会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我们free wifi的体验特别差,你们有没有发现?特别是手机访问的话,每天都要确认一下,搞到最后我就不用了,我宁愿用3G上网。所以有的时候往往好心做不了好事,就是这样子。

这是我的一个附件,是前两天邮箱新改版后,昨天刚刚上线的。以前没有这个东西,现在你可以在里面直接查看你的附件,也可以搜索,看起来很方便。像这些word文件、图片都可以直接阅览,看起来挺方便,而且你可以把所有的附件都列出来翻页。最后这是电脑做出来的图象,不是真实拍摄的,这样看附件是不是很快?对吧,所有的附件都在这里。然后用了3分钟的时间进入到一个傻瓜状态,就说这个地方做得不对,这是错的。我想请问一下你们觉得这个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是考验大家的傻瓜发展力。这个功能挺高级的,我还可以全选、发送或者查看。这是把图片分出来,我还可以下载一个来看。有没有人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如果你是做这个东西的产品经理,你会很容易陷入到一个误区里面去,觉得你把它做得很高级了,用户就需要了。当然事情往往不这样,所以我把这个拿出来举例子。这是昨天晚上我们讨论的一个东西,事实上这个的事情发生在每天的工作里面,每天我都要查看很多次,所以现在感觉自己越来越傻了。但做的人不会意识到这里面会有问题,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工作应该把功能都做上去,然后说我的KPI可以完成了。但是往往是违背用户需求的。

什么是一个“傻瓜化”的过程?把你自己当傻瓜的过程是说你要放下你脑袋里面所有装下的事,这个时候你就想你就是一个很初级、什么都不懂的用户,然后你来用这个东西,这个非常难做到。

如果做不到,你就拉一个用户过来,你看着他用。然后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很傻瓜的状态,进入到这里的时候,你会问自己问题,我现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进来?我进来想完成什么?用户进来,我的附件,他想干什么?他想搜索到附件,找到某一个邮件里面的附件。他需要把所有的附件列出来吗?列出来一页最多20个,然后他再翻页,他会这样浏览吗?其实是不存在浏览的需要。

我们进到邮箱里面为什么会浏览邮件的列表?因为你一天可能收到几封新邮件,它必须按时间列在那里。但附件是你历史的东西,它可能是很早以前的,而且因为太多了,你根本不可能把它浏览完。而且你真正找到的时候,你也不会用预览的方式去下一个下一个。对于当前页来说,我也并没有一个要分组查看的需要,虽然这个东西很高级,但问题是这个需求不存在,这是最大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很多东西,对用户来说不是他需要的,我们完全做偏了。然后我当时就问我们的一个产品经理,说这个东西可能不是用户需要的,你们这样做了,用户也不会买账,他进来一次就不来了。然后他就不好意思的告诉我,说他们上线一天,发现用户确实没有什么增长。之前做了一个(飞度)也是,没有增长,没有产生用户任何的吸引力。

这里想说明的事情,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工作里面是非常非常多的。我相信在座的可能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可能做的一个功能或页面弄上去了,然后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做得这么好,用户数没增长,因为那个不是用户要的东西。如果你能够真的让自己进入一个初级用户的状态,并且进来感受一下,你能感受到那种初级用户的心态,那你就能看到这里面的问题所在。

能够到腾讯来的人,我相信大家的逻辑、推理能力都很强。但很多时候逻辑、推理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调查一些用户或者感知一些趋势。这个趋势怎么感知?使他感受趋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用户只能够对过去的事情产生认知,未来的东西才是趋势,你怎么知道下一阶段会流行什么样的潮流,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怎么去了解这个趋势是什么?有很多方法,很多人去分析数据,很多人通过别的方法。分析数据当然很重要,但数据,一个你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出错,以至于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然后还振振有词说我是从数据里面分析出来的,那个更加可怕一些。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那个故事,一个飞机修理厂为了了解飞机哪一个部分是最容易被击中的,然后就到飞机修理厂看,看飞机出故障主要在哪些部位。然后他们发现飞机身上主要是在机翼的部分,因为那里的弹孔是最多的,于是他们决定把机翼部分加强,做得更加不容易被击伤。后来有一个人出来说这个可能不对,因为被击中机头的飞机就掉下去了,没有回修理厂,所以你们光统计修理厂的飞机是没有意义的。数据统计也是这么一回事情,严格依赖于统计数据所用的方法,但这个方法非常的难找。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得出一个有利于你的一套数据结果出来,那个非常容易。

所以有的时候去感知一种趋势。感知趋势是来自于我们的各种渠道,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渠道,或者微博上的各种渠道。我自己的个人喜好我会看一些论坛或者微博这样的东西,去看这些离我很远的用户,他们在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场景里面去用我们的产品。

所以这里管人的同事们长期会坚持一个习惯,以前提过1000、100、10这样的习惯,就是说每周要去看1000个帖子,不管是微博的,还是哪里的。要看100天博客,要做10个CE这样子的。所以人人都想用的产品,大概腾讯也是这样子,因为用户量实在太大了,我们要做一个小众的产品都很难。

这里想说的是用户是很懒惰的,我们要针对这些懒惰的人来做设计。因为懒人他不喜欢去学习,也不想多花一分钟先去了解一下。所以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如果你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弹出来的(Tip)来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就失败了,因为用户连一个(Tip)都不愿意去看。

比如我们现在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说微博出来以后把阅读给扼杀了。事实上,可能大家刚毕业姑且会用一下Google Reader这样的东西去读一些文章,现在读得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大家的学习性出了问题,而是一种天性在这里。

最近我们也在准备做一些阅读类的东西,因为邮箱做了一个阅读空间。然后我们又想在微信里面,能够每天给你推荐几篇文章过来。这里的出发点,如果我们要做这一类,我们会怎么做?因为大家都是很懒的人,我们应该专门为你们做一个不需要任何查询的一个阅读器、阅读产品。这个产品是你进来以后,你不需要订阅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你微博上的爱好分析出来你的喜好出来,然后自动找到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然后自动发给你。你进来以后,也不需要看到目录,那些都是不人性的。你只要看到,就像一份小报纸一样的,小杂志一样的,你就翻页,并且只给你10篇文章,看完以后就告诉你没有了,你该休息了,这是做阅读器的一种新思路,我觉得它反而是符合人性的。相反你做一个Google Reader的东西就显得非常不人性了。这里考验的地方,你这么有勇气把这个东西做得非常的人性,并且做得很简单;另外你的后台技术有这个能力,真的能找到他感兴趣的,不需要他订阅。一旦需要订阅了,这个体验就已经折扣了80%。

这里想提一个“碎片化”产品。之前就有一句话说web已经死掉了,大概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说,确实是有这个趋势。手机的增长非常快,手机应用的增长也非常快。所以这里我们在座的,可能很多还是集中在web这一段。但是这一刻,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都要把眼光放到手机里面去了。因为PC的不增长和手机的快速增长,这个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不管我们是做什么样的web产品,都应该试图去扩展到手机端去。而手机端的话,浏览器可能不是一个主要的入口,可能APP才是。

而且APP的趋势,不是要做一个大而全的APP,而是说做成尽可能小的APP。为什么不是大而全的呢?因为用户很懒,我要看天气,我就点天气的APP。我要看股票,就点股票的APP。我不会跑到腾讯所有服务的APP里面去,然后钻到里面去找天气、找股票。甚至将来,我认为每一个明星都会有一个APP,现在一个明星不会在新浪微博里面没有自己的个性。假如一个明星,比如李宇春有个自己的APP,我相信她APP的用户会挺多的,下载这个APP的用户可能都是百万级的。她为什么非要到一个很多明星集合的微博里面去?

用完就走其实是Google的一个哲学,但是我们很多产品的考核指标是用户在这里停留的时长有多少,这样来考核的。这是一个选择,你是选择给用户自由一些,还是把他拉到这里。我们的选择是说用完就走了,而不是说一定要让他黏在这里,因为他下次还会回来。

我们也要鼓励一种插件化的思路,这个看起来很技术化,但是对插件的架构也是这样子的。如果是插件化的,你核心的技术规则就会非常简单,而不是一开始就做一个很复杂的产品出来。好的技术人员都会有这种思维,我觉得好的产品也应该有这种思维,否则产品也是有架构的。如果不写这个标题的话,可能我把底下再改换头面,很多人会觉得底下都是要遵守的规则。我发现我们公司很多产品都是按下面这些方法去做的,所以我才加个标题,让你们习惯,因为你说“不”总是对的。很多产品设计一开始是拉动了,这种拉动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呢?因为一个产品之初是要去检验他有没有生命力,你刚做出来就通过这种拉动手段,拉动了100万用户进来,你就把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场景装得像有生命力一样的,最后误导了大家,后期又投入了很多在继续做。而且你会把那些事实有掩盖了,本来做得不好的人都以为这样是挺对的。

所以当我们做了第一版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放一部分用户进来,比如10万用户,然后这10万用户能不能产生一个自然的增长,是不是会有一些用户口碑、有些用户示范的传播,那个才是体现你这个产品是不是好产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个表征。

第二个是说打通、整合,这是大公司经常喜欢提的一个东西。但至少我们买了东西,我们都知道几个亿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才廉价推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一个点上把两个普通的产品非要整合起来,并不会让它加分,可能是减分的。这里鼓励的是我们在某一个点上取得突破,用户会因为这一个亮点而来用,而不是说你有两个、三个平庸的点来用,这个没有意义。

第三个,我们的习惯会说向竞争对手学习。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个氛围,平常会不会接触到这种压力:你看竞争对手做了一个什么东西,你们为什么不做呢,平有没有接触到这种压力?

台下:有,尤其是一些商业模式。

嘉宾:如果别的做得好的话,你们觉得该不该学习?

台下:关键要看你是否比他强,如果你不比他强,你最好得学。

嘉宾:什么意思?

台下:你要学他某一个好的东西,你要看你的能力。你发现你没有那个资源能力的话,最好还是他适合做的。

嘉宾:但是别人的东西,已经获得用户认可了,已经取得成功了。

台下: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学他肯定不行。

嘉宾:腾讯肯定有这个能力,什么东西都可以学过来。

台下:关键是学他为什么做的好,而不是死搬硬套的。

台下:报社有一句话说“像我者生,学我者死”。

嘉宾:对这个话题我觉得比较刺激,在公司内部的话,但是也是可以引起讨论的东西。上次在一个分享会里面,我跟一些部门的经理分享这个东西,他说争议也是挺大的。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说,在微信竞争对手的竞争里面,比如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他做了一个涂鸦功能,这个时候我们该不该做?他这个功能其实很多用户都很喜欢,很受欢迎的,对吧?甚至有人说我们做了,等腾讯来抄袭,这样的地方该不该学?所以这些话说起来挺容易的,你说学其神,但是神是什么?就是哪个东西。就是一样的,如果做的话。

当你面对这样一些东西的时候,会怎么选择?我的观点是要尽可能的站的比别人更高一些,而不是说把跟随当作一种策略。所谓站的更高一些就是说不要在乎这种一时的得失,这个功能再好但它不是一个扭转战局的决定性的东西,那我宁愿不去做它也没有关系。我可以去想新的办法来做,否则的话你在气势上就会输给别人。最后承认它是一个好功能,但是我们不做它。我们同时通过一些别的方式做更好的东西,例如我们首先做了导入技能,对方就很被动,他们不知道该做还是不做。

这样的地方我相信我们在工作里面会非常多,因为每个产品都有很多同类产品。当然也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因为来自上面的压力会说你们为什么不做?问你怎么样很有信心很有方法的面对这种挑战,其实是挺不容易的,我也非常理解。但这也是我们面对挑战的一个处理能力。平常有这种困惑在工作里面?

嘉宾:我感觉这个已经变成类似文化的东西了,所以个体很难去抗衡他。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在小地方体现这种差异化出来,即使做也换一个方式来做。我继续往下。

第四,按规则行事,按规划行事。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一个产品如果有半年或者一年的规划,那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跟我说,下一个版本能做什么?我会告诉你我不知道,因为下一个版本我可能知道,但是下下个版本我真的不知道。我从来不做超过一个版本的规划。那你会很奇怪,这样做不会掉吗?但是我们会把一些可能忘掉的东西都砍掉,就每做一个事情我们会很保守。从头一个版本到现在看起来,我会认为从结果来看这个版本规划的非常有序,但其实它是没有规划的。

没有规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市场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你的任何规划都是跟不上这种变化的。我们好几个功能点都起了转折性的作用,但是这个转折性作用点都是在做之前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做出来的。所以这里经常给人的一个感受是,三个月的感受是很危机的。你必须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面去积累这种感知,到了三个月之后你会说,我经过这三个月的积累我有什么想法,哪个时候做出决定才是比较好的。

另外就是看注册用户,当然这个不用说了,因为之前这些对腾讯根本不是太容易,我们看重的是真正的活跃用户。什么是活跃用户?尽可能给自己的产品定一个严格的标准。活跃用户是什么?实际上是最严格的,现在的活跃用户大概是1.2亿,但是这个活跃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别的产品会这样来定义。它的定义是在最近的3-4天里面,有不同的3天登陆过邮箱,并且还发过信的用户。这很复杂,对吧?但很严格。这避免一个什么情况呢?因为QQ上有一个入口,很容易就进来了,只算最近30天有登陆过的用户太容易了。对我们来说定这样的目标没有挑战性。

从最早的时候,我们邮箱给自己定的活跃用户就是这样一个指标。最近30天有不同的3天登陆,并且还发过信的用户才叫活跃用户。然后他从一百万用户开始找,一直找到现在的1.2亿。但是这个指标定的非常合理的话,我们就会避免我们为了去拉动登陆或者拉动什么,就说我们跟QQ谈好,你们这个报告量多一点,用户量现在大了。这点就没有意义,那点拿过来他如果不写信,对我们这个活跃用户就没有帮助。

那这个活跃用户的指标会帮助大家真正关注用户体验,用户留下来并且愿意给人发信,给人发信是很难的。我们的很多指标可能都是通过比较粗的话,你就很容易通过拉动的方法就把指标给拉上来了。这样就挺不好的,不是一个长线的做法。

另外一点是说用户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这个在很高层的用户里面甚至也会出现这个问题。比如说你的上级可能会给你说,你看用户给你提出这个需求了,你为什么不做?这个是需求,但是这个需求不一定是对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如果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那还要产品经理做什么?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了,找一个接线员他能够接线就可以了,对吧?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你如果用到一些微信的同类软件的话,你可能会知道,微信里面为什么没有引入状态等,这点包括很多公司内部的同事都在经常问我们,这是不是用户需求,当然是用户需求。为什么不做?因为我们觉得不能用户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要变个花样给他,用户要的不一定是对的。在座的有没有为这个问题苦恼过?觉得你们为什么不给我这个引入状态,为什么不给我已送达的状态?我还以为说没有呢。在座的有没有这个困惑? what does it look like?

嘉宾:所以这种需求挺多的,但是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我们针对需求一个人去满足,你可能获取了这部分用户,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用户。可以说我自己就挺不喜欢把我的已读状态暴露给别人,你想这样的话,如果你的上级找你,你看了然后你又不回,就很麻烦。

我们要给人撒谎的机会,我们说人性是什么?给他撒谎的机会,说我没有看到。你看短信不太准确,我们经常会说,你那个短信丢了,我们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把人都像机器一样约束起来不一定是好事。

我们为什么不做已送达的状态?因为我们觉得未来的系统是绝对可靠的,我们有这个信心,肯定会送达,除非他关机了,我们不会再专门做一个是不是已送达,只有不自信的系统才会做这样一个状态。而且你每发一个消息还有个已送达或者发送中,那很丑陋的,多了一个东西在那里。所以这也是一种态度。对于这种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其实这是考验产品经理水准的东西,因为我满足需求很容易,但是你怎么找到理由拒绝他,或者说找到什么方式实现它这个非常难。

重视评论家的意见。实际上业界有很多评论家会对你做的东西写评论或者博客,但是你要知道一点这些在电视里面做股票评论的人都是炒股亏了的人。所以真正有水准的评论家应该不会到外面去写这个评论。很多时候评论家的意见我们去重视,不如我们真正了解几个用户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用的,这个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下面一条我们说避免定义复杂的逻辑和形态,这个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好多次了,一个简单的规则才是上帝比较认可的。所以说到这个的话,我想说一下的是,最近邮箱的漂流瓶很火,以至于公司经常请我们的产品经理去讲课,讲关于做QQ邮箱漂流瓶的。这里有没有人听过?

觉得做的挺好的,是吧?有一次我和那个产品经理说,你这样老是出去讲会把别的同事都给害了的。因为你们现在把事情越做越复杂,那是我们不认同的。我们做产品不应该那样做,就是说怎么做呢?漂流瓶你会发现每周都在升级都在放一些新的瓶子进去,放一些新的花样进去,靠这个不断刺激用户,使用户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活跃水准上。我说这种已经变成了一种运营性的产品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个方向不对。

所以在微信的漂流瓶里面我们不会做任何复杂度在里面,我们不会说还提供几种瓶子给你选择,然后还提供很多花样在里面可以玩。不会的,因为他们那样做最终的结果会很惨,每个星期都要更新,都要提供新的东西才能刺激用户。也就是说他们在把事情搞的越来越复杂,虽然最终的数据反馈还不错,总体的服务用户在增长,但哪个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把对底层的规则梳理的更加清晰,然后他能够发挥作用,而不是不断打补丁这个方式。

这个可能非常难解释,我就比较简单的说一下。这里可能有些开发人员会非常理解,其实跟代码非常像,但你把代码变成复杂的系统的时候,它是有自己的结构的。但产品也是,一个产品里面很简单的一个产品可能也包含了上百个功能在里面,这些功能你可以像写代码一样的,你可以按一个线性的方式把它串起来,但是也可以做成一个很有架构在里面的东西。这个是考验一个人对产品的见解是什么样的。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一个产品的架构在这里,而不是说我们这个产品就是一大堆功能的集合,只是一个无序的集合那样就很糟糕了。那样他就没有自己的骨骼和系统架构在这里。

这里说一下,一个产品技能的心态,这也是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跟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会争论起来。对产品性能来说我觉得它是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来讨论,而不是争论谁赢了谁输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这种求知的话,当别人说服了你,辩赢了你,那你很高兴,因为你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应该是说很鼓励这种辩驳,但不是为了自尊心而战。

所谓自尊心而战就是我经常持一个观点,然后领导不同意,觉得我很受伤。那这个就不是一种辩驳不是一种求知的心态了。像代码我们验证一下就运行出了,这个产品方面的观点其实会容易产生这种分歧。这种分歧大概的争执可能也会比较多,那就是说你是为了抱着从中获得更多一些洞察或者更多一些知识,我就不希望别人能够说服1、我举一个例子,像刚才我们一言带过的功能,比如说已读和已发送的状态,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技术总监(大卫),他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人。他就跟我争论说他觉得要有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这个是我们区别于QQ或者传统IM的一个不同的地方。我认为不应该有,我们在这个点上开始争论,争论了整整三天,什么事情都没干就在争论这个问题。这样争论的结果很好,他为了说服他会做一些CE,给同事发一些问卷,然后在问卷里面列一大堆问题,通过这种调研的方式来找到证据。这样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好,大家是要给一些证明。后面两句话其实有点矛盾,这个其实不太好解释,我们就不说了。

当时和微博那边讲的,用了这样一个微博的案例。如果我们拿微博做案例的话,他的重点用户是谁,把用户分出来,它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一种自我存在感。就是心理诉求是什么?他的黏性是什么?是好友圈。就像我不会认同新浪微博是因为有些名人在那里,所以有人去,我认为陌生人是黏不住人的,只有朋友关系才会让你有黏性。一个陌生人写的微博再多,你几天不看,你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朋友们的动态你会觉得很感兴趣,所以我会认为说这种核心的黏性会在好友圈来产生,那多少好友才算多?我觉得三五个好友就可以了,而不是说越多越好。这些观点会影响你在做差别的观点,因为关于SS这个覆盖面越来越大,就像在微信里面,我们不会说把你所有的QQ好友导到你的微信通讯录,也不会把你的手机通讯录好友全部导到你的微信好友里面来。那这个也是同样的观点,我们不认为好友越多越好。我们再回答一些问题,比如说怎样传播、怎样滚动起来,当然不是拉动,是自发的滚动。怎么样互动,怎么样有一个重点用户的突破口,从当时做的一个小的案例分析。

最后说的就是――我所说的都是错的。这是我在微博里面的签名。这个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今天说的大家不要当作一个正确的东西,事实上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想办法去找到证据推翻它。因为教条是没有意义的,我平时也不大喜欢到处分享东西,因为分享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相反每个人自己体会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就像我们要解释一个问题,什么是光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对一个瞎子,他生下来天生就是瞎子,你跟他解释一辈子什么是光他也不会知道。除非他睁开眼睛看了一次,那不用解释他也知道了,否则什么是光这个问题,对于一个瞎子而言是解释不清楚的,不管你用多少的语言都解释不清楚。我觉得对于产品里面的思考和体验也是这样子的,腾讯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在这里面可以自己琢磨很多东西,这会是自己的东西。我这里说的其实只是一个引子的作用,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如果在工作里面有一些反思我就非常高兴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内容预览

时尚是驱动力

“因为别人都在用”

人是跟风的

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驱动力

不要太“工具化”

重视“�潘俊庇没�群

#日有所思#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产品解决了人的“存在感”问题。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

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群人就是“�潘俊薄V泄�互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应从了解�潘咳荷�存和心理状态入手。搞清了�潘浚�就把握住了用户群。

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Galaxy Note:时尚?方便长指甲打字

触碰开关,比普通开关更贴近人的情感

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

不在产品中参合自己的道德感

满足贪嗔痴,但又要用户“少发微信”,世界是荒诞的

“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Steve Jobs

大部分新动能是可以砍掉的

回想一下,你们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涂鸦重要吗?

从别人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

他们不是用户却自以为代表用户

他们的分析过于理性

他们会要求你加是否在线,是否发送到手机,是否已读,要分组,要? ? ,要? ? ,要多终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息,要文字图片视频一起发timeline,要多头像,要赞头像,要有PC端,要自动导入通讯录好友,要群名片,要……“你会用其他同类产品吧。”

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不来自调研

需求不来自分析

需求不来自讨论

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

每天花1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谈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

他们的场景、感受等

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往哪里走

忽略评论家意见

等待他们说“太好玩了”

满足自己需求优于满足用户需求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人

你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

人同此心,从自身捕获大众需求

案例:已阅读

案例:语言写提醒,语音招人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

漂流瓶:满足倾诉,好奇的心理。这是一个心理驱动的范例。人们的倾诉欲望是如此之强,不弱mail

如果为做交友而做漂流瓶,会把握不到本质(案例:发语音瓶,还是文字?)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省钱的短信替代工具不会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钱的工具,可能就麻烦了

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满足至上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

案例:附近的人

不是为了陌生人交友,是为了好奇心

他们会发生什么?

它是有群体效应。每个人在观察别人,也在被观察

他们第一次在显示中大规模互相看到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想法:人人需要在朋友关注中获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机最佳互动载体,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露好友但又要扎堆

一种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区

想法比功能重要

为自己要用而作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难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做多源自于不自信

每天砍掉几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案例:朋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图片

调研获得需求是骗人的

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群的需求,用户会告诉你他们需要的是QQ群)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世界是新的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做人人都爱用的产品

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现

产品面前,人人平等

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多变和复杂

创作从骨骼开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案例:微信的产品结构

设计就是分类

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

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

PM每天都应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案例:微信保证只有四个底部tab

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If you want ???,buy a HTC/Samsung whatever instead. ”by jony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务于场景和整体体验,没有孤立的功能

案例:连接键盘,还是web微信?

案例:自动播放,还是驾驶模式?

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马化腾语)

案例:餐饮商家插件不可见,扫描才有

让新版看不出有变化

只有新手才将所有(新)功能罗列在显眼的地方

手机和PC的区别

手机是肢体的延伸,手机和人是一样的(通过各种传感器)。PC是外物,即外部环境

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是简单的PC到手机的移植

如果没有手机,就没有这份PPT,(采用Evernote随时在手机上记录想法,电脑做不到)

做没有web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不过度设计

做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

对主干精雕细琢,对枝叶不做深

案例:附近的人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不为了流量而到处加入口

案例:会话界面左上角的编辑按钮,为什么不可以有?

产品,还是运营?

做一劳永逸的事情

你在做Class(类型),还是在做 Instance(实例)

好特性不需要不断做加法,一次成型

邮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的不同

好产品会召唤用户(pony语)

让用户推动用户

而非系统管理员来推动

案例:如何让用户设置头像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案例:摇一摇。于马化腾的回信中,“摇一摇很难被超越,因为我们已经做到极简“

面向两年后的场景来设计

案例:已发送状态?2年后网络状态足够好,必然是能送达的

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

好奇心是PM的驱动力

逻辑的完美也是令人兴奋的

在单点获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特性(案例:QQ邮箱中转站)

尊重用户

保护用户隐私(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

不诱导用户

再每个体验点上以用户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编辑处,加上crash后的内容保护

案例:系统邮件,采用真实的产品经理签名,而非机器思维的“系统管理员”

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硬导入用户,只会给用户留下坏印象,以后再也不来了

KPI是好产品的副产品,不为KPI而改变产品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就先放着不做

案例:发错群的问题

案例:群名片,群屏蔽

抓大场景,忽略小场景

非重要特性就放在设置里,放在设置里不如不做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马化腾语)

贴耳朵体验,用手遮挡iPhone屏幕为什么不会切换到听筒,而耳朵就可以?为什么微信能识别你的耳朵?

你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特性

如何决定“?????,怎么做”?

理性的分析是功利而不? ?的

取决于你的照片的态度,生活照片是有? ? ? ? ,还是没有? ? ?

改变用户习惯

电话发明一百年来,都在骚扰人

微信视频通话,不允许突然呼叫别人

你无法重新发明电话,但可以改变打电话的方式

新的习惯,让用户更舒坦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创新不是基于推理

创新是为人服务的

“你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by贝索斯

案例:耳机的按一下开始说话(而不是按住),是不能被接受的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说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说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动”。需要拉动,说明是KPI了

避免“导入”。需要导入,说明没生命力

避免“多平台”。不为平台而平台

避免“全面”。全面的东西是平庸的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