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杂忆pdf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一代学者胡适的多面写照,再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只有了解了胡适这个古老的文明,我们才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夏志清、周策宗推荐序!

胡适杂记pdf

简介

本书是唐德纲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胡适日记的记载,就胡适生平的诸多问题撰写的回忆录。此外,他还对胡适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成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语言雄伟,文字诙谐有趣。还原了一代学者胡适的真实形象,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点。这是胡适晚年的忠实写照。

关于作者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先后在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工作,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着有《从晚清到民国》、《从甲午到抗战》、《元朝》、《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历史与红色研究》、《书缘与流行》、《五十年》。 《时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他的作品包括各种历史、政治、文学和艺术小说,以及数百篇诗歌和散文。

胡适杂记pdf预览

作品目录

第 1 节

第 2 节

胡适先生的回忆与口述历史(上)

“没有儿子,儿子在这里”的政治

——胡适之先生回忆与口述史之二

七分传统?三分洋货

——胡适之先生回忆与口述历史之三

远而不近的一代文宗

——胡适之先生回忆与口述史第四篇

“新诗祖”与“第三艺术中心”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五

传记?历史,行为科学

——胡适之先生回忆与口述历史之六

普通话?方言?拉丁化

——胡适之先生回忆与口述历史之七

我朋友的朋友

——胡适之先生回忆与口述历史之八

另一半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史(九)

历史是怎么讲的?

传记、史学、行为科学——回顾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六

三七

先生。胡士之一生劝人写传记和自传。他认为,不仅大人要写,小人也要写,因为这是普通人保存当代史料最好的方式,也是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责任。于是,他老人家第一次跟我“谈知识”

也是从“传记”的“知识”开始的。原来,1952年我在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写了一本名为《梅兰芳传》的传记。

胡老师看完后,和我聊起了他的“传记”。

我记得我写那篇小论文的动机是林语堂先生。有一次我们班的一群同学在海上钓鱼回来,林老师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于是他们谈到了他们父女俩打算在纽约办杂志的计划。林老师听说我是学历史的,就说:“以后你也可以写当代名人传记。”他还举了孙中山、黄兴、梁启超等名人的例子。我当时说他能写这么大的传记,但我们这些不知名的人,写不出来。写了,但没人看到。我觉得看闲书的人通常只关注两件事:“标题”和“作者”。如果“标题”既不是新的,也不是众所周知的“作者”,那谁愿意浪费时间看呢?于是我对林老师说,我要写,就写梅兰芳、胡蝶、杜月笙……这样的话,虽然读者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为了“标题”,他也必须“流”出来看看!

太乙显然同意我的看法,所以她在杂志出版时就加上了这个“标题”

已发布通知。于是我就成了胡士之所说的“逼上梁山”。

当时海外刊物太少。 《天风》几乎成了垄断,很多人看了。林先生的老朋友熊十一先生、许先生、曹举人先生都带路写文章支持。于是,我们这群来自企业和台湾的文人,就成为了林家精神文学团队中的“龙戏法”。对我的写作特别感兴趣的人是台北的一位老作家(名字已经忘记了)。他喜欢梅朗,所以他的散文几乎每一个字都收录在他的“楼”文集里,算作他的“作品”。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天风》不是“杂志”,我也不把那篇小文章当成“传记”

写。文体模拟“灵体”,内容不赘述。有一次,梅兰芳的老朋友张鹏春先生请我喝茶,并指出我文章中的许多错误。最可笑的是,在其中的一首歌词中,我竟然把“西皮”误认为“二黄”。为此,张老师为我“哼”了一小段“美拍”。于是这位明明不知道什么是“西皮和二黄”的台北作家,胡乱没收了自己的作品,还被我背上了。

先生。胡时之当时叫我“先生”,不好意思给我认真的教训。他只是笑着对我说:“我不喜欢夸张,我不喜欢夸张……以后我会认真写的!”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以后”“认真写”的打算,但我的“标题”上面有一个“稿”字,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说服”了1、我还戏谑地对他说:“以后我给你老爷子写传记,我一定会每一句都记下来,绝不“夸张”!”

“试试看!”胡老师很认真的说道:“我可以帮你,我的材料都准备好了!”胡老师真的给我看了很多他的“现成材料”。

他的老人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日记作者”。虽然他几十年前的日记原稿留在了北京大学,但他保留了影印的缩微胶卷。以后二十年左右的日记虽然不完整,但书是完整的。他使用的全红日记本也是当时美国出版的最贵的一本。

“胡先生,”我惊讶地问他,“你用这么好的日记本!”

“其他钱可以省,但这笔钱不能省!”他向我详细解释了他是如何“救不了”的,这让我印象深刻。因此,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这家日记印刷公司的长期客户,现在我自己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二十七本同样“珍贵”的日记!一个“胡番”,东皱眉,觉得可笑。

胡的日记后来在我的实验室里保存了很长时间。有一次,读历史的吴祥祥先生在我的书架上看到它,流口水了。可惜香香和胡老师开了个正经的玩笑,老胡适的孩子一发脾气就不让看。香香否定的大喊!

后来哥伦比亚大学想“转让”胡的手稿所有权。胡先生说:

“我最好先让我自己编辑。”于是我把整套手稿都寄给了他。我不知道这些日记现在在哪里?看来执行胡遗嘱的机构应该尽快公之于众,因为胡总在写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给吴湘湘看。

媒体评论

唐德纲教授在这里把胡适写得淋漓尽致,但不是装点某个英雄超人的套路。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有错误、有缺点的真人。这种做法继承了国内外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

——周策宗

《胡适杂记》出版后,我认为唐德纲应该被公认为当代中国独一无二的散文家。

——夏志清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