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吴海江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作 者】吴海江著
【丛书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
【页 数】 316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208-15941-9
【价 格】78.00
【分 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格式】 吴海江著.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8.

图书目录: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内容试读

导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作为社会肌体的灵魂要素和古今中外的历史链条,文化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后继者尤为关注的领域。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现实生活中人的文化占有和富足,作为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以“中国”和“共产主义”为标识的中国共产党,不但在救亡图存中挽救了中国革命事业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更开辟了中国文化与共产主义文明的全新历史书写。当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局阶段。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建设置于决定国家振兴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关系民族复兴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同等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使命。”①为此,就有必要首先明确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文化繁荣兴盛的使命,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叙事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脱离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繁荣兴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学界已作出诸多建设性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完成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创造性地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教育人民、武装全党”②;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文化使命则是“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伟大使命提供持续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广博厚重的文化滋养”③;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就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就是要

“建立一套能够使中国人民适应现代世界性生存环境的认知系统、审

美系统和意义价值系统,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意义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

②张筱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③沈湘平:《从使命高度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④胡宝平:《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

2

导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之源和秩序之源,成为适于全体中国人居住的精神家园”①。

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

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科学的、实践的、人民的和开放的特性,其

内涵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必然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文化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从大写的“文明”“精神”“知识”角度加以理解,也可以基于生产生活

实践的特定范畴,解释为“语言”“建筑”“艺术”和“宗教”等。依

①周熙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据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无对文化的根本

性质、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策略,提出诸多系统性的见解和论断。它们不仅为共产党人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明型强国建设中的灵魂与旗帜作用。

文化是现实的人在感性活动中的创造。“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

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①不同于经验主义的直观感觉和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生产恰恰在于“活的历史”的人的实践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文化虽然在与经济、政治的互动中,存在台阶式运动的时序性,但它终究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类意识的具象升华,是人化人、人化社会、人化自然的生动反映。因此,无论是对器物层面的指南针、火药、铁路、轮船,还是对思想领域的犹太一基督教、粗陋共产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们没有陷入机械的自然主义中,而是不乏以“必然的升华物”的美的眼光予以

观察和评判。

文化具有阶级属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文化生产和享用模式。“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②需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关注文化现象之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②同上书,第178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