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吕思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通史》

【作 者】吕思勉著
【丛书名】吕思勉文集
【页 数】 466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20.03
【ISBN号】978-7-5325-9455-9
【分 类】中国历史
【参考文献格式】 吕思勉著. 中国通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03.

图书目录:

《中国通史》内容提要: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两部通史”之一。全书分两部分,上册分专题叙述了社会经济、历史制度及学术文化的发展情况,下册则按历史顺序讲述了政治史的变革。体例较为特殊,与先生其他通史类著作明显有别。该书最初由开明书店在1940-1944年出版,短短几年内多次重印,在当时受到普遍欢迎。今天,吕著《中国通史》多被书商改名,以“文化史”为名出版,销量很好。其与《白话本国史》可并称吕先生最重要的通史著作。

《中国通史》内容试读

緒論

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他,究竟有什麽用處呢?這個問题,在略知學問的人,都會豪不遲疑地作答道:歷史是前車之鑒。什麽叫做前車之鑒呢?他們又會豪不遲疑地回答道:昔人所爲而得,我可以奉爲模範;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這話驟聽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那有真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爲同罷了。遠者且勿論。歐人東來以後,我們應付他的方法,何嘗不本於歷史上的經驗?其結果卻是如何呢?然則歷史是無用了麽?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嘗不敗。然則究竟如何是好呢?

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之所探求,則爲理而非事。理是該括衆事的,事則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兩件真相同的,執應付此事的方法,以應付彼事,自然要失敗。根據於包含衆事之理,以應付事實,就不至於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見的,舍事而求理,無有是處。所以我們求學,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死記事實。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他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一個人,爲什麽會成爲這樣子的一個人?譬如久於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向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難道他是生來如此了麽?無疑,是數十年的作官、經商、讀書養成的。然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亦是如此了。中國的社會,爲什麽不

2中國通史

同於歐洲?欧洲的社會,爲什麽不同於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爲意,細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極爲深遠複雜了。然則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著呢,安能盡記?社會上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報紙所記載的,奚啻億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報紙,業已不可偏覽,何况積而至於十年、百年、千年、萬年呢?然則如何是好?

須知我們要知道一個人,並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統都知道了,記牢了。我,爲什麽成爲這樣一個我?反躬自省,總是容易明白的,又何管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統記牢呢?然則要明白社會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數記得,只要知道“使現社會成爲現社會的事”就彀了。然而這又難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詢問他的起原,我們現在,不知所對的很多。其所能對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則我們安能本於既往以説明現在呢。

這正是我們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學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测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往昔的歷史,是否能肩起這種任務呢?觀於借鑒於歷史以應付事實失敗者之多,無疑地是不能的。其失敗的原因安在呢?列舉起來,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於政治。翻開二十五史來一看,從前都說二十四史,這是清朝時候,功令上所定爲正史的。民國時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業經奉徐世昌總統令,加人正史之中,所以現在該稱二十五史了。所記的,全是些戰爭攻伐,在廟堂上的人所發的政令,以及這些人的傳記世系。昔人稱《左氏》爲相所書:近代的人,稱二十四史爲帝王的家譜;説雖過當,也不能謂其全無理由了。單看了這些事,能明白社會的所以然麽?從前的歷史,爲什麽會有這種毛病呢?這是由於歷史是文明時代之物,而在文明時代,國家業已出見,成爲活動的中心,常人只從表面上看,就認爲政治可以該括一切,至少是社會現象中最重要的一項了。其實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動,全靠社會

緒論3

做根柢。社會,實在政治的背後,做了無數更廣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會,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現在講歷史的人,都不但著重於政治,而要著重於文化。

何謂文化?向來狹義的解釋,只指學術技藝而言,其爲不當,自無待論。說得廣的,又把一切人爲的事,都包括於文化之中,然則動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須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異於他動物的。其異點安在呢?凡動物,多能對外界的刺戟而起反應,亦多能與外界相調適。然其與外界相調適,大抵出於本能,其力量極有限,而且永遠不過如此。人則不然。所以人所處的世界,與動物所處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異的腦筋,能想出種種法子。(二)而其手和足全然分開,能製造種種工具,以遂行其計畫。(三)又有語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擴大的即爲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傳之於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傳之於後。因而人的工作,不是個個從頭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續著做的。不像赛跑的人,從同一地點出發,卻像驛站上的驛夫,一個個連接著,向目的地進行。其所走的路綫自然長,而後人所達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則文化,是因人有特異的稟赋,良好的交通工具,所成就的控制環境的共業。動物也有進化的,但他的進化,除非改變其機體,以求與外界相適應,這是要靠遺傳上變異淘汰等作用,才能達到其目的的,自然非常遲慢。人則只須改變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對付事物的方法。我們身體的構造,絶無以異於野蠻人,而其控制環境的成績,卻大不相同,即由其一爲生物進化,一爲文化進化之故。人類學上,證明自冰期以後,人的體質,無大變化。埃及的尸體解剖,亦證明其身體構造,與現今的人相同。可見人類的進化,全是文化進化。恆人每以文化状况,與民族能力,并爲一談,實在是一個重大的錯誤。遺傳學家,論社會的進化,過於重視分子的先天能力,也不免爲此等俗見所累。至於有意誇張種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謂進化,將返於生物進化了。從理論上說,人的行爲,也有許多來自機體,和動物無以異的,然亦無不被上

4中國通史

文化的色采。如飲食男女之事,即其最顯明之例。所以在理論上,雖不能將人類一切行爲,都稱爲文化行爲,在事實上,則人類一切行爲,幾無不與文化有關係。可見文化範圍的廣大。能瞭解文化,自然就能瞭解社會了。人類的行爲,原於機體的,只是能力。其如何發揮此能力,則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這個問题,還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歷史的人,即暫把這問題置諸不論不議之列亦得。因爲目前分明放著多種不同的文化,有待於我們的各别研究。話雖如此說,研究一種文化的人,專埋頭於這一種文化,而於其餘的文化,概無所見,也是不對的。因爲(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種文化,交流互織,彼此互有關係,也確是事實。文化本是人類控制環境的行爲,環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異。及其興起以後,因其能改造環境之故,愈使環境不同。人類遂在更不相同的環境中進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傳播的性質,這是豪無疑義的。此其原理;實因人類生而有求善之性,智。與相愛之情。仁。所以文化優的,常思推行其文化於文化相異之羣,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謀人類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爲善而實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糾紛,甚或釀成大禍,宗教之傳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誤於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恆欣然接受。其深閉固拒的,皆别有原因,當視爲例外。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織的原因。而人類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類的環境中,能有相類的文化。即使環境不同,亦只能改變其形式,而不能改變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異,即因形式之異,可見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實言,則自塞趨通,殆爲進化無疑的軌轍。試觀我國,自古代林立的部族,進而爲較大的國家;再進而爲更大的國家;再進而臻於統一;更進而與域外交通,開疆拓土,同化異民族;無非受這原理的支配。轉觀外國的歷史,亦係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當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豪無疑義的了。然則一提起文化,就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