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方剂》薛天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医临床方剂》

【作 者】薛天奎
【页 数】 429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7-5576-8753-3
【价 格】88.00
【分 类】方剂学
【参考文献格式】 薛天奎. 中医临床方剂.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3.

图书目录:

《中医临床方剂》内容提要:

本书涵盖了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近40万字临床常用方剂。作者梳理了遗留下的中国方剂学遴选,以及多家文献、方歌,同时融入了作者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剂型、煎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外治法等主要内容。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借鉴参考。

《中医临床方剂》内容试读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全部过程。中医治病首先是“辨证”,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然后才能“论治”。

“论治”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方剂的组成必须与治法相一致的。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方剂的功用与该病的治法是同一的。例如:感冒病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而紧。经过辨证,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治法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法治疗,首选麻黄汤。麻黄汤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具有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的作用,主治风寒感冒,无汗而喘之证。如此,方剂的功用与治法相同,治法与病症相符,则能邪去正复,药到病除。否则,治法与辨证不一,用方与治法相悖,或辨证不清,治法不详,方剂不当,不但失去了辨证论治的意义,而且必然是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因此,辨证、治法、方剂三者必须紧密相合,任何一环发生错误,则一切枉然。

第二节常用治法

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许多治法及其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的记载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又总结出若干具体治法,诸如“当以汗解,

·1·

中医临床方剂

宜桂枝汤”,“可发汗,宜麻黄汤”,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当温之,宜四逆散”等。其后,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又制定了许多治法,以治疗复杂多变的各种疾病。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流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尽之。”现将“八法”的内容介绍如下。

1.汗法:

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由于其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温法等其他治法的结合运用。

2.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诞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3.下法:

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干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汗法,消法,清法,温法等的配合运用。

4.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伤寒论》中尚有和营卫,和胃气,及“消息和解其外”等,亦都属于和法的范畴。戴天章又广其义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胃和,平其昂厉之谓和。”何廉臣又增加了“苦辛分消”,“平其复遗”,“调其气血”,使和法的范围逐渐扩大。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

5.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热证最宜伤阴,大热又能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切不可纯用苦寒泻火之法,苦能化燥伤阴,服之热反不退。此即王冰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根据病情之盛实,邪气之兼夹,清法又常与汗法、下法、温法、消法、补法配合使用。

。2…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6.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由于寒邪所在部位不同,寒邪与阳虚的程度不同,因而温法中有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之区分。其他尚有温肺化痰,温胃降逆,温肾纳气,温中行气,温血活血,温阳止血,温里解表等,这又是温法与汗法、下法、消法、补法的配合运用。

7.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致,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癓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对病在腑脏,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

8.补法:

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由于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以及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若正虚感受外邪,肺虚停饮,脾虚停湿,宿食,气虚留瘀等,则补法又需与汗法,消法合用。此外,尚有峻补、缓补、温补、清补以及“虚则补其母”等法。

第一章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无遗邪,无失正,照顾全面。数法合用,又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法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能够针对具体病症,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3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症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治法分类。

以病症分类的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无从查考,现已不具临床指导意义。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的《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症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脏腑分类亦系病症分类之属,只是首列脏腑,下分病症。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清代臣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脏腑身形”等。病因分类亦属病症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如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清有·张璐的《张氏医通》都有此项分类。

以组成分类的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簿。”以及“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迄今仍未见到按此分类的方书。“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剂是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

确切以组成分类的当首推明·施沛的《祖剂》。该书“首冠素录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明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除按病因、病症列方外,另编一卷“祖方”,选古方36首为主,附衍化方391首。这种分类方法对类方的研究较为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