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译丛 我们中的我 承认理论研究》(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作;张曦,孙逸凡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文与社会译丛 我们中的我 承认理论研究》

【作 者】(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作;张曦,孙逸凡译
【页 数】 281
【出版社】 南京:译林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447-8710-9
【参考文献】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作;张曦,孙逸凡译. 人文与社会译丛 我们中的我 承认理论研究.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人文与社会译丛 我们中的我 承认理论研究》内容提要:

阿克塞尔·霍耐特开创的承认理论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在本书中,霍耐特通过重构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这一早期思想,丰富并完善了当代正义理论,展现出承认范式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卓有成效的解释力,及其与社会学、政治哲学,以及精神分析等诸多学科的当代相关性。

《人文与社会译丛 我们中的我 承认理论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

黑格尔主义的根基

第一章

从欲望到承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基础

在黑格尔的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像《精神现象学》中讨论“自我意识”的一章那样引人注目。《精神现象学》整本书读起来或许都非常难以理解,但这一章中讲到,意识“从超感官的彼岸世界之空洞的黑夜里走出来,进入现在世界的精神的光天化日”(138),这样的表述终于提供了一些我们可以理解的内容。黑格尔关于心灵对于自身之体验的解释,在这里突然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起来:在这个描述里,毋庸置疑的是,孤独的自我意识遭遇了其他主体,此前只是纯粹认知性的问题转变成了由“为生存和死亡而斗争”构成的社会性故事。简单说来,后唯心主义哲学需要一些材料来使其变得更加有形和具体,从而满足其对于实在的需求,而本章就是把所有能够提供这些材料的要素都整合在了

一起。黑格尔的第一批学生抓住了本章提供的契机,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拉出思想和概念的飘忽领域,拉回到社会现实的世界。此后,从卢卡奇和布莱希特到科耶夫等著述者都不断尝试在欲望、承认和斗争的

0031

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延续中,揭露可以被安置在历史中的、诸事件的政治进程的轮廓。

然而,将黑格尔的思考细化为具体确凿的概念后,面对所有这些概念间冲突性的相互作用,我们可能会忽视本章论证核心的真正所在。毕竟,黑格尔打算做的不仅仅是证明,一旦主体意识到他们彼此间的互相依赖,就必定会进入斗争状态。通过运用他的现象学方法,黑格尔试3图证明的是,一个主体只有进入与另一个主体的“承认”关系中,才能对

他的“自我”有所“意识”。与历史化或社会学的解释想要实现的目的相比,黑格尔的目的更具有根本性:黑格尔主要感兴趣的不是阐明一个历史事件或冲突案例,而是阐明被证明为所有人类社会性之先决条件的先验事实。如果有任何历史事件的描述出现在“自我意识”这一章,那也是在黑格尔真正感兴趣的事件发生之后才会被谈及。黑格尔真正感兴趣的是:主体从仅仅是自我指称的纯粹欲望中形成,开始意识到他对于其他人类主体的依赖性。因此,他力求解释的只是从自然存在到有精神性(geistig)存在、从人类动物到理性主体的转变。本章接下来谈及的社会冲突仅仅意指一种过程性的表达,其表达的是这种精神(Geistigkeit)对人类存在者所具有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尝试重构黑格尔论证路线的关键一步:从“欲望”到“承认”的转变。对此存在一长串不同的解释,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尝试的困难,这些解释没能真正将注意力放在黑格尔自己的表述上,只得到了十分任意甚至荒唐的对黑格尔文本的解读。2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可能在于,“自我意识”一章与它的核心论证的长度之间极其不平衡。在这一章的将近四十页中,黑格尔只把一页半贡献给了他的这一主张:自我意识需要其他自我的承认。我想把这几页作为我重构工作的中心,而这首先需要澄清黑格尔的欲望概念(一),目的是说明黑格尔承认概念的内在转变(二)。我的解释高度聚焦于黑格尔具体的用语,我将证明黑格尔给我们提供了不止一个论证,来说明为什么主体间的承认构成了获得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

00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