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孽的报应pdf全文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追溯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追寻认罪和逃跑背后的政治解释身份探寻之旅,在我们这个时代,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如何在各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同。

报应罪孽报应pdf全文

作品介绍

二战结束70年后,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时,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国家”如何面对他们不光彩的过去?从表面上看,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和日本对侵略责任的否认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威辛、广岛、南京等炼狱之地,关于历史对胜利者的审判和历史纪念的泛滥,以及实现“常态化”的努力和手段,两者看似不同的国家,其实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探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的话语下的潜台词,作者不忘一再追问:报应的源头,本罪的报应是什么?笔者走访了奥斯威辛、广岛等二战的代表城市,并从相关采访、媒体评论以及编年活动、纪念建筑等文化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导读者思考面对历史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相同与不同的时代,对民族心理与集体记忆的追寻,背后是反思与忏悔、否定与扭曲,以及麻木与逃避。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宇、熊培云、许志远合编——《镜子》系列之一(012)——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功利的眼光,用复杂的眼光看世界的丰富。本书以徐贲专文为指导,从他对战争本质和民族认同的思考出发,阐释了德国和日本在战后忏悔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罪孽深重》通过作者个人的游历观察、采访,以及对文学作品、电影、博物馆、教科书、纪念碑等。政府和人民在战争罪行面前的思考和行动,以及反思和忏悔、否认和扭曲、麻木和逃避背后的民族心理和集体记忆的追求。

★ 《罪孽深重》超越了对罪恶文化和耻辱文化的普遍分析,指出德日两国在历史记忆上的差异更多源于政治而非文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和人民的政治成熟度、民族主义的影响、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定位、帝国制度与纳粹极权主义的区别,决定了两者对过去罪恶的不同记忆和忏悔国家。

★《纽约时报书评》、《芝加哥论坛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等媒体一致推荐;两年后,对中文译本进行了修订。

关于作者

Ian Buruma,出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留学,在莱顿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和历史,之后专注于日本研究。曾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记者,为《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新闻周刊》等多家西方报纸撰写亚洲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在牛津大学任教,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他是《纽约书评》的主编,也是纽约巴德学院民主、人权和新闻学的保罗·威廉姆斯主席。他出版的作品包括《零年:1945 年现代世界的诞生》、《创造日本:1853-1964》、《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棍》、《伏尔泰的椰子》和《残酷的戏剧》。 2008 年,他因“对欧洲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伊拉斯谟奖,同年因帮助美国读者了解亚洲斯特新闻奖的复杂性而获得的“Shoren”奖。 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世界领先思想家”,追溯战后五十年德日两国政府和人民面对战争罪行的思考和行动,寻求反思与忏悔、否认与扭曲、麻木与逃避背后的民族心理与集体记忆。

倪涛,1985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他目前从事新闻工作,并为英文报纸《上海日报》担任评论员。

罪孽深重的德日战争记忆 pdf 预览

目录

简介:国家记住的原因是什么(徐本)

前言

序列:敌人

第 1 部分

第 1 章对西方的战争

第2章废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奥斯维辛

第 4 章广岛

第五章南京

第三部分

第 6 章:历史站在法庭上

第7章课本风暴

第 8 章纪念馆、博物馆和纪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正常国家

第10章两个普通的小镇

第11章告别废墟

评论

谢谢

索引

社会评论

这本书的意义不仅限于二战中的战败国。它包含了一个国家应该也可以对自己的历史负责的观点,一个民族所经历的遗憾、愧疚、愧疚感,属于我们自己。整个时代。

——纽约时报书评

尽管这本书带回了痛苦的回忆,但它仍然让读者着迷。 【布鲁玛】的用意不是寻找英雄和反派,而是梳理民族性格的微妙之处。

——《芝加哥论坛报》

想想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态度差异,没有人能比伊恩布鲁默做得更好......他精通德语和日语,曾在德国和日本广泛旅行,并且对政治和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

——纽约书评

[Brumar 的] 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是非凡的......这本书生动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和德国的态度在战后时期如此不同。

——经济学家

第二章废墟中的浪漫

对于日本人和德国人来说,很难确切地说战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想不出任何标志战争开始的公众形象。在 1939 年的一张著名照片中,德国士兵清除了波兰边境的路障,但那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吗?如果不是,那么德国人在 1936 年进入莱茵河地区算数吗?还是吞并苏台德地区、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至于对犹太人的迫害,应该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算起,不迟于1935年。当年纽伦堡授予

制定了种族法律。或者,那些记录 1938 年 11 月 9 日晚上在犹太教堂发生火灾的照片

大屠杀开始的真正标志是什么?或许为了避免混淆,许多德国人倾向于谈论“希特勒时代”而不是“战争”。当人们真正提到“战争”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被冻在东线的德军士兵

士兵和被炸弹摧毁的德国城市。

对于日本来说,1931年伪满洲国的建立是向贪婪迈出的一步,预示着未来的局势将更加动荡。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始于1937年北京郊区的“七月七日事变”,四年后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顺便说一句,只有自由派日本人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太平洋战争。那些坚持日本为将亚洲从布尔什维主义和白人殖民主义的魔掌中解放出来而进行战争的日本人,将这场战争称为大东亚战争,因为他们称之为大东亚共荣圈。支持这一论点的人将1941-1945年的战争与侵华战争区分开来,仍然坚持将后者称为“中国事件”。另一方面,自由派和左派倾向于将这些战争结合起来,统称为“十五年战争”(1931

—1945 年)。 《大东亚战争宣言》的作者林方雄绝对不是自由主义者。他的观点是,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斗争实际上始于 1853 年,其标志是海军司令佩里率领一艘黑船驶往日本。为此他提出了“百年战争”

声明。

如果战争的开始难以确定,那么标志着战争结束的图像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广岛升起的蘑菇云。这极其震撼的一幕被美国拍下了

空军摄影师用胶卷记录下来。此外,日本天皇在 8 月 15 日宣布停播广播

早已嘀咕的战争诏书用模棱两可的宫廷语言,恳求他哽咽的臣民“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这些历史片段被记录在无数日本小说中,也多次被搬上银幕,成为战后日本最常见的谚语

问题是国家失败、苦难和耻辱的缩影。

至于德国战败的象征,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是苏联士兵在柏林摇摇欲坠的国会大厦顶上举着红旗。一位东德人曾经告诉我,照片中的一名苏联士兵手臂上戴着几块偷来的手表,就像手镯一样。这位先生有见地地评论说,解放往往与不公正混在一起,因为解放者往往不比征服者好。所以我看了一会儿照片,但没有看到任何手表。四年的苏维埃统治一定扭曲了他的记忆,但他的直觉应该

这并没有错。

如果希特勒烧焦的尸体有照片证据,那无疑是 1945 年

一年的象征之一。不幸的是,没有,只有戈培尔[1]一家在服毒自杀后的照片。他那超大的脑袋,形似变形的葫芦,轮廓依旧清晰可辨。除此之外,还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希特勒站在掩体的出口,一脸悲伤(也许不是悲伤,只是生气?)最后一次看他被毁的帝都。这张照片有一种浪漫,甚至是戏剧性的吸引力:邪恶的天才终于来了

一个死胡同。

希特勒的死和玉音大帝的播报,既是终结的象征,也是诡异的延续。无论含义上的差异如何,两者都将永远与破坏联系在一起——被摧毁的城市、被摧毁的人、被摧毁的理想。 1945年最震撼的画面是广岛、柏林和东京的无声电影:每一寸焦土和陨石坑;

建筑城市面目全非;东京到处都是焦炭和充满水的陨石坑。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