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与文化》张琪,刘劲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民族语言与文化》

【作 者】张琪,刘劲荣主编
【丛书名】中缅跨境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丛书
【页 数】 345
【出版社】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 2017.05
【ISBN号】7-5558-0673-8
【价 格】60.00
【分 类】少数民族-民族语-中国-文集
【参考文献】 张琪,刘劲荣主编. 民族语言与文化.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7.05.

图书目录:

《民族语言与文化》内容提要:

此书主要收集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稿,主要有傣族语言文学(德傣、西傣)、傈僳族语言文学、景颇族语言文学、拉祜族语言文学、纳西族语言文学、彝族语言文学、佤族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组成的,每篇论文都是汉文、国际音标、民族文对照的形式出版。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民族语言与文化》内容试读

民族语言与文化

新平红星小组苦聪语使用现状与濒危原因分析@

张琪⑧刘劲荣③(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新平县漠沙镇的小坝多村居住着彝族、拉祜族苦聪人。其中苦聪人口7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5%,主要聚居在红星、龙潭新寨、香箐棚、竹棚寨四个村民小组。我们发现,该地的苦聪语已处于濒危状态,出现断代式传承障碍,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退化,青年不具备母语“说”的能力,16岁以下少年“听说”能力丧失,为此作者对红星小组的苦聪语使用与频危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苦聪语现状濒危断代式传承障碍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③,[qho3gho3]是苦聪人的自称,[qho33]:山头,[tgh33]:人,[qh33tcho3]即住在山头上的人。苦聪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镇沅县、新平县和金平县。新平县漠沙镇的小坝多村居住着彝族、拉祜族苦聪人(以下简称苦聪人)。其中苦聪人口7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5%,主要聚居在红星、龙潭新寨、香箐棚、竹棚寨四个村民小组。而其余的先锋、新联社等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已经成为汉语单语人的彝族,红星苦聪聚居小组被强

①本文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民族语言调查·云南拉祜语苦聪话》(项目编

号YB1624106)和2017年度云南省级民族文化项目《濒危苦聪语传承保护研究一以新平县

小坝多村苦聪语为例》阶段性成果。

②张琪,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云南少数民族语言。

③刘劲荣,男(拉祜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语言学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

④1988年根据大多数苦聪人的意愿,将其划归为拉祜族,文章中仍保留苦聪称谓。

AC1

民族语言与文化

势的通用汉语包围着。2016年7月笔者到该地进行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该地的苦聪语已处于濒危状态,出现断代式传承障碍①,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退化,青年不具备母语“说”的能力,16岁以下的少年丧失“听说”能力。

一、小坝多村红星小组概况@

小坝多村委会驻地距新平县城65公里,乡村道路较狭窄,交通不便。东邻曼蚌,南邻黎明,西邻平掌,北邻纸厂。辖外寨、新寨、小坝多、龙潭、红星、龙潭新寨、香箐棚、先锋、阿波黑、瓦房、竹棚寨、新联社共12个村民小组。共有463户居民,1756人,彝族1010人,拉祜族746人。全村国土面积29.63平方公里,海拔1450米,适合种植苞谷、核桃等农作物,属于山区贫困村。③

本文选取的调查点红星小组原名阿古龙村,文革时改名红星组。隶属新平县漠沙镇小坝多村委会,在村委会驻地约15公里远的半山区,20世纪70年代从大尖山深山老林中陆续搬迁至此。共有71户,229人,其中苦聪人口158人,占69%,彝族55人,汉族15人、傣族1人。族际婚姻有29户,一些族际婚姻后代的民族成分已随外族父(母)。

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江西”④过来的,所以在家中供奉家神时会将“姜”做为祭品之一。春节、正月初三之后第一个属牛的日子、农历六月

二十四、家里娶媳妇时都会举行祭竜活动。仪式当天全村人到神树(榕树)⑤前献饭,敬香,根据不同的时间选择杀鸡、猪、羊或豆腐等不同的祭品,全村人在神树前用餐结束后会打歌祈福。

二、村民使用语言情况及程度

红星小组共71户,6岁以上的人口218人,6~16岁的33人,17~35岁的59人,36~59岁的97人,60岁以上的29人。经过人户调查、400词测试和

①断代式传承障碍:语言的代际传承出现断代,一个年龄段人的母语语言使用活力骤然下降。

②这次调查还得到谭妮、关东晨、刘洋、张小光、闫蕊、何根源、乔明、蒋金晶8位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的协助。

③相关数据由漠沙镇政府和小坝多村委会提供。

④拉祜族传说先民去赶“江西兹”[tcasiz],今青海湖江西沟。

⑤神树并不一定选村寨内生长时间最长的榕树,也可以重新选择优良品种的榕树进行栽种培养。

C2

民族语言与文化

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村里的36岁以上村民的交流用语仍是苦聪语,但6~35岁①的青少年母语使用能力下降,出现断代式传承障碍。

(一)苦聪语使用情况

全组第一语言为苦聪语且程度为熟练的有105人,其中36~59岁的有81人,占这个年龄阶段的83.5%,占全村人数的35.37%。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这个年龄阶段的82.76%,占全村人数的10.48%。第二语言为苦聪语且程度为熟练的有14人,大部分为族外婚村民。第二语言为苦聪语且程度为般的有53人,主要集中在17~35岁年龄段,共有41人,占这个年龄阶段的

69.49%,占全村人数的17.9%。第二语言为苦聪语且程度为略懂的有9人,均为635岁的村民,占全村人数的4%。

(二)汉语使用情况

全组第一语言为汉语且程度为熟练的有110人,主要是6~59岁的村民。第二语言为汉语且程度为熟练的有105人。全组没有不会讲汉语的村民,村中

一位80岁的老人都可以熟练的使用汉语。

(三)彝语和傣语使用情况

组里共有彝族55人,都是嫁入或入赘的外族人及其子女。这些彝族均已不会讲彝语,婚后定居在红星组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都学会了苦聪语且能熟练掌握,但45岁以下人的外族人不会或略懂苦聪语。全村唯一的傣族封立芳,42岁,是傣汉双语人,第一语言傣语且熟练,第二语言汉语且熟练,但不会苦聪语。

(四)族际婚烟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村寨里族际通婚的情况较多较早,现共有29户族际婚姻家庭,占全组71户的40.8%,包括拉(苦聪)汉、拉彝、拉傣三种民族成分的族际通婚,部分族外婚姻的后代将民族成分随父(母)改为汉族或彝族。早在五、六十年代开始,村中就有族际通婚的情况,大部分是拉彝通婚。这些早期定居在红星组的彝族媳妇或女婿刚来时只会讲汉语,后来渐渐学会了苦聪语且能熟练运用,家庭交流用语为苦聪语。但80年代之后的族际婚姻家庭交流用语却有很大不同,外族家庭成员不愿学习苦聪语,所以家庭交流用语也改为汉语。

三、苦聪语400词测试及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调查和了解红星小组苦聪语使用现状,作者进行了苦聪语400

①由于6岁以下的儿童因语言使用系统还未完全形成,本文暂不计人调查对象。

AC32

民族语言与文化个词测试和调查问卷。

(一)400词测试0情况

我们结合当地苦聪语的特点,设计了“400词测试表”,该测试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如:人称代词爷爷、母亲、妹妹;表示时间的今天、后天、白天;自然现象类的太阳、云、山:生产生活类的草鞋、茶、唱山歌;方位词和颜色词东、北、红、黑;形容词、动词类的大、矮、骂、砍等等。我们分别选取4个年龄段②男女共8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1.6~16岁:测试对象1王孟诚,男,16岁,初中刚毕业正在找工作,第

一语言为汉语,A+B词汇为179个,测试等级为一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

反应较快,不常用的词汇需要在给予一点提示方能说出来,但很多词汇经别人提示后被测人仍表示不会;测试对象2田忠琼,女,16岁,初中刚毕业,第一

语言为汉语,A+B词汇为78个,测试等级为差。因为平时在家中听长辈们讲

苦聪语,所以她对少数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词还知道苦聪语,但其它的词已基本不会了。田忠琼第一语言为汉语,从来没有专门学习过苦聪语,长辈及村民们和她的交流用语都是汉语。

2.1735岁:测试对象1李应祥,男,26岁,小学文化,第一语言为汉语,

外出务工,A+B词汇为167个,测试等级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青壮年出生时

父母就有意识的用汉语与孩子交流,以便入学时能更快的接受汉语的教育。很多像李应祥一样的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不再选择继续读书。外出务工与外族人的交流用语都是当地汉语,所以一部分年轻人只具备母语“听”的能力,丧

失了“说”的能力。测试对象2彭润莲,18岁,高三在读,汉语单语人,A+B

词汇为50个,测试等级为差。另一部分像彭润莲这样正在上学的青年人,特别是需要外出住校的高中生或大学生,母语的使用能力退化得更严重,全汉语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机会更少。

①我们依据被测人在测试时对400词的反应,将程度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级为

脱口而出的词汇;B等级为略思考之后说出的词汇;C等级为经我们提示后想起来的词汇;D等

级为虽经提示仍不知道的词汇。另外,我们将被测试人掌握400词的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优

秀、良好、一般和差。四个等级的评分标准是:A级+B级的词汇达到被测总词汇的75%,语

言能力为优秀;A级+B级的词汇达到60%,语言能力为良好:A级+B级的词汇达到30%,语

言能力为一般;A级+B级的词汇在29%以下的,语言能力为差。

②第一年龄段:6~16岁,正接受小学及初中义务教育的青少年人;第二年龄段:17~35岁,大多出外务工的青壮年人;36~59岁,中青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

。C4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