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王阳明》陈垂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读懂王阳明》

【作 者】陈垂培著
【丛书名】三智书院文库
【页 数】 299
【出版社】 北京:团结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5126-8143-9
【价 格】68.00
【参考文献】 陈垂培著. 读懂王阳明.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读懂王阳明》内容提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他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读懂王阳明》内容试读

第一章心学是什么?

阳明心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用处?在介绍阳明心学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学是什么。本章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进行探讨,以求对心学有个概况式的认识。

一、心学源流:从“十六字心法”说起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上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实行禅让制。①尧有九个儿子,但是他年老的时候,并没有把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各个部落公认的忠孝两全、

①关于上古尧舜禹的禅让,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儒家主流思想认为,确实存在一个禅让时代,并把它作为理想中的大同盛世。《论语》《吕氏春秋》《史记》等都有记载。《唐虞之道》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故唐虞之道,禅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授权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于天下。”

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的时候,也没有在自己的七个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而是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威望很高的禹。据说,他们禅让的时候,除了把最高权位让给下一代首领,还传授给他一个治国理政的最高心法。《论语·尧曰》记载的尧传给舜的“武功”心法是:“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面还有一句话“舜亦以命禹”,也就是舜又把这个心法口决传给了大禹。舜传授禹时,这个心法被概况为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①

远古时代的社会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当时的“帝王”尧、舜、禹施行仁政,创造了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历朝历代有点抱负的封建帝王,大都以尧、舜为榜样,想当“尧舜之君”,或想被人尊称为“尧舜之君”。而皇帝身

①《尚书·大禹漠》中所记载,舜对禹的政治交代是,“来,禹!降水做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

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但是,《大禹漠》这篇文献本身有争议,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中的第一篇。然而,《中庸》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有“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荀子》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后来汉儒在伪作《大禹谟》时应该是将这些思想续承照录。参见:徐公喜《十六字心传思想发展轨迹》(《朱子学刊》,2000年第一辑,第481页),陈来《<中庸>的地位、影响与历史诠释》(《东岳论丛》2018年11月第39卷/第11期)。

2

边的大臣们,也往往以尧、舜作为例子规劝皇帝励精图治、仁爱百姓。所以,尧、舜、禹口口相传的这个治国理政的最高心法,在儒家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谁要真正掌握这个心法的精髓,并能忠实地付诸实践,谁就能够像尧、舜、禹那样治理国家,或辅助君王治理国家,使国家成为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逐渐成了儒家道统思想的总结、成为“中华文化心法”。儒家心学的最初起源就是这“十六字心法”。①

从可以查到的资料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除了记录下尧、舜、禹治国理政理念传承这件事情外,并没有对这个理念或“心法”进行诠释。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尧、舜、禹和夏、商、周时代治国理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立并倡导一套以“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为目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称为儒家道术,也可以称为儒家哲学。这个体系包括许多方面,比如:一德行,注重修养,后人称为义理之学;二言语,注重发表,后人称为词章之学;三政事,注重政治,后人称为经济之学;四文学,注重文物,后人称为考证之学;等等。@孔子之后,孔门弟子主要分成两派。一派注重外观的典章文物,对于孔子所说的话、所删定的经典,异常忠诚,形式比较保守,以有若、子夏、子游、子张为代表。另一派不注重形式,注重内省的

①周炽成:《“心学”源流考》,《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

②梁启超:《儒家哲学》,第3页,第5页,中华书局,2015年1月第1版。以下引用该书均出自这个版本。

3

身心修养,以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①,这一派已经有心学的特征。相传曾子作《大学》®,这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提出为学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在《中庸》里提出了“诚”的理念,同时也有了“性善论”的端倪,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同时,创造性地诠释了十六字心法“中”的概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天下之大本”的地位。《大学》《中庸》都是儒家极为重要的经典,也是儒家心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孟子在孔子去世100年后出生③,处于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第24页,第25页,第26页。《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氏之儒,有子思氏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当然,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极多,学派非常复杂,加上年代久远,现存资料不多,难以准确考证。

②《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③考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岁。孟子大约生于前372年,卒于前289年,享年84岁。中国民间有73岁、84岁是老人一个坎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即是从圣人的年龄来的。以上均指中国传统的“虚岁”。

4

社会动荡,一方面各种思潮泛滥,群言淆乱,杨朱、墨翟的言论颇为盛行,另一方面各诸侯国掀起了各种形式的变法运动,法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场。在这个情况下,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得不对儒家思想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正和创新,提出“性善论”及“民本”“仁政”等思想。孟子认为有“心”还是无“心”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0。这个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心”具有思考的功能,“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同时,它有四个基本属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②在孟子看来,这“四端”就是人的“本心”,即人心本来的或最初的状态。孟子关于“心”的定义,特别是他提出的心之“四端”,奠定了儒家心学的理论基础,后儒对心学的发展均基于这个基础。《孟子》中的一些论述,如:“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我四十不动心”“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成了后儒心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比孟子稍晚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是恶的,应该以“礼”为修养的主要工具,用外部的严肃规范作为修束身心的准绳,而不能单靠内心的“良知”。所以,荀子历来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第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②《孟子·告子上》《孟子·公孙丑上》。

不被心学所重视,但是,他在《荀子·解蔽》中引《道经》说:“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对“十六字心法”的传承是有贡献的。①

汉代对于儒家的贡献,更多的只是整理工作,创新思想很少。

一部分精神,用在整理方面,一部分精神,用在实行方面。整理工作方面主要在治经,分今文和古文两派,西汉为今文兴盛的时代,东汉则为今文、古文互争的时代。今文家崇尚博大,专讲微言大义,对于古书的一字褒贬,皆求说明,类似孔子之后的曾子一派。古文家崇尚谨严,注重考释,专讲训诂名物,对于古书的章句制度,皆求了解,类似孔子之后的有若一派。两派都自认为是儒学正宗、孔子真传,互相攻击,古文家斥今文为狂妄,今文家斥古文为伪作。值得

一提的是西汉第一学者董仲舒,他受阴阳家的影响,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说,试图调和孟子和荀子的性善性恶论,认为性兼含善恶,主张成善抑恶。另外,董仲舒推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比较流行,士大夫竞尚清谈,颇有以道家解释儒家思想的味道,使道家哲理成为儒家哲理的一部分。王弼注《周易》《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晏注《论语》也有很大权威,一直影响到近千年后的程朱一派,宋代朱熹注《论语》也没有超出何晏的范围。梁武帝时佛教盛行,儒家受佛教影响也比较明显,儒释道三教同源,成为一时的通论。南北

①徐公喜:《十六字心传思想发展轨迹》,《朱子学刊》,2000年第一辑,第481页。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