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方志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

【作 者】方志远
【页 数】 261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19.10
【ISBN号】978-7-100-17871-6
【分 类】王守仁(1472~1528)-心学-研究
【参考文献】 方志远. 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内容提要:

《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内容试读

第一讲

从云端回到地面

王阳明:心学的力量

2

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伟大

公元1499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是明朝科举的“大比”之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齐集京师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

明朝的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要经过四轮考试。严格地说,前三轮都属资格考试:

第一轮为“科考”,三年之内二考,在各府、州、县的官学进行。只有在科考中进入优等的“秀才”即官学学生,或以“同等学力”通过科考的“儒士”,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乡试。

第二轮为“乡试”,在会试前一年的秋八月进行,故称“秋闱”,分别在各省省会进行。只有在乡试中录取为“举人”者,才有参加下一轮会试的资格。

第三轮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进行,故称“春闱”,又称“大比”。届时全国举人云集北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试地点在贡院。明清时代北京的贡院今已踪迹皆无,只留有“贡院东街”“贡院西街”的名称,告诉人们当年“贡院”的位置。在会试中录取为“贡士”者,获得参加下一轮殿试的资格。由于殿试是等额考试,所有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的举人,已是“准进士”了。所以,对于天下的举子们来说,会试是真正决定命运的考试,所以才有“大比”之说。

第四轮为“殿试”。和乡试、会试连考三场不同,殿试只考一场,属“排名”考试,通过一场“策试”,将贡士分为“三甲”,即

三个等级: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人们分别称之为状元、榜

3

第一讲从云端回到地面

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试,所以,进士们都是“天子门生”。

弘治十二年的会试和往年一样,按程序进行,并无特别之处。但是,由于两位伟大人物的出现,使得这一年的会试非同寻常。这两位伟大人物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位是刚到而立之年的南直隶举子唐伯虎,另一位是比唐伯虎小两岁的浙江举子王阳明。而唐伯虎、王阳明的家喻户晓,从一定程度来说,都和这一年的大比直接相关。

唐伯虎姓唐名寅,“伯虎”为其字,是年30岁。前一年,唐伯虎在人才济济的南直隶乡试中高中榜首。人们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唐伯虎便是以南直隶解元的身份,踌躇满志地来到北京参加会试的。但是,会试刚结束,有位名叫华脉的给事中上书,直指主考官、礼部侍郎程敏政泄题,唐伯虎和另外一位富家出身的举子有行贿之嫌,理由是唐伯虎二人会试前见过程敏政,而二人试作的文章又与程敏政所出的试题相吻合。这件事情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轰动。虽然经过核实,唐伯虎二人的考卷并没有出现在被录取的试卷之中,也就是说,虽然唐伯虎是南直隶的解元,但这一次的大比却是落第了。而爆料泄题的给事中华脉,也因为危言耸听的“妄奏”下狱贬官。这说明,泄题乃是“莫须有”。但是,“瓜田李下”,考生在考前见主考官,无论如何脱不了作弊的嫌疑,所以,主考官程敏政被罢官,唐伯虎二人则被革除功名,直贬为吏。

这个打击对于心高气傲的唐伯虎极为巨大。明朝男女青年谈

唐伯虎《西洲话旧图》

王阳明:心学的力量

6

被称为有明一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第一人。

所以把王阳明、唐伯虎二人同时推出,是为了说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明朝前期的“严峻冷酷”已经过去,社会已进入“百年承平”的转型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呈现繁荣,风气日渐开放,思

王阳明

想趋向自由,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到

来。所以,不管是在体制内做官、建功立业,还是在体制外创作艺术、讲学授徒,或者从事其他的职业和活动,都有成功的机会,都可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这是一个“生产”天才的时代。王阳明出生的前十一年,“江南四子”之首的祝允明(自号枝山)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前二年,“风流才子”唐伯虎出生在苏州府吴县。王阳明出生的第二年,“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出生在陕西庆阳即今甘肃庆城;四年后,识拔张居正的顾璘在苏州出生。在王阳明出生的前后,苏州的木工蒯祥、石工陆祥,因为工艺天才,为正三品的工部侍郎;江西的术士李孜省、邓常恩则因精通术数,分别做到正三品的通政使、太常寺卿。更多人的选择则是“弃学经商”,徽商、晋商、江右商等地域性商人由此而崛起。“三国”“水浒”的故事,也正是在这个时代通过民间艺人的反复说唱、民间文学家的反复加工,逐渐演绎成长篇巨制《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的。

正如老子的学说、孔子的学说、孟子的学说一样,王阳明及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