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精选共15种20册电子版免费版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收录了很多经典文学书籍

中华书局出品的中国通俗经典丛书共有15种20本书,包括《史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中华书局的经典著作。所有书籍均保留古籍为原创,古籍爱好者必收藏。精品下载站提供的epub格式,在手机上查看非常方便。

20册共15种中国经典流行图书馆精选电子版免费版

中国经典图书流行图书馆共15种20本电子书预览

目录

总目录

历史记录

封面

标题页

《中国经典科普图书馆》出版的由来

出版说明

目录

史记第一卷本世纪五帝之首

史记二卷夏本集二

史记第三卷尹本集第三

史记四卷周记四

史记五卷秦本继五

史记第六卷,秦始皇六世纪

史记七卷项羽七年

史记八卷,高祖八世纪

史记第九卷:鲁太后九世纪

史记第10卷孝道志10

史记第十一卷​​孝敬十一世纪

史记十二卷孝武十二记

史记十三卷三代第一代

史记第十四卷:十二太子的第二条时间线

史记15卷六国年表3

史记第十六卷秦楚第四月表

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的第五部诸侯王年年表

史记第十八卷:高祖英雄侯历六年

史记·第十九卷·汇景鉴时纪·七次

史记二十卷:元始八时

史记第21卷:建元王侯纪年九来了

史记第22卷:汉兴以来第十次将臣年表

史记二十三卷礼记一号

历史唱片第 24 卷乐谱 II

史记,第 25 卷,法书 III

史记卷二十六历四

史记二十七卷天官书五

史记二十八卷风禅六卷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卷七

史记第 30 卷和条例第 8 卷

史记第31卷:吴太伯第一家族

史记第三十二卷齐太公二家

史记第三十三卷,陆州公家第三

史记第三十四卷

史记卷三十五,官才世家五

史记卷三十六陈琦家六

史记第三十七卷:卫康伯父七家

史记卷三十八宋维子家八号

史记第三十九卷:晋九氏

史记四十卷楚家十号

史记第四十一卷:岳王居简氏第十一世

史记四十二卷郑氏十二代

史记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十三

史记44卷魏世家14

史记第45卷,汉家15

史记46卷田景忠万家16

史记47卷孔子家族17

史记48卷陈涉家18

史记第49卷:外族第19家

史记五十卷楚元王家二十期

史记51卷,景琰世家21

史记五十二卷齐悼惠王二十二家

史记53卷萧相国家族23

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家二十四

史记五十五卷六侯家二十五

史记第56卷:陈丞相二十六世

史记57卷:江侯周伯二十七家

史记五十八卷梁小王家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五宗家族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三王家三十

史记第61卷:薄夷初传

史记62卷:关炎传二

史记63卷:老子韩非传三

史记64卷:司马让居四传

史记65卷:孙子无忌五传

史记六十六卷吴子胥六传

史记67卷:仲尼弟子七传

史记68卷:尚钧八传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

史记卷七十张仪传十

史记卷七十一:十里子干茂十一传

史记卷七十二让侯传第十二

史记73卷:白起王建十三传

史记第74卷:孟子荀卿十四传

史记七十五卷孟尝君十五传

史记七十六卷:平原君玉清十六传

史记77卷,魏公子传17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传十八

史记79卷范绥蔡泽传19

史记80卷乐易传20

史记81卷:廉颇林相如传21

史记82卷田丹传22

史记83卷鲁中莲邹阳传23

史记84卷:屈原贾生传24

史记八十五卷,吕不韦传二十五

史记第86卷,刺客传26

史记87卷李斯传27

史记88卷孟田传28

史记89卷张二陈羽传29

史记卷九十魏宝彭越传三十

史记91卷,纹身布传31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韩信鲁婉传三十三

史记94卷田丹传34

史记卷九十五 范蠡藤官传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传三十六

史记九十七卷李盛鲁嘉传三十七

史记98卷傅金快成传38

史记卷九十九 刘经书孙通传三十九

史记卷100纪部乱部传40

史记第十一卷​​:袁安超传41

史记卷122张士之丰唐传42

史记卷十三万史章舒传43

史记144卷天书传44

史记15卷,扁鹊仓公传45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武王弼传四十六

史记十七卷魏启武安侯传47

史记卷百一八韩长如传四十八

史记十九卷李将军传四十九

史记卷百一十匈奴传五十

史记第111卷:魏将军骠骑兵第51传

史记112卷平津侯传52

史记第113卷南越传五十三

史记114卷东岳传54

史记115卷韩传55

史记116卷,西南彝族传56

史记卷117司马相如传57

史记118卷,淮南横山传58

史记119卷荀历传59

史记120卷纪征传60

史记第 121 卷,学者传记 61

史记第122卷:受虐官传62

史记123卷大渊传63

史记124卷游侠传64

史记卷一二十五传六十五

史记126卷搞笑传66

史记127卷,传67

史记128卷归策传68

史记第一二十九卷传记第六十九卷

史记130卷太师公序70

汉书

标题页

《中国经典科普图书馆》出版的由来

出版说明

目录

汉书1,高地记1

汉朝第一书,高帝吉第一书

汉书二《第二皇上记》

汉书3、高跋三

汉书4、纪文帝四

汉书第五卷,景帝记第五卷

汉书6、武帝记6

汉书7,赵帝记7

汉书8,玄帝记8

汉书九卷,元帝纪九

汉卷十城地记10

汉书11,爱帝记11

汉书十二,平地记第十二

汉书十三:首部诸侯及异姓诸侯表

汉书十四:诸侯榜二

汉书15,诸侯侯彪,第三

汉书 15, 王侯表, 3rd

汉书十六,高慧高谥号4号

汉书17,精武赵轩辕功臣榜第五

汉书十八卷,外亲恩泽侯表六

汉书第19卷,百官和官,第7期

《汉书》第十九卷,百官百官,第七章

汉书20古今表8

汉书第21卷1卷1

汉书二十一,法史第一卷

汉书22:礼乐二书

汉书23卷刑法编年3

汉书第十四卷第4号,食货志第4号

国书第24卷,食货志第4卷

汉书第25卷第5号,郊祭录

汉书 25 次郊祭录第 5 次

汉书卷二十六天文记录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吴行知,第七

汉书二十七中、五行知七中以上

汉书二十七下,五行七中

汉书卷轴五行记二十七章第五章

国书二十七章下,五行记第七章下

汉书第28卷地理第8卷

汉书第28卷地理第8章

汉书第29卷,阴沟记录第九

汉书30,易文知10

汉书三十一:陈胜祥初传

汉书三十二章二陈羽传二

汉书三十三,魏宝天丹汉[王]书信三

汉书34,韩鹏英陆五传四

汉书35,吴景琰传5

汉书三十六,楚元望传六号

汉书三十七:极不乱不天书第七传

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三十九,萧何曹参申传九号

汉书40章陈望周传10

汉书41:范礼腾关符瑾周传11

汉书第42卷:张周赵仁申屠十二传

汉书四十三,李禄朱刘叔孙十三传

汉书四十四:淮南衡山冀北王十四传

汉书四十五,快武江西府传十五

汉书第四十六卷万世未知周章传十六

汉书四十七,文三王十七传

汉书48,贾谊传18

汉书第49卷:元昂晁错十九传

汉书50张凤吉郑传20

汉书51,甲走美路传21

汉书52,斗天关汉传22

汉书五十三

汉书54,李光素简传24

汉书卷五十五,魏清火去病传二十五

汉书五十六,董仲舒传二十六

汉书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二十七

汉书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二十七

汉书五十八,公孙洪布式“昊龙”二十八

汉书五十九章唐传二十九

汉书六十,杜周传三十

汉书61卷,张骞李光利传31

汉书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汉书六十三,五五子传第三十三

《汉书》第六十四卷上篇:燕珠无秋的师父徐延之王家传第三十四篇

汉书六十四章炎朱无秋之父徐衍之王家传第三十四章

汉书第六十五篇东朔传第三十五篇

汉书66,公孙刘天王杨蔡陈正传36

汉书67,杨虎朱梅云传37

汉书六十八:霍广进日(石丹)传三十八

汉书六十九,赵崇国辛庆记传三十九

汉书七十符长征干陈端传四十

汉书七十一:君书于薛平鹏传四十一

汉书七十二,恭王梁恭宝传第42号

汉书73魏宪传43

汉书七十四魏相兵记传第44号

汉书75,隋良夏侯景仪李传45

汉书七十六 赵寅、汉、张王四十六传

汉书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无寿,何川,四十七

汉书78,萧忘之传48

汉书79,冯丰始传49

汉书第八十卷:轩辕六王传五十传

汉书81卷,匡章孔马传51

汉书第82卷,王上士丹伏羲传52

《汉书》第83卷,《薛玄朱伯传》第53卷

汉书84卷,翟防进传54

汉书第85卷,顾永独野传55

汉书八十六:合武王贾石丹第五十六传

汉书卷八十七,杨雄传,五十七

汉书八十七,杨雄传,第57号

汉书八十八,儒林传五十八

汉书89卷,荀理传59

汉书90:残官传60

汉书91,六十一

汉书九十二,游侠传六十二

汉书九十三宁兴传第六十三

汉书九十四卷第64期匈奴传

汉书第九十四章第六十四章匈奴传

汉书95,西南彝族,粤韩传65

汉书九十六卷六十六卷西域传

汉书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部

汉书97卷,外族传,67

汉书97卷 外族传67卷

汉书九十八,后元传六十八

汉书99,王莽传,69

韩淑娟99中和王莽传69中

汉书第九十九章王莽传第六十九章

汉书卷100,座谈会第70次

汉书100卷70卷

后汉

封面

标题页

《中国经典科普图书馆》出版的由来

出版说明

目录

后汉第一书:光武帝第一书

后汉书:光武帝上书

后汉二书

后汉三书:肃宗孝章三志

后汉四书

后汉五卷,孝安帝纪年五

后汉六书

后汉七书:孝桓帝七记

后汉八书:孝陵八志

后汉书·孝贤帝第九章

韩寒卷轴10,皇后十号

韩寒卷轴10,皇后十号

后汉第十一卷,刘玄刘盆子传

王留璋二传,李鹏禄,后汉十二卷

后汉十三书:魁孝公孙术三传

后汉第十四卷:皇室四王三王第四传

后汉书15,李王邓笠传5

后汉十六书·邓寇六传

后汉十七书:冯岑嘉七传

后汉十八书:吴盖陈藏八传

后汉十九书

后汉二十卷

后汉李万丕刘耕传21

后汉书22,朱靖王、杜马、刘福建、马拉第十二传

韩寒卷23斗容传13

后汉书二十四,马远十四传

后汉书二十五,涿鹿魏刘传十五

后汉书:赋侯宋、蔡峰、赵某为十六传

汉卷27 玄奘二王杜国吴承政赵传17

《后汉书》二十八卷十八卷桓潭冯延传十八卷

《后汉书》第 28 卷,《冯延传》第 18 卷

后汉二十九卷:申屠刚与鲍永之云十九传

后汉第三十卷及苏靖杨侯传第二十卷

后汉三十书:郎启祥传二十卷

郭独空、张濂、苏阳王、贾禄第三十一传,后汉第二十一传

后汉三十二卷:范洪阴识传二十二

朱峰余郑周传第33卷

韩寒卷34梁通传24

后汉书第三十五卷,张曹政传第二十五卷

后汉三十六书,郑凡陈嘉张二十六传

后汉第三十七卷桓容丁洪传二十七

后汉张法腾冯度杨传三十八传

后汉书39刘兆春御江刘周兆传29

后汉四十卷和班彪传三十卷分下东都主下二卷

后汉书四十章班彪传三十章

后汉第41卷,中历五宋汉传第31卷

后汉书四十二,光武十王传三十二

后汉四十三书,朱乐和第三十三传

后汉第四十四卷,邓章旭张虎传第三十四卷

后汉元张汉周传第四十五卷第三十五卷

后汉书四十6、郭莲传三十六

后汉四十七书,梁班传三十七

后汉第四十八册

后汉王冲、王福忠、长统传四十九

后汉书50,孝明八王传40

后汉第51卷:李晨庞陈乔传第41卷

《后汉书》第52卷,崔S传42、

周璜、徐江、申屠五十三传

韩寒卷54杨真传44

后汉书第五十五章八王传第四十五章

汉卷五十六,张王忠展传四十六

《后汉书》第57卷杜銮刘礼刘勰传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于符盖藏四十八传

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第四十九卷

后汉第六十卷与马戎传第五十卷

后汉第六十卷与蔡邕传五十卷

后汉六十一书·左周黄传五十一

后汉六十二书·荀·汉中传五十二展

后汉六十三书·李杜传五十三

后汉第六十四卷·吴言石鲁照传五十四

后汉六十五书·皇甫张端五十五传

后汉六十六书·陈王传五十六

后汉六十七书,党从五十七传

后汉六十八书与郭福绪五十八传

后汉六十九书·斗河五十九传

郑孔勋第70传与后汉传第60传

汉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棣六十一传

后汉七十二书·董卓六十二传

后汉七十三书:刘愚公孙瓒、陶谦传六十三

后汉书74卷袁绍刘表传64卷

后汉书74卷袁绍刘表传64卷

柳岩、袁术、吕布传65

后汉七十六书·官吏传六十六

后汉七十七卷:官吏传六十七

后汉七十八书·太监六十八传

后汉第七十九卷,儒家六十九传

后汉七十九书与儒家传六十九书

后汉八十卷与文渊传七十卷

后汉书八十章文远传七十章

韩寒卷八十一传七十一

后汉八十二书:中医七十二传

后汉八十二书:炼丹术七十二传

后汉八十三书·易敏七十三传

韩寒卷八十四传七十四

后汉八十五书·东夷七十五传

后汉八十六书·南蛮西南蛮传七十六

后汉八十七书·西羌传七十七

后汉八十八与西域传七十八

后汉八十九书·南匈奴七十九传

后汉第90卷与乌桓鲜卑传第80卷

后汉书:第一法历

后汉二书

后汉三书:法记

后汉第四卷:礼论

后汉五书礼记

后汉第六卷:礼节之下

后汉七书:祭祀

后汉八书:祭祀中

后汉九书:祭祀之下

后汉十书:论天文学

后汉天文学第十一部

后汉十二书:天文下

第十三五行一

十四五行二

十五五行三

十六五元素四

第十七五行五

后汉十八书:五行六

后汉书之十九州

第20郡国二

后汉第21个郡国

后汉第22个县国

第23届县州五局

第24百官员1

二千五百官之二

第26百官员3

第27百官员4

第28百官员五

后汉书第29卷

后汉第三十卷:御府下

和我的侄子一起在监狱里 ┦�

后汉书注及补序

三个王国

《中国经典科普图书馆》出版的由来

出版说明

三国志第一卷魏书仪

无敌记第一

三国志二魏书二

文帝记2

三国志III 魏书III

明朝第三代皇帝

三国志第四卷魏书四

少年三皇中的第四位

三国志第五卷魏书武

五公主

三国志第六卷魏书VI

东尔元六传六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7, Wei Shuqi

The 7th Biography of Lu Bu, Zhang Miao and Zang Hong

Three Kingdoms Volume 8 Wei Shuba

Second Gongsun Tao Si Zhang Biography No. 8

Three Kingdoms Volume 9 Wei Shujiu

Zhu Xiahou Cao Chuan the ninth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10 Wei Shu 10

Xun �� Xun You Jia's Biography 10

Three Kingdoms Volume 11 Wei Shu11

The 11th Biography of Yuan Zhangliang's Kingdom of Tian Wang Bingguan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12 Wei Shu12

Cui Mao Xu He Xing Bao Sima Biography Twelfth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Thirteen Wei Shu Thirteen

The thirteenth biography of Zhong Yaohua and Wang Lang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Fourteen, Wei Shu Fourteen

Cheng Guo Dong Liu Jiang Liu Chuan Fourteenth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15 Wei Shu15

Liu Sima Liang Zhang Wen Jia Biography 15

Three Kingdoms Volume Sixteen Wei Shu Sixteen

The 16th Biography of Ren Sudu and Zheng Cang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Seventeen Wei Shu Seventeen

Zhang Le Yu Zhang Xu Chuan No. 17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18, Wei Shu18

Second Li Zangwen Lu Xudian Second Pang Yan Biography Eighteenth

Three Kingdoms Volume Nineteen Wei Shu Nineteen

The 19th Biography of Rencheng Chen Xiao Wa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0 Wei Shu 20

The 20th Biography of King Wu Wenshi

Three Kingdoms Volume 21 Wei Shu 21

Wang Wei Er Liu Fu Chuan 21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2 Wei Shu 22

Huan Er Chen Xu Wei Lu Biography 22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3 Wei Shu 23

The 23rd Biography of Chang Yang, Du Zhao Pei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4 Wei Shu 24

Han Cui Gao Sun Wang Biography 24

Three Kingdoms Volume 25 Wei Shu 25

Xin Pi Yang Fu Gao Tang Long Biography 25

Three Kingdoms Volume 26 Wei Shu 26

The 26th Biography of Mantian and Guo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7 Wei Shu 27

The 27th Biography of Xu Hu Erwang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8 Wei Shu 28

The 28th Biography of Wang Qiu, Zhuge and Deng Zhong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29, Wei Shu29

Fang Ji Chuan twenty-ninth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Thirty Wei Shu Thirty

Karasuma Xianbei Dongyi Biography 30

Three Kingdoms Volume 31 Shu Shu I

The first biography of Liu Ermu

Three Kingdoms Volume 32 Shu Shu II

First, second, second

Three Kingdoms Volume 33 Shu Shu Three

The third main story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34, Shu Shu Four

Second master concubine biography fourth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35, Shushu Five

Biography of Zhuge Liang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36, Shu Shu Book 6

Guan Zhang Ma Huang Zhao Chuan No. 6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37, Shu Shu Seven

Pang Tongfa Zhengzhuan No. 7

Three Kingdoms Volume 38, Shu Shu 8

Xu Mi Sun Jian Yi Qin Biography No. 8

Three Kingdoms Volume 39 Shu Shu Jiu

Dong Liuma Chen Dong Lu Chuan the ninth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40, Shu Shu 10

Liu Peng Liao Li Liu Wei Yang Biography 10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41, Shu Shu 11

The eleventh biography of King Huo to Zhang Yangfei

Three Kingdoms Volume 42, Shu Shu 12

The twelfth biography of Du Zhou, Du Xu Menglai, Yin Li Qiao, S biography

Three Kingdoms Volume 43 Shu Shu Thirteen

The thirteenth biography of Huang Li Lu Ma Wang Zhang

Three Kingdoms Volume 44 Shu Shu 14

Jiang Wan Fei t Jiang Wei Chuan No. 14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45, Shu Shu 15

Deng Zhangzong Yang Biography 15

Three Kingdoms Volume 46 Wu Shuyi

Sun Polu is the first to be the first to be reborn

Three Kingdoms Volume 47 Wu Shu II

Wu's main biography second

Three Kingdoms Volume 48 Wu Shusan

The third main biography of the Three Heirs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49, Wu Shusi

Liu Yao Taishi Ci Shi Xie Biography No. 4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0, Wu Shuwu

The fifth biography of the concubine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1, Wu Shuliu

The Sixth Family Stor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2, Wu Shuqi

Zhang Gu Zhuge Biography No. 7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3, Wu Shuba

The eighth biography of Zhang Yan, Cheng Kan and Xu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4 Wu Shujiu

The ninth biography of Zhou Yu, Lu Su, and Lu Me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5, Wu Shu10

Cheng Huang Han Jiang Zhou Chen Dong Gan Ling Xu Pan Ding Biography 10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6, Wu Shu11

The eleventh biography of Zhu Zhi, Zhu Ran, Lv Fan, and Zhu Huan

Three Kingdoms Volume 57 Wu Shu 12

The twelfth biography of Yu Lu Zhang Luo Lu Wu Zhu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58, Wu Shu Thirteen

The thirteenth biography of Lu Xun

Three Kingdoms Volume 59, Wu Shu 14

The Fourteenth Biography of the Five Sons of the Lord of Wu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60 Wu Shu15

The 15th Biography of He Quan, Lu Zhou and Zhongli

Three Kingdoms Volume 61 Wu Shu 16

Pan F. Lu Kai's Biography 16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Volume 62, Wu Shu7

The Seventeenth Biography of Yihu

Three Kingdoms Volume 63 Wu Shu 18

Wu Fan Liu Zhao Da Chuan No. 18

Three Kingdoms Volume 64 Wu Shu 19

The 19th Biography of Zhuge Teng's Second Sun Puyang

Three Kingdoms Volume 65 Wu Shu 20

Wang Lou He Weihua Biography 20

Zizhi Tongjian (Volume 1)

总目录

出版说明

Zhizhitongjian (1)

Zizhi Tongjian Volume 1

Zizhi Tongjian Volume II

Zizhi Tongjian Volume III

Zizhi Tongjian Vol.4

Zizhi Tongjian Vol.5

Zizhi Tongjian Volume 6

Zizhi Tongjian Vol.7

Zizhi Tongjian Volume Eight

Zizhi Tongjian Volume 9

Zizhi Tongjian Volume 10

Zizhi Tongjian Vol.11

Zizhi Tongjian Volume 12

Zhizhi Tongjian (2)

Zizhi Tongjian Volume 13

Zizhi Tongjian Volume Fourteen

Zizhi Tongjian Volume 15

Zizhi Tongjian Volume 16

Zizhi Tongjian Volume 17

Zizhi Tongjian Volume 18

Zizhi Tongjian Volume 19

Zizhi Tongjian Volume 20

Zizhi Tongjian Volume 21

Zizhi Tongjian Volume 22

Zizhi Tongjian Volume 23

Zizhi Tongjian Volume 24

Zizhi Tongjian Volume 25

Zizhi Tongjian Volume 26

Zizhi Tongjian Volume 27

Zhizhi Tongjian (3)

Zizhi Tongjian Volume 28

Zizhi Tongjian Volume 29

Zizhi Tongjian Volume Thirty

Zizhi Tongjian Volume 31

Zizhi Tongjian Volume 32

Zizhi Tongjian Volume 33

Zizhi Tongjian Volume 34

Zizhi Tongjian Volume 35

Zizhi Tongjian Volume 36

Zizhi Tongjian Volume 37

Zizhi Tongjian Volume 38

Zizhi Tongjian Volume 39

Zizhi Tongjian Volume 40

Zizhi Tongjian Volume 41

Zizhi Tongjian Volume 42

Zizhi Tongjian Volume 43

Zhizhitongjian (4)

Zizhi Tongjian Volume 44

Zizhi Tongjian Volume 45

Zizhi Tongjian Volume 46

Zizhi Tongjian Volume 47

Zizhi Tongjian Volume 48

Zizhi Tongjian Volume 49

Zizhi Tongjian Volume 50

Zizhi Tongjian Volume 51

Zizhi Tongjian Volume 52

Zizhi Tongjian Volume 53

Zizhi Tongjian Volume 54

Zizhi Tongjian Volume 55

Zizhi Tongjian Volume 56

Zizhi Tongjian Volume 57

Zhizhitongjian (5)

Zizhi Tongjian Volume 58

Zizhi Tongjian Volume 59

Zizhi Tongjian Volume Sixty

Zizhi Tongjian Volume 61

Zizhi Tongjian Volume 62

Zizhi Tongjian Volume 63

Zizhi Tongjian Volume 64

Zizhi Tongjian Volume 65

Zizhi Tongjian Volume 66

Zizhi Tongjian Volume 67

Zizhi Tongjian Volume 68

Zizhi Tongjian Volume 69

Zizhi Tongjian Volume 70

Zizhi Tongjian Volume 71

Zizhi Tongjian Volume 72

Zizhi Tongjian Volume 73

Zizhi Tongjian Volume 74

Zizhi Tongjian (Second Volume)

总目录

出版说明

Zhizhitongjian (6)

Zizhi Tongjian Volume 75

Zizhi Tongjian Volume 76

Zizhi Tongjian Volume 77

Zizhi Tongjian Volume 78

Zizhi Tongjian Volume 79

Zizhi Tongjian Volume 80

Zizhi Tongjian Volume 81

Zizhi Tongjian Volume 82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九

资治通鉴(七)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

资治通鉴(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

资治通鉴(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

资治通鉴(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

资治通鉴(三)

总目录

出 版 说 明

资治通鉴(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

资治通鉴(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资治通鉴(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资治通鉴(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三

资治通鉴(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

资治通鉴(四)

总目录

出 版 说 明

资治通鉴(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

资治通鉴(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

资治通鉴(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八

资治通鉴(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四

资治通鉴(二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群书治要(精)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出版说明

顺序

经部

卷一

周易

卷二

尚书

卷三

卷四

春秋左氏传(上)原缺。

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卷六

春秋左氏传(下)

卷七

礼记

卷八

周 礼

周书

国语

韩诗外传

卷九

孝经

论语

卷十

孔子家语

史部

卷十一

史记(上)

卷十二

史记(下)

吴越春秋

卷十三

汉书(一) 原缺。

卷十四

汉书(二)

卷十五

汉书(三)

卷十六

汉书(四)

卷十七

汉书(五)

卷十八

汉书(六)

卷十九

汉书(七)

卷二十

汉书(八) 原缺。

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卷二十五

魏志(上)

卷二十六

魏志(下)

卷二十七

蜀志

吴志(上)

卷二十八

吴志(下)

卷二十九

晋书(上)

卷三十

晋书(下)

子部

卷三十一

六韬

阴谋

鬻子

卷三十二

管子

卷三十三

晏子

司马法

孙子兵法

卷三十四

老子

�i冠子

列子

墨子

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卷三十六

吴子

商君子

尸子

申子

卷三十七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卷三十八

孙卿子

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卷四十

韩子

三略

新语

贾子

卷四十一

淮南子

卷四十二

盐铁论

新序

卷四十三

说苑

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潜夫论

卷四十五

政论

仲长子昌言

卷四十六

申鉴

中论

典论

卷四十七

刘�M政论

蒋子万机论

政要论

卷四十八

体论

典语

卷四十九

傅子

卷五十

袁子正书

抱朴子

四书五经--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论语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大学

中庸

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诗经

国风

周南

召南

邶风

�{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小雅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

臣工之什

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

�o之什

商颂

尚书

虞书

尧典第一

舜典第二

大禹谟第三

皋陶谟第四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第一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商书

汤誓第一

仲虺之诰第二

汤诰第三

伊训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咸有一德第八

盘庚上第九

盘庚中第十

盘庚下第十一

说命上第十二

说命中第十三

说命下第十四

高宗肜日第十五

西伯戡黎第十六

微子第十七

周书

泰誓上第一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下第三

牧誓第四

武成第五

洪范第六

旅獒第七

金�g第八

大诰第九

微子之命第十

康诰第十一

酒诰第十二

梓材第十三

召诰第十四

洛诰第十五

多士第十六

无逸第十七

君�]第十八

蔡仲之命第十九

多方第二十

立政第二十一

周官第二十二

君陈第二十三

顾命第二十四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毕命第二十六

君牙第二十七

�酌�第二十八

吕刑第二十九

文侯之命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礼记

曲礼上第一

曲礼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第五

月令第六

曾子问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礼运第九

礼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内则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丧服小记第十五

大传第十六

少仪第十七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

杂记上第二十

杂记下第二十一

丧大记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祭义第二十四

祭统第二十五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表记第三十二

缁衣第三十三

奔丧第三十四

问丧第三十五

服问第三十六

间传第三十七

三年问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壶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学第四十二

冠义第四十三

昏义第四十四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射义第四十六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周易

小畜

同人

大有

噬嗑

无妄

大畜

大过

大壮

明夷

家人

��

��

归妹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左传

隐公

桓公

庄公

闵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佛教十三经

封面

标题页

出版说明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目录

心经

金刚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无量寿经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佛莲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圆觉经

序分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梵网经

梵网经序(一)

梵网经序(二)

卷上

菩萨心地品之上

十发趣心

十长养心

十金刚心

十地

卷下

梵网经菩萨戒序

菩萨心地品之下

十重戒

四十八轻戒

坛经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楞严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解深密经

卷一

序品第一

胜义谛相品第二

心意识相品第三

卷二

一切法相品第四

无自性相品第五

卷三

分别瑜伽品第六

卷四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卷五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维摩诘经

卷上

佛国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

卷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不思议品第六

观众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卷下

香积佛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见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楞伽经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无常品第三之一

无常品第三之余

现证品第四

如来无常品第五

刹那品第六

变化品第七

断食肉品第八

陀罗尼品第九

偈颂品第十之一

金光明经

卷一

序品第一

寿量品第二

忏悔品第三

赞叹品第四

空品第五

卷二

四天王品第六

大辩天神品第七

功德天品第八

坚牢地神品第九

卷三

散脂鬼神品第十

正论品第十一

善集品第十二

鬼神品第十三

授记品第十四

除病品第十五

卷四

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舍身品第十七

赞佛品第十八

嘱累品第十九

法华经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见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劝持品第十三

安乐行品第十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四十二章经

经序

序分

第一章 出家证果

第二章 断欲绝求

第三章 割爱去贪

第四章 善恶并明

第五章 转重令轻

第六章 忍恶无嗔

第七章 恶还本身

第八章 尘唾自污

第九章 返本会道

第十章 喜施获福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徐霞客游记――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出版说明

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游白岳山日记徽州府休宁县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游武彝山日记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游庐山日记江西九江府 山之阴为九江府 山之阳为南康府

游黄山日记后

游九鲤湖日记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闽游日记前

闽游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浙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

楚游日记

粤西游日记一

粤西游日记二

粤西游日记三

粤西游日记四

黔游日记一

黔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一

游太华山记

滇中花木记

游颜洞记

随笔二则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三

盘江考

滇游日记四

滇游日记五

滇游日记六

滇游日记七

滇游日记八

滇游日记九

滇游日记十

滇游日记十一

永昌志略

近腾诸彝说略

滇游日记十二

滇游日记十三

鸡山志目

鸡山志略一

鸡山志略二

丽江纪略

法王缘起

溯江纪源(一作《江源考》)

临川四梦――(精)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封面

标题页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出版说明

目录

紫钗记

第一出 本传开宗

第二出 春日言怀

第三出 插钗新赏

第四出 谒鲍述娇

第五出 许放观灯

第六出 堕钗灯影

第七出 托鲍谋钗

第八出 佳期议允

第九出 得鲍成言

第十出 回求仆马

第十一出 妆台巧絮

第十二出 仆马临门

第十三出 花朝合卺

第十四出 狂朋试喜

第十五出 权夸选士

第十六出 花院盟香

第十七出 春闱赴洛

第十八出 黄堂言饯

第十九出 节镇登坛

第二十出 春愁望捷

第二十一出 杏苑题名

第二十二出 权嗔计贬

第二十三出 荣归燕喜

第二十四出 门楣絮别

第二十五出 折柳阳关

第二十六出 陇上题诗

第二十七出 女侠轻财

第二十八出 雄番窃霸

第二十九出 高宴飞书

第三十出 河西款檄

第三十一出 吹台避暑

第三十二出 计局收才

第三十三出 巧夕惊秋

第三十四出 边愁写意

第三十五出 节镇还朝

第三十六出 泪展银屏

第三十七出 移参孟门

第三十八出 计哨讹传

第三十九出 泪烛裁诗

第四十出 开笺泣玉

第四十一出 延媒劝赘

第四十二出 婉拒强婚

第四十三出 缓婚收翠

第四十四出 冻卖珠钗

第四十五出 玉工伤感

第四十六出 哭收钗燕

第四十七出 怨撒金钱

第四十八出 醉侠闲评

第四十九出 晓窗圆梦

第五十出 玩钗疑叹

第五十一出 花前遇侠

第五十二出 剑合钗圆

第五十三出 节镇宣恩

附:题词

牡丹亭

第一出 标目

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

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

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

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

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

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

第三十四出 �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

第五十五出 圆驾

附:题词

南柯记

第一出 提世

第二出 侠概

第三出 树国

第四出 禅请

第五出 宫训

第六出 谩遣

第七出 偶见

第八出 情著

第九出 决婿

第十出 就征

第十一出 引谒

第十二出 贰馆

第十三出 尚主

第十四出 伏戎

第十五出 侍猎

第十六出 得翁

第十七出 议守

第十八出 拜郡

第十九出 荐佐

第二十出 御饯

第二十一出 录摄

第二十二出 之郡

第二十三出 念女

第二十四出 风谣

第二十五出 玩月

第二十六出 启寇

第二十七出 闺警

第二十八出 雨阵

第二十九出 围释

第三十出 帅北

第三十一出 系帅

第三十二出 朝议

第三十三出 召还

第三十四出 卧辙

第三十五出 芳陨

第三十六出 还朝

第三十七出 粲诱

第三十八出 生恣

第三十九出 象谴

第四十出 疑惧

第四十一出 遣生

第四十二出 寻寤

第四十三出 转情

第四十四出 情尽

附:题词

邯郸记

第一出 开场

第二出 行田

第三出 度世

第四出 入梦

第五出 招贤

第六出 赠试

第七出 夺元

第八出 骄宴

第九出 虏动

第十出 外补

第十一出 凿郏

第十二出 边急

第十三出 望幸

第十四出 东巡

第十五出 西谍

第十六出 大捷

第十七出 勒功

第十八出 闺喜

第十九出 飞语

第二十出 死窜

第二十一出 谗快

第二十二出 备苦

第二十三出 织恨

第二十四出 功白

第二十五出 召还

第二十六出 杂庆

第二十七出 极欲

第二十八出 友叹

第二十九出 生寤

第三十出 合仙

附:题词

夜航船――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封面

标题页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出版说明

顺序

目录

卷一 天文部

象纬

日 月

风 云

雷电 虹霓

雪 霜

露 雾 冰

时令

历律

卷二 地理部

疆域

建都

地名

古迹

山川

泉石

景致

卷三 人物部

帝王 附:后妃、太子、公主

仪制

名臣

附:奸佞大臣

卷四 考古部

姓氏

辨疑

析类

卷五 伦类部

君臣

父子

附:各方称谓

夫妇 附:妾

婿

兄弟 附:子侄

嫂叔

姊妹

师徒 先辈

朋友

奴婢

卷六 选举部

制科

乡试

会试

殿试

门生

下第

荐举

滥爵

官制

宰相 参政下丞相一等

尚书 部曹 卿寺

宫詹 学士 翰苑

谏官

御史

使臣

郡守

州县 附:幕、判、丞、簿、尉、吏

学官

卷七 政事部

经济

烛奸

识断

清廉

受职

致仕 遗爱

降黜 贪鄙

卷八 文学部

经史

书籍

博洽

勤学

著作

诗词

歌赋

书简

字学 汇入群书文章

书画

不学

文具

卷九 礼乐部

礼制 婚姻一

礼制 丧事二

礼制 祭祀三

律吕

乐律

卷十 兵刑部

军旅

刑法

卷十一 日用部

宫室

衣冠

衣裳

饮食

卷十二 宝玩部

金玉

珍宝

玩器

卷十三 容貌部

形体

妇女

卷十四 九流部

道教

佛教

历代名医图赞

卜算

拆字 杂技

卷十五 外国部

夷语

外译

卷十六 植物部

草木

花卉

卷十七 四灵部

飞禽

走兽

鳞介

虫豸

卷十八 荒唐部

鬼神

怪异

卷十九 物理部

物类相感

身体

衣服

饮食

器用

文房

金珠

果品

菜蔬

花木

鸟兽

虫鱼

卷二十 方术部

符咒

方法

聊斋志异

封面

标题页

目录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聊斋自志

出版说明

卷一

考城隍

耳中人

尸变

喷水

瞳人语

画壁

山魈

咬鬼

捉狐

�J中怪

宅妖

王六郎

偷桃

种梨

劳山道士

长清僧

蛇人

斫蟒

犬奸

雹神

狐嫁女

娇娜

僧孽

妖术

野狗

三生

狐入瓶

鬼哭

真定女

焦螟

叶生

四十千

成仙

新郎

灵官

王兰

鹰虎神

王成

青凤

画皮

贾儿

蛇癖

卷二

金世成

董生

��石

庙鬼

陆判

婴宁

聂小倩

义鼠

地震

海公子

丁前溪

海大鱼

张老相公

水莽草

造畜

凤阳士人

耿十八

珠儿

小官人

胡四姐

祝翁

猪婆龙

某公

快刀

侠女

酒友

莲香

阿宝

九山王

遵化署狐

张诚

汾州狐

巧娘

吴令

口技

狐联

潍水狐

红玉

林四娘

卷三

江中

鲁公女

道士

胡氏

戏术

丐僧

伏狐

蛰龙

苏仙

李伯言

黄九郎

金陵女子

汤公

阎罗

连琐

单道士

白于玉

夜叉国

小髻

西僧

老饕

连城

霍生

汪士秀

商三官

于江

小二

庚娘

宫梦弼

�g鹆

刘海石

谕鬼

泥鬼

梦别

犬灯

番僧

狐妾

雷曹

赌符

阿霞

李司鉴

五�l大夫

毛狐

翩翩

黑兽

卷四

余德

杨千总

瓜异

青梅

罗刹海市

田七郎

产龙

保住

公孙九娘

促织

柳秀才

水灾

诸城某甲

库官

酆都御史

龙无目

狐谐

雨钱

妾击贼

驱怪

姊妹易嫁

续黄粱

龙取水

小猎犬

棋鬼

辛十四娘

白莲教

双灯

捉鬼射狐

蹇偿债

头滚

鬼作筵

胡四相公

念秧

蛙曲

鼠戏

泥书生

土地夫人

寒月芙蕖

酒狂

卷五

阳武侯

赵城虎

螳�捕蛇

武技

小人

秦生

鸦头

酒虫

木雕美人

封三娘

狐梦

布客

农人

章阿端

�A�媪

金永年

花姑子

武孝廉

西湖主

孝子

狮子

阎王

土偶

长治女子

义犬

鄱阳神

伍秋月

莲花公主

绿衣女

黎氏

荷花三娘子

骂鸭

柳氏子

上仙

侯静山

钱流

郭生

金生色

彭海秋

堪舆

窦氏

梁彦

龙肉

卷六

潞令

马介甫

魁星

厍将军

绛妃

河间生

云翠仙

跳神

铁布衫法

大力将军

白莲教

颜氏

杜翁

小谢

缢鬼

吴门画工

林氏

胡大姑

细侯

狼三则

美人首

刘亮采

蕙芳

山神

萧七

乱离二则

豢蛇

雷公

菱角

饿鬼

考弊司

阎罗

大人

向杲

董公子

周三

鸽异

聂政

冷生

狐惩淫

山市

江城

孙生

八大王

戏缢

卷七

罗祖

刘姓

邵女

巩仙

二商

沂水秀才

梅女

郭秀才

死僧

阿英

橘树

赤字

牛成章

青娥

镜听

金姑夫

梓潼令

鬼津

仙人岛

阎罗薨

颠道人

胡四娘

僧术

禄数

柳生

冤狱

鬼令

甄后

宦娘

阿绣

杨疤眼

小翠

金和尚

龙戏蛛

商妇

阎罗宴

役鬼

细柳

卷八

画马

局诈

放蝶

男生子

钟生

鬼妻

黄将军

三朝元老

医术

藏虱

梦狼

夜明

夏雪

化男

禽侠

鸿

负尸

紫花和尚

周克昌

嫦娥

鞠药如

褚生

盗户

某乙

霍女

司文郎

丑狐

吕无病

钱卜巫

姚安

采薇翁

崔猛

诗谳

鹿衔草

小棺

邢子仪

李生

陆押官

蒋太史

邵士梅

顾生

陈锡九

卷九

邵临淄

于去恶

狂生

��俗

凤仙

佟客

辽阳军

张贡士

爱奴

单父宰

孙必振

邑人

元宝

研石

武夷

大鼠

张不量

牧竖

富翁

王司马

岳神

小梅

药僧

于中丞

皂隶

绩女

红毛毡

抽肠

张鸿渐

太医

牛飞

王子安

刁姓

农妇

金陵乙

郭安

折狱

义犬

杨大洪

查牙山洞

安期岛

沅俗

云萝公主

鸟语

天宫

乔女

刘夫人

陵县狐

卷十

王货郎

疲龙

真生

布商

彭二挣

何仙

牛同人

神女

湘裙

三生

长亭

席方平

素秋

贾奉雉

胭脂

阿纤

瑞云

仇大娘

曹操冢

龙飞相公

珊瑚

五通

申氏

恒娘

葛巾

卷十一

冯木匠

黄英

书痴

齐天大圣

青蛙神

任秀

晚霞

白秋练

王者

某甲

衢州三怪

拆楼人

大蝎

陈云栖

司札吏

蚰蜒

司训

黑鬼

织成

竹青

段氏

狐女

张氏妇

于子游

男妾

汪可受

牛犊

王大

乐仲

香玉

三仙

鬼隶

王十

大男

外国人

韦公子

石清虚

曾友于

嘉平公子

卷十二

二班

车夫

乩仙

苗生

�客

杜小雷

毛大福

雹神

李八缸

老龙舡户

青城妇

�^鸟

古瓶

元少先生

薛慰娘

田子成

王桂庵

寄生附

周生

褚遂良

刘全

土化兔

鸟使

姬生

果报

公孙夏

韩方

纫针

桓侯

粉蝶

李檀斯

锦瑟

太原狱

新郑讼

李象先

房文淑

秦桧

浙东生

博兴女

一员官

丐仙

人妖

黄帝内经――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封面

标题页

出版说明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目录

素问

序一

序二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录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灵枢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卷二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风

终始第九法野

卷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纲鉴易知录(上下册)――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封面

总目录

纲鉴易知录(上册)――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纲鉴易知录(下册)――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册)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出版说明

序例

卷一・论著之属一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贾谊

卷二・论著之属二

班彪

陆机

李康

江统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周敦颐

张载

司马光

苏洵

苏轼

卷三・词赋之属上编一

荀子

屈原

宋玉

贾谊

枚乘

东方朔

司马相如

卷四・词赋之属上编二

扬雄

班固

张衡

王粲

刘伶

卷五・词赋之属上编三

左思

潘岳

陶潜

鲍照

庾信

韩愈

欧阳修

苏轼

卷六・词赋之属下编一

左传

李斯

汉书

扬雄

班固

张衡

崔�S

崔瑗

巩玮

王升

蔡邕

史岑

高彪

崔琦

士孙瑞

卷七・词赋之属下编二

曹植

陆机

陆云

张华

张载

嵇康

潘尼

挚虞

郭璞

夏侯湛

袁宏

孙绰

陶潜

傅玄

裴子野

卞兰

王褒

高允

元结

韩愈

柳宗元

程子

范浚

朱子

卷八・序跋之属一

司马迁

班固

卷九・序跋之属二

刘向

许慎

范晔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马端临

卷十・诏令之属

左传

秦始皇

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司马相如

王尊

汉光武帝

班彪

汉明帝

汉章帝

汉和帝

马援

郑玄

蜀汉后主

诸葛亮

陈琳

魏明帝

曹植

钟会

孙楚

傅亮

宋文帝

陆贽

韩愈

欧阳修

曾巩

卷十一・奏议之属一

左传

李斯

贾谊

贾山

晁错

邹阳

司马相如

严安

主父偃

淮南王安

董仲舒

卷十二・奏议之属二

路温舒

贾捐之

赵充国

刘向

匡衡

贾让

扬雄

刘歆

樊准

刘陶

诸葛亮

高堂隆

刘琨

江式

陆贽

卷十三・奏议之属三

陆贽

韩愈

欧阳修

苏轼

王安石

卷十四・书牍之属一

左传

乐毅

鲁仲连

司马迁

杨恽

王生

刘歆

马援

朱浮

冯衍

李固

孔融

阮�r

王粲

魏文帝

曹植

吴质

杨修

薛综

高崧

王羲之

卢谌

刘琨

丘迟

卷十五・书牍之属二

韩愈

柳宗元

李翱

欧阳修

曾巩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卷十六・哀祭之属

春秋

宋玉

景差

贾谊

汉武帝

司马相如

匡衡

张衡

蔡邕

汉昭烈帝

曹植

潘岳

陆机

陶潜

颜延之

谢惠连

王僧达

齐高祖

陆贽

韩愈

李翱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卷十七・传志之属上编一

史记

卷十八・传志之属上编二

史记

汉书

卷十九・传志之属上编三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卷二十・传志之属下编一

蔡邕

韩愈

柳宗元

卷二十一・传志之属下编二

欧阳修

王安石

归有光

卷二十二・叙记之属一

左传

卷二十三・叙记之属二

通鉴

韩愈

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

周礼

仪礼

礼记

史记

卷二十五・典志之属二

汉书

唐书

欧阳修

曾巩

卷二十六・杂记之属

礼记

周礼

汉修西岳庙记

蔡邕

王延寿

王粲

晋书

韩愈

柳宗元

范仲淹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归有光

姚鼐

简介

三国志――被文帝赞为“不朽之作”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 《三国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保持了陈寿加裴松之注的做法,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本书包举一代,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成称“四史”

《后汉书》由南朝宋范晔所撰,为纪传体东汉史。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 《后汉书》叙事不论年代先后,喜以类相从,新立的类传有《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本书汇集东汉一代史事,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件的核心,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 “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资治通鉴(共四册)――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修撰本书时所参考的资料非常广泛,除正史外,采用杂史达二三百家。司马光本人史学造诣精深,协助他修书的人与他志同道合而又各有所长,他们对于全书的体例、史料的考订、文章的剪裁乃至句法的锤炼要求极严,事事不肯稍有忽视。 《资治通鉴》博约得宜,体例精严,文字简练,记事周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成书900多年来,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同时,它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长期以来为众多的文人学士所诵习。

聊斋志异――不可不读的一部奇书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一部文言体短篇小说集。作者借花妖鬼狐神仙怪兽之口,道出了天地间不可言说的一个“情”字,赋予了小说很深刻的人生况味,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奇书。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册)――曾国藩编撰、毛泽东盛赞的国学入门书

《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成书以后,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是继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

1、超过《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的古文选读本。 《古文观止》,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 《经史百家杂钞》,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都是超过了《古文观止》的,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是并不亚于《古文观止》的。 《古文辞类纂》,注重辞章,较偏重对古文的研读、模习和应用。 《经史百家杂钞》,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

2、毛泽东盛赞《经史百家杂钞》的原因。毛泽东认为,国学的内容,包括“道”与“文”两个方面。毛泽东之所以把《杂钞》作为研习国学的入门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杂钞》中包含了“道”与“文”两个方面的文章。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已胸怀大志,投身政治,之所以看中《杂钞》,是因为他不仅仅着眼于辞章,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和称赞。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徐霞客游记――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毕生大部分行迹所至、观察所得。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同时也是历史实录,其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群书治要(精)――好干部读本

1、 《群书治要》虽然诞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书中的治国思想实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几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也将为解决当代中国诸多社会问题提供良方。

2.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鉴,成为一代明君,所以此书理所当然地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很看重《群书治要》,曾题词:“古镜今鉴”。马英九先生也曾将此书赠送给台湾国民党的民意代表。

佛教十三经――从佛教典籍的“*经典”起步,引领读者走上佛学的探索旅程

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教典籍,如何选择,怎样去读,这是每个想了解或研究佛教者都会遇到的问题。 《佛教十三经》收录了编者精心选择的对中国佛教影响*、*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从佛教典籍的“*经典”起步,引领读者走上佛学的探索旅程。

临川四梦�C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更是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与伦比。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文辞优美固不必说,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亦超越了同时代的文学著作。

夜航船――古代人编写的“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夜航船》,明代张岱(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名著)撰。全书二十卷,按类分为二十部,以词条的方式撰写。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内容广采博收,涉及广泛,是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纲鉴易知录(上下册)――风行百年不衰的纲目体通史读物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 《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优秀的试读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盖因四剧中皆有梦境,故有是称。

《紫钗记》取材于唐传奇《霍小玉传》,写书生李益与霍小玉互相倾慕,喜结良缘,婚后不久李益考中状元,但因未去拜见权臣卢太尉而被设局陷害,后在黄衫客的帮助下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爱情故事。因二人的相识、订婚、结合、误会、复合都由紫玉钗所绾合,所以题名《紫钗记》。

《牡丹亭》取材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写太守之女杜丽娘因游园伤春,梦与一书生幽会,因梦伤情而死,死后与书生柳梦梅相恋,感情而复生,最后与柳梦梅冲破家庭阻碍最终得成眷属。

《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在梦中做了大槐安国的驸马,任南柯太守,经历了荣华富贵与官场沉浮,梦醒才知大槐安国不过是槐树下一个大蚁穴而已,最终看破世情皈依佛教。

《邯郸记》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即“黄粱梦”的故事,写邯郸书生卢生在一个小客店遇到仙人吕洞宾,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吕仙则给他一个磁枕入睡。卢生于是在梦中娶妻名门,高中状元,建功朝廷,遭谗被逐,平反后返朝为相,极尽荣宠,纵欲而死。死后醒来,方知五十年荣辱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因而悟道修仙。

与汤显祖同时的王思任曾说:“《紫钗记》,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记》,佛也;《邯郸记》,仙也。”以此来概括“四梦”的“立言神旨”。后人吴梅则发明说:“就表而言之,则‘四梦’中主人为杜女也,霍郡主也,卢生也,淳于棼也。即在深知文义者言之,亦不过曰:《还魂》,鬼也;《紫钗》,侠也;《邯郸》,仙也;《南柯》,佛也。殊不知临川之意,以判官、黄衫客、吕翁、契玄为主人。所谓鬼、侠、仙、佛,竟是曲中之意,而非作者寄托之意。盖前四人为场中之傀儡,而后四人则提掇线索者也。前四人为梦中之人,后四人为梦外之人也。既以鬼、侠、仙、佛为曲意,则主观的主人,即属于判官等四人,而杜女、霍郡主辈,仅为客观的主人而已。玉茗天才,所以超出寻常传奇家者,即在此处。”王氏重在立意,吴氏重在谋篇。汤显祖正是通过精妙的谋篇布局,在侠、情、佛、仙的表象下演绎了纷繁世间事,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内涵,表明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四梦”中《南柯记》与《邯郸记》都是仙佛度化戏,但其中表现的是对明代现实官场社会的深刻鞭挞和总体否定,以《邯郸记》的否定与批判更为彻底。全剧以卢生作为中心人物,描摹了整幅朝廷群丑图。不仅是整个执政体系令人绝望,就是封建官僚机器的重要支柱科举制度,也是从上到下贿赂公行,暗无天日。科举的公平,学问的神圣,全被剥下了虚伪的衣装,露出了追逐权势和金钱的本相。如果说《南柯记》表现出对人的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朋友情经及入世情的幻灭,其标题还是“转情”、“情尽”,《邯郸记》则表现一种对整个生活环境的幻灭感,所以最后一出《合仙》将婚姻、功业、财富、恩怨、权力等一切都看作“痴”相,将汲汲于此的人骂作“痴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剧作中没有任何对仙佛世界之美妙的描绘,主人公的弃世皈依完成是出于幻灭之情,似乎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是否可以推测就汤显祖来说,他对于仙佛的力量也并不十分确定呢?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四梦”中的儿女风情戏,以爱情为中心。汤显祖以饱满的热情歌颂着至真至纯的爱情,肯定“情真”、“情至”。爱情可以抗击邪恶。 《紫钗记》中无论是鲍四娘、崔允明、韦夏卿的安慰陪伴、打探消息,还是黄衫客震慑卢府鹰犬,挟持李益径至玉家的侠义之举,都是深感于小玉的一片痴情。而本剧对《霍小玉传》最大的改变,则是把负心汉李益改写为虽然软弱但仍坚守对小玉的爱情,虽被卢太尉软禁府中也绝不就婚卢府,所以能与小玉最终团圆。在这里爱情是团结一切人与恶势力斗争的最重要的武器。 “爱情”也可与“理”相抗衡。 《牡丹亭》中杜丽娘就是用她“死生以之”的“至情”挑战着她的父亲、师父所代表的“礼教”、“天理”。剧中的爱情是那么的自然、美好,是至真至纯的人性的显露。而“礼教”、“天理”则压抑、扼杀着人性。不仅爱情成了洪水猛兽,连亲情都变得淡薄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谨守圣教贤说,为官清廉尽职,治家端肃有礼,但也正因如此,他守着“女子二十而嫁”的教条而忽略了女儿勃发的青春;守着“子不语怪”的教条,得知女儿复活不仅不欢喜,反而视为妖孽,必欲诛除。如果说“情”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灿烂,“理”则让人感到思想被扭曲的可悲可叹。汤显祖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突显了“情”的可贵,揭示出“理”的弊端。正如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中人性美的光辉,撕开了礼教的重重阴霾,给人们带来了愉悦与希望,所以它成为“四梦”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当时即“家传户诵”,之后四百多年来也盛演不衰。

《临川四梦》不仅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探索与人世关怀,其曲辞也典雅华美又不失本色自然,既适于案头玩赏,也适于实际演唱。汤显祖认为作品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要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他自己也“自踏新词教歌舞”(《寄嘉兴马乐二丈兼怀陆五台太宰》),“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醉答君东二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他的曲辞特别为众所爱。即如著名的《牡丹亭・惊梦》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则为你如花美眷”等曲子,四百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传唱不衰。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则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文雅处可作好文章把玩欣赏,而一些本色曲辞可以直追元曲,才是最可贵的,如“看你春归何处归,春睡何曾睡?气丝儿,怎度的长天日”、“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等,“意深词浅,全无一毫书本气”(《闲情偶寄》)。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能达到如此境界,与他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性格是分不开的。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精于古文诗词、诸子百家,还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兵法等。同时,他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义气”之士,性格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汤显祖21岁即中了举人,但在考进士时,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招揽而两次落第。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以翰林的地位拉汤显祖入幕,都被拒绝。因此汤显祖直到34岁才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他先在北京礼观政(见习),之后到南京做过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闲散小官。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朝廷救灾大员饱受地方官贿赂而得到升迁的事实,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也就是在这一年,《牡丹亭》完成,接着他又完成了《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加上辞官之前完成的《紫钗记》(1587),汤显祖以《临川四梦》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晚年淡泊守贫,潜心佛学,蹭蹬穷老。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都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这一学派发展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个性,又称“左派王学”。李贽是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重要代表,汤显祖与其有所往还,并对其大加赞赏。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汤显祖形成了富于反抗性和斗争性的性格,因而被人称为“狂奴”。在文学上,当时拟古思潮甚嚣尘上,提出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实际上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而汤显祖则反对拟古复古,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诗文流派――公安派有着很大影响。

腐朽时代的触动,“左派王学”的熏染,提倡“自然灵气”的文学主张,使得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构建了精妙无比的戏曲结构,形成了揭露腐败政治、追求个性解放,极富战斗性、批判性的整体风貌,也表现出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