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条件下的红外探测》李伟,邵利民,郑崇伟,徐建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海雾条件下的红外探测》

【作 者】李伟,邵利民,郑崇伟,徐建志著
【页 数】 134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5210-0688-9
【分 类】海雾-红外探测
【参考文献】 李伟,邵利民,郑崇伟,徐建志著. 海雾条件下的红外探测.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海雾条件下的红外探测》内容提要:

本书章节紧紧围绕海雾对特定波段红外辐射的衰减展开,内容主要有:1.分析研究了我国近海不同海区的海雾特点,分别对大陆性雾、浓厚型海雾、一般性海雾的雾滴谱进行了研究。2.研究了海雾的消光特性并根据特定波段红外辐射的尺度参数特点优化了米氏散射计算模型,给出了含盐海雾的消光函数及曲线。3.研究论证了海面点状目标与面状目标的红外辐射建模,并对其红外成像条件进行了分析。4.以中尺度数值模拟系统为平台对我国近海的核心参数化方案进行了研究,以实况图和海雾实际观测数据为根据进行了比对优选。5.综合考虑人、机、环境三方要素建立了海雾条件下红外探测的计算模型,以具体设备海雾条件下的观测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海雾条件下的红外探测》内容试读

第1章绪论

在众多的观察监控设备中,红外热像仪以隐蔽性好、设备轻便灵

活、目标虚警率低等突出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使用红外设备进行观察监视,因为它不仅可以昼夜

工作,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可实现多方位、全时域的探测跟踪。所以,研究红外设备的性能及使用特点,尤其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性能特点是一项较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1.1研究背景

在广阔的电磁波谱中,红外线以其强大的衍射穿透能力独树一帜,特别是,大气还在3~5um与8~12m两个波段为红外线留了两个特殊窗口,两处窗口自被发现以来,红外技术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进生产生

活的各个领域。在产品制造上,国际上典型的产品有美国FLIR系列、日

本NEC系列(李强,2007);近几年,我国从事红外热成像系统研发的

厂家逐年增多,比如浙江大立、武汉高德、广州飒特等,在热敏传感器方面,技术领先的公司产品可敏感温差为0.05℃的红外辐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程实现上的不同特点,在3~5m和8~12um两个特殊窗口中,8~12m红外波段更具有实际使用的优势,正成为红外热像仪的主要工作波段(耿绪林,1999:唐庆国,1997:王惠,股占英,1999:戴永江,2002)。当前,权威海事机构虽然没有对

1

海雾条件下的红外探测

Detecting Ability of Infrared Sensor under Sea Fog Conditions

红外热像仪的使用作出强制规定,但随着红外探测设备制造技术

的日臻完善,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正成为海洋船舶被动探测的最佳形式。

无论硬件技术如何先进,红外能量的传播总会受到传播介质的影响,尤其在各种雨雾天气中,其衰减特性不容忽视,在一些情况下将无法使用(李晓霞,2005;孙成禄,1989;王泽和,1999)。例如,在

海湾战争期间,北约方面发射的红外制导巡航导弹约有1/3因为大雾而

迷航坠入大海(顾聚兴,2008)。我国学者蒋鸿旺(1985)、刘大东(2007)等分别在1985年、2007年从原理上对红外传感系统进行了深

度分析,认为红外线和可见光在大气中传输受能见度和不良气象条件(如低云、降水和雾等)影响较大,对此,美国学者Bohren与Huffman(1983)早在1983年就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空气中的杂质都会对红外传输造成影响;Milbrandt(2005)也认为空气中的大块水凝物一定会对红外谱线造成重要影响,Van de Hulst(1957)早在1957年就在专著中做了系统论述。

1.2研究意义

在海雾条件下对船用红外探测设备性能进行研究,涉及海雾结构与

红外光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虽然有关雾的研究较多,但大都局限于大陆性雾,对于海雾的

专门研究相对较少,本书在实测的基础上研究海雾的微物理结构,并从整个中国海区的范围对海雾微物理结构进行拟合分析,完善了海雾研究

的理论体系;

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