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探究》马炳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传统建筑探究》

【作 者】马炳坚
【页 数】 319
【出版社】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7-5618-6841-6
【价 格】86.00
【分 类】古建筑-中国-文集
【参考文献】 马炳坚. 中国传统建筑探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21.01.

图书目录:

《中国传统建筑探究》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作者从业五十多年对传统建筑各个领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理论、设计与实践,文物古建筑修缮的中国特色、理念与方法以及中国特色文物古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体系,老城风貌保护等问题的思考、探究、建议和主张,是老一代古建学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研究的宝贵成果的积淀和结晶。

《中国传统建筑探究》内容试读

建筑文化探究

建筑文化探究「003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①

2001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什么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如何?入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将会带来什么影响?什么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需要抓哪些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入世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建筑创作百花齐放,大型公共建筑、宾馆、饭店、机场、车站、商业建筑、住宅建筑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建筑事业进人一个空前的大发展时期。

但是,这种大发展也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效应,尤其近二三十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传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西方模式尤其是美国模式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

面对这种现象,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批评。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期报道中写道:“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他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一个样。”“这个国家在使自己失去过去。”这篇文章还以古城绍兴为例,具体描述了这种建设性破坏给古城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马可·波罗13世纪到过杭州东南60千米的这个城市。这位威尼斯商人为它的美丽、水道、堂皇的房子和数以千计的桥梁所倾倒。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辉煌还保留得如此之多,以至于中国国务院把它同其他23个城市一起列为必须给予保护的文化城市。”“可这并没有起到作用。往日小船游弋的地方,现在在开汽车。多数的河道被填掉了,房子拆了。在这些地方建起了纺织厂、印染厂。在街上干活的鞋匠和铁匠消失了,烤饼师和裁缝没有了。老城就剩下一批房屋。”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就这样被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风貌和特色。类似绍兴古城的遭遇,我国其他城市也一样。不能不说这是一场悲剧。

①本文是作者应中国国情研究会之邀写的谈建筑文化的文章。原载2002年《中国国情研究报告》。

建筑文化探究005

根基薄弱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将造成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更大冲击,导致全球

一体化负面效应加剧,导致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进一步消亡,甚至导致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泯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是否能继续保存下去的问题。

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建筑领域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有应对措施。不仅建筑师要对中国建筑发展的方向问题进行深人思考,并认真应对,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业主)和社会各界都要共同关心、共同思考、共同参与。

中国的民族传统建筑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瑰宝,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其中有许多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失掉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就意味着失掉了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而代之以一个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的空间。这种状况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

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2001年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而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筑,只有牢牢把握住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建筑才能使城市保持独有的魅力。

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只有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才能使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继承,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占有

一席之地,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昂首挺胸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抛弃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爬行,是断然没有出路的。

四、确立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要抓好几个关键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我们曾经提出“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的建筑创作思想。在这个创作思想指导下,出现了北京友谊宾馆、亚澳学生疗养院、四部一会大楼、国防部办公楼、军委办公楼、交通部办公楼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1958一1959年,北京为国庆十周年搞的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钓鱼台国宾馆、民族饭店、北京工人体育场、华侨大厦等,较好地把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这些作品的产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形象,代表了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建筑创作领域思想十分活跃,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建筑创作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006中国传统建筑探究一马炳坚传统建筑文集

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设计思想经常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专业技术教育方面出现失误,造成建筑设计领域思想比较混乱,中国建筑要向什么方向发展、现代化和民族传统的矛盾如何统一等建筑创作的方向问题,都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因此,就造成了一方面是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一方面是创作思想的混乱状态。建筑创作多元化是对的,但多元化也要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应当是民族化,而不是欧陆化。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使许多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城市失去了本来面目而变得千篇一律,这是近二三十年建筑创作思想混乱造成的最大遗憾。

总结五十余年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创作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中国建筑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能走美国式或欧陆式的道路。

要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需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要在青年学生和全体国民中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爱祖国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非常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忽视爱国主义教育无论何时都是错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讲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讲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讲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如何延续中华传统文脉以及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势和特色。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除少数人头脑中的崇洋媚外思想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激发起全体国民的爱国热忱。

2.要重视并开展对中国传统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国建筑历经数千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为世界各国建筑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仰慕。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建筑却研究不够,甚至缺乏了解。中国人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建筑,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仅有七十余年历史。尽管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前辈先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这种研究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并且时断时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研究工作又大多数是在一些民间组织进行的,国家有关部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能够在学校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这就使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中处于一种十分微弱的地位。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弘扬,在中国建筑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抓紧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搞清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确立起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样,才可能使中国建筑延续历史文脉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可能。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