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孙群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

【作 者】孙群著
【丛书名】仓霞书系
【页 数】 238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978-7-5108-9403-9
【价 格】68.00
【参考文献】 孙群著. 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1.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福建遗存古塔形制与审美文化研究》《福州古塔的建筑艺术与人文价值研究》的延伸与拓展,主要以泉州目前留存的147座古塔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材料、建筑样式、层数高度、塔基形式、塔身造型、塔身构造、雕刻艺术、塔身色彩、内部结构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泉州古塔文化浓缩了佛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道教思想、儒家学术和民风民俗的精华,鲜活地记录了泉州历史发展的轨迹。此外,本书配大量精美的古塔照片,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与审美性。

《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

泉州古塔研究综述

塔最初起源于古印度,是佛教标志性建筑物,具有宗教的象征性与神圣性,体现了佛教徒对佛陀精神的向往和崇敬,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历史以来,凡是佛教发达的地区均建有许多塔。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指出,佛弟子曾请教佛陀,如何供奉佛物。释迦牟尼佛把自己的袈裟脱下来,“叠成方形,在上倒覆食钵,钵上再竖锡杖”。这便是塔最早的雏形。塔最初埋葬佛陀的舍利子,后来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骨灰也建塔进行供养。因此,塔不仅是佛的象征,而且成为佛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最初的佛塔主要由塔座、覆钵、宝箧和相轮四部分组成,基本造型是在一个方形高台上,立一覆钵状塔体,上面放置塔刹,其整体建筑样式反映了

一种宇宙空间模式,体现佛教对“天圆地方”的空间阐释。

佛教认为,建造佛塔可有无量的功德。释迦牟尼曾说过:“任何一个能够看到佛塔的人,都将会获得解脱;任何一个在佛塔附近能够感受到微风吹拂的人,都将会获得解脱;任何一个在佛塔周围能够听到铃声的人,都将会获得解脱。而任何曾经看见佛塔的人,借由回忆当时的情景,也将会获得解脱。”《譬喻经》列举了建造佛塔的十种好处:①不出生于边国;

②不受贫穷;③不得愚昧之身;④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⑤长寿;⑥可得金刚那罗延力;⑦可得无穷的福德:⑧得蒙诸佛菩萨之慈悲:⑨具足三明

六通与八解脱之力:0能够往生十方净土。不仅建造佛塔具有无量的功德,

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

绕塔与敬塔也会获得大量福报。因此,佛塔随着佛教传人中国后,中国僧众建造了大量的塔,以求积功累德,消除灾祸。泉州作为福建地区佛教最为兴盛之地,历代均建造了许多佛塔。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海峡,是一座风景秀美的山水城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又是一座移民城市,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并兼容当地土著文化与海外文化,形成了复合多元的文化体系。泉州历史上宗教发达,其中佛教最为兴盛,素有“闽南佛国”之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2013年8月26日,泉州凭借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共同当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历史以来,泉州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塔,它们或位于佛寺内外,或位于江海边、桥梁旁,或位于山野处。不仅有纯粹的佛塔,还有风水塔、航标塔、纪念塔等,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塔,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这些造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古塔已成为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泉州古塔研究现状、意义与内容

1.研究现状

关于泉州古塔研究,学界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26年10月31日11月3日,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和德国学者艾克对开元寺东西双塔的建筑与雕刻进行了实地考察。1935年,二人合著的《刺桐双塔一中国晚近佛教雕刻之研究》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主要介绍了刺桐、开元寺、开元寺双塔的建筑特征与雕刻、西塔故事、东塔故事、泉州的佛教工匠与外国和尚等,并附有大量珍贵图片,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艾克又出版了《福建闽南的两座方形石塔》,对开元寺两座北宋阿育王塔进行了全面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北海道大学中野美代子教授根据自己在开元寺西塔第四层上发现的“猴行者”浮雕造像提出,泉州是孙悟

2

泉州古塔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

库塔等。最后,探讨泉州古塔的人文价值。具体包括泉州佛教的发展情况塔与佛寺的关系、闽台之间的佛教交流、泉州的民风民俗、泉州古塔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等。

二、泉州古塔概况

自唐代以来,泉州建造了无数的塔。从建筑材料来看,早期的塔基本上都是木塔,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如今皆已无存。从建造时间来看,目前留存的古塔中,宋、元、明、清时期的较多,唐、五代、民国时期的较少泉州是福建地区遗存古塔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地区,并且代表了八闽古塔的最高技术水平。

1.泉州古塔简史

佛教传入泉州的时间较早。乾隆《泉州府志》转引《名胜志》云,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建,去山二里许”。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另据《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载,宋太宗在位期间,仅泉州一地,“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宋代时期,泉州佛教之兴盛可见一斑。在泉州所有的佛教遗址中,塔是最为重要的一类建筑。

目前,泉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的塔是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两座石经幢,分别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与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其中一座幢身上刻有“大唐大中岁次甲戌五月八日建”等,明确指出了建造时间。但这两座经幢只有第一层幢身为原物,其他构件均为后来建造。

宋代,泉州经济发达,佛教兴盛,建有大量的塔。最著名的是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一1250年)和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一1237年)、平面八角五层的开元寺东西双塔,其建造工艺、施工技术及雕刻工艺,均代表了我国楼阁式空心石塔的最高成就。其他较具代表性的宋塔,还有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的南安桃源宫经幢,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9年)、平面八角七层的崇福寺应庚塔,建于北宋崇宁

第一章泉州古塔研究综述

年间(1102一1106年)的开元寺通天宫经幢,建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的晋江潘湖塔,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一1118年)的石狮水尾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开元寺东西阿育王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年)、平面八角、外五层内四层的石狮姑嫂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至德祐二年(1265一1276年)的惠安吉贝东塔,建于南宋的南安

五塔岩石塔等。上述塔均为石塔。除石塔外,宋代泉州还建有少量砖塔,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年)、平面六角五层的晋江瑞光塔。古人出于镇邪、护桥之目的,常常在桥边建塔。宋代泉州造桥业发达,建造了许多桥塔。如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的洛阳桥多座石塔,建于北宋的盘光桥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年)的晋江安平桥石塔等。遗憾的是,许多精美的桥塔已经荡然无存,如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的石笋桥上的宝箧印经式塔、五轮塔及方形石塔均已毁坏,如今只能从旧照片中领略其风姿了。

元代,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故建造了许多航标塔以引导船舶。如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平面八角五层的石狮六胜塔,既是海船进出泉州湾的重要航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座灯塔。其他较具代表性的元塔还有: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一1340年)的开元寺祖师塔,建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平面八角六层的惠安平山寺塔等。

明代,泉州建造了大量风水塔。如建于明万历元年(1572年)、平面

八角五层的定心塔,为古代泉州府城中心之塔。其他还有建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晋江后榕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晋江江上塔,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平面四角五层的晋江星塔等,均为当地著名的风水塔。

清代,泉州地区建塔较少,清塔不仅造型简单,建造技术也不如宋元时期。如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平面六角五层的德化驷高塔与鹏都塔,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平面八角七层的永春佛力塔,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平面六角五层的南安风聚塔等。

民国时期,泉州地区建塔数量屈指可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南安灵应寺真身塔。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