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作品集(套装共3册)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作者

陈家英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极有可能与哲学家亲近的人”。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陈嘉颖作品集(一套3册)电子书免费下载

简介

“什么是美好的生活”

本书是从事哲学工作30多年的陈嘉颖在伦理学领域出版的第一部专着。

“我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不仅仅是人生道路开始的问题,而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也不是选择人生道路对错的问题,而是行走的问题——知道自己走的是什么路,怎么走这条路:我们是不是接近我们自己的真实自然漫步。

在“选择人生道路”之初,没有人开始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围的环境,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的本性一开始还不够具体,需要在交织的实践中逐渐向我们显露本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大概可以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提高纯度或控制力的努力。我将这个“纯粹”或“纯粹”理解为:自我透明。我认为这种自我透明是phronesis*的核心意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并且能够了解自己和自己要走的路,从而能够符合自己的本性和保持自己大致相同。在自然的道路上。

“在唯一真理的视野之外”

本书是陈家英先生2007年至2018年的演讲、访谈和评论的汇编。

有不同的方式,曾经有不同的方式,现在有不同的方式,将来也会有不同的方式。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如何对应,如何沟通,如何战斗。如果你坚持哲学想要的是一个真理体系,那么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是今天的哲学,不是传教士。我们要求的,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要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达这些想法,并呼吁思想者一起思考。”

“原因”

哲学通过推理才有意义。这将哲学与艺术和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

推理不仅仅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推理需要与说话者的自我联系起来。深刻的真理必须深入人心。

在思想的舞台上,各种主义上演: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用说消费主义了。每个人都在唱歌,但他们没有互相倾听。除了热闹之外,我们这个时代从未培养过深刻的意义。在一个没有绝对标准的世界中寻找一个连贯的理由,分清虚实,仍然是思想家的早期学习课程。

精彩的书摘

关于痛苦与灾难——对阿健批判“什么是好生活”的回应

阿健等人似乎并不认真,有时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咄咄逼人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并不认真——众所周知,他们会因为严厉或尖刻的批评而背弃自己。阿健对《何为美好生活》的批评,比起那种火热尖酸,实在是太软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自从我们三十多年前认识以来,我比他大几岁。或者因为公开批评总是比内部批评更克制。

阿健很能干,但我总是说推理是他的弱点。阅读这篇评论,我认为他在阅读长篇论点时没有太多麻烦。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切都恰到好处。特别是以下几点是相关的:

《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的标题太隐晦太轻了,甚至还画饼充饥……感觉作者没有讨论过“如何面对痛苦”“灾难”之类的问题”。

我承认这不仅是本书的根本缺陷,也是我自己的。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我读过很多关于极端苦难的重要书籍,例如,执行主编贝尔特拉姆,卡廷大屠杀的真相,普里莫莱维,沉没和拯救, Anne Applegum,古拉格:历史,西蒙·维森塔尔,宽恕。当我读李维的时候,我正在写这本我自己的小书,当我读到它时,我觉得我应该停下来。这是李维斯读书笔记的副本:

他经历了很大的痛苦,他不能自夸。与大苦相比,我们所受的小苦都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能谈论它。作家,说得好听点,往往是风骚的。理论家们,不禁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感到沮丧。哲学职业是否必然隐藏某种优越感?如果是这样,这种优越感是多么肤浅。我知道世界不是奥斯维辛,我们不能用它来衡量美德、衡量快乐、衡量我们的小喜怒哀乐,但一旦奥斯维辛成为了,它将成为我们思考人性坐标的永恒部分。

我不会讨论极度痛苦的意义或无意义;如果你努力去做,它会更加轻浮。我们不在那里,但我们不能时不时地看那里;为此,我感谢阿建提醒读者,再次感谢作者本人。

各种伦理观念深深植根于情境、情感和行为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以逻辑方式发展起来的伦理学只能从一个层面来探索这些概念。在很多方面,文学艺术作品更能有力地渗透到时代的伦理经验中。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一点。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以他一贯的犀利和夸张的口吻谈到了“理论世界观与悲剧世界观之间的永恒斗争”,他在理论家中发现了一种“亚历山大乐观主义”流派。伯纳德·威廉斯还认为,希腊悲剧诗人对命运的无常、伟大的脆弱、必然性成为破坏性力量的可能性充满敏感,而这种敏感在哲学家的伦理学中消失了。

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会令人沮丧。不过,看清楚这一点,也是一种解脱。清楚地看到“哲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道德哲学”在这个界限内所能做出的独特贡献:概念分析。穿透力可能会有所欠缺,但仍可能保留提供坐标的效果。哲学不在文学之上,更不在生活之上,但愿它有时能帮助我们反思生活。

陈嘉颖:哲学追求的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让自己先明白

陈家英就如何学习和理解哲学、哲学的意义及其现实目标说了如下:

01

如果你想真正进入哲学,你必须阅读和理解2-3位哲学家的思想和著作。如果你不能读康德,你就不能理解黑格尔。两者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连续性和连续性。读不懂胡塞尔,就读不懂海德格尔,同样如此。

02

无论你是学哲学还是做其他领域的研究,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求多不如求精,求精。比如你现在是一个自媒体人,如果你发了10个坏人,没人看,或者你有几十个阅读量,最好发一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优秀文章。做哲学也是一样,要读一本好书,一本好的哲学经典胜过10本烂书。

03

不仅在思想领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品味都很重要。不讲究品味,生活会很庸俗,很庸俗,很媚俗。

04

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他们都是反理论的,构建一个有系统的哲学理论不是当今哲学的目标。当今社会也不适合用系统来建构哲学。

05

民间哲学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哲学基础,对哲学中的一些经典思想吸收不够,总是把事情抛在脑后,思绪云里雾里,给人人们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缺乏一定的哲学思想。当哲学不与现实相交时,当它不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这是很危险的。

06

有人说哲学太晦涩难懂;但同时也有人批评说,哲学只有高层次思维的人才懂。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哲学不能太简单、太容易,这会降低和破坏哲学本身。毕竟哲学的起点和维度是非常高的和广阔的。另一方面,它不能太简单。超过专业学者,一旦这样,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只能在象牙塔里进行,不利于哲学的实际拓展。

07

维特根斯坦说过,哲学是用来治疗的,是智慧的渗透,哲学是消除人类心灵的混乱,解决生活的问题。他睿智,直击时代的症结,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

08

无论是哲学还是其他学科,只有对某个专业领域或片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提炼出来。然而,哲学是关于万物的,要把它们分开并不容易。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把握好这个比例是很有必要的。

09

哲学始于日常,但又超越日常。在探究意义和真理的过程中,它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社会问题、人类问题、时代问题、宇宙、生命、自然等关系的问题,思考和存在的问题。 .这些都是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制作。哲学的难点在于,拙劣的理性不停留在常识上,它发展出不能脱离常识的专业讨论,以致于意义和真理的标准无法牢固确立。这为后人更好地发展哲学、拓展哲学维度提供了参考。

10

在危机和机遇时期,哲学教我们反思。当今时代,与其说我们需要共识,不如说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与没有共识的人共存共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道(文化文明)。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继续。道与人之谜。

陈嘉颖:2000多年的文字时代​​在微信手中终结?

1

从口头传统到书面传统

我把从大约 2000 年前到现代的整个人类时代称为写作时代。最古老的文字大约在公元前 3000 年前出现在苏美尔人身上。然而,在开始的时候,文字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用来记录皇室的言行,或记录占卜的结果,或用于商业目的,尤其是税收。从2000多年前到3000多年前,文字开始从一小群人开始传播,并被大量人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几大文明也出现在类似的时期。在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出现了一个阶级。这个阶层叫“学者”,现在又叫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书生会读会写,这就是书生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会说,写作的时代已经开始了。在此之前,神话、历史、思想等等,都是口耳相传的。例如,在孔子组织《诗经》之前,《诗经》的诗篇也流传了数百年。另一个例子是两部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它们在成书之前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出离真理的唯一观》,陈嘉颖,易文之恩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旧约的故事也是如此。当时有一些吟游诗人,我们最早的语言和文化的保存者、加工者和传播者,他们是诗人。为什么是诗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背课文和诗歌,几十年后我们也能记住。散文很难记住——平行的散文更好——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被遗忘了。在口头传统时代,人们将最难忘的事情写成诗,以便代代相传。在没有文字的地方,人们记忆语言的能力特别好。传说,故事,他们的祖先所说的话,必须被他们的大脑记住。有了文字和书本,很多资料都存放在书本里,省心了。从口头到书本,我们记忆和思考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另一个重大变化。知识不再存储在书本中,而是存储在计算机和云中。

从口语传播到写作和阅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先说一点。口头传播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可以想象,一个吟游诗人不仅将他的话语传下来,而且他的话语伴随着音乐,以及他说话的方式,他的语气,他的手势,他的魅力。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口中的花,语言本来就生长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变成文字之后,文字与说话的人分离,文字周围的情感部分没有了,很多东西都丢失了。但是,文字有文字的优势。

孔子说:“言不远,行不远。”他说的“文”不是指文字,但将这些文字套用在文字上也很贴切,即文字不远行,而现在有了录音设备,当然会不一样,但在过去,一段传得很远,就会变形。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对一个人说的话,他传给他,然后传给他,几次之后,往往变得面目全非。有了文字,文字可以传播很远。这个“远”在时间上也很远。时至今日,我们仍能读到《左传》和《庄子》。他们的话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过去,每两三代人都不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孔子画像

文字还有另一个好处。话语虽然具有更丰富的感性,但往往不够精确,逻辑不够严谨。你演讲的时候,每一个段落都生动有趣,听众也听得津津有味,但你说的逻辑和你之前说的逻辑一致吗?观众可能并没有太在意。阅读不同,读者总是可以回过头来比较你一开始说的话。在日常交流中,这不是什么大麻烦,你通常是在和一个知道底线的人交谈,你不需要那么讲究。但是有些事情,比如科学研究,不是在口头环境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注意观察天文现象。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游牧民族和农民,如何确定一个月,如何确定一年,另外,确定方向,这些都取决于看太阳,月亮和星星,此外,原始人是所有的信徒,在他们的想象中,众神都生活在天空中。但在文字时代之前,他们很难准确地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唯有文字,才能准确记录天象。我们知道,科学都是基于数据的。没有准确的数据记录,就不可能发展科学。

还有一件事。在口传时代,每个民族都有一个重要的传说,从盘古创世开始,一直到最早的英雄民族诞生。传说的内容肯定是不断变化的,但每一代人都不知道这些变化,因为是口述,他只听到了最终版本。所以他对自己的传统没有太多反思,因为没有办法比较同一传统的不同版本。但是当我们转向写作传统时,情况就不同了。比如要了解孔子的思想,有《论语》等记载孔子言行的原文,有汉人对孔子的注解,有宋人对孔子的解释,理学是对理学的理解。这些文本,这些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一代都在重新理解。应该怎么理解?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不同时期的文本都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比较自己,形成对整个传统的反思和批判。进入书写时代,其实就是进入反思时代。

所谓理性,本来就是反思和科学精神培养出来的。两千多年来,我们逐渐开始理性地看待世界和生活。这是文字时代的基本特征。

2

文字的时代和图像的时代

与以往相比,阅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二手书大甩卖。还没开门,门口就挤满了穷学生。门一打开,他们就冲了进来,拿起他们想要的书。成千上万的书被放在一张长桌上,书脊朝上。谁抓住了他们,谁就赢了。美国学生思维敏捷,而我们的国际学生思维迟钝,受苦受难。一块钱,两块钱一块,三天后取款,几块钱一袋。二十、三十年后,盛况已不复存在。这两年去美国的社区图书馆逛的时候,也有二手书在卖,长桌上也摆着。价格便宜了,也没有人在意,就是老爷子和老太婆都过去了。我一个人看,读过的书大部分都会送出去——我从来没有住过大豪宅,只能放几个书架,必须要送新一批。以前年轻人对你寄的书挺害羞的,现在都是网上看的,人家接受这些书只是因为你的面子。

总的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比你们更喜欢阅读。并不是说我们有阅读的动力,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阅读几乎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那时我们连电视都没有,更别说微博和微信了。这部电影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地道战和地雷战。那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文本——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文本,其中一个原因是可供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今天,很难聚集几个都读过同一本书的人。每个人的共同讨论点不再是一本书。每个人看过的大部分都是同一部电影或其他东西。那时,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读着同一批书,谈起读过的书,就能立即交流。书籍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交流平台。三四年前我又做了一篇关于在这个图书馆读书的报告,题目好像是《我们的青春读书》。我说那个时候,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那个时候,阅读几乎是所有知识的来源,但远不止是知识。我们靠阅读来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靠阅读来抵抗那个邪恶无知的时代,在茫茫谎言的海洋中寻找真理。

现在年轻人多上网看,或者看微信什么的,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有了互联网,流传的文字多了,传播的也快了。 “作者”多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每篇文章的读者也少了很多。一篇文章即使有几十万的点击量,也不是普通的文字,很少有人会仔细阅读,多半是匆匆一瞥。我一个人上网,主要是找资料。在线阅读本身有点像信息搜索,我的意思是,在线阅读好像你只是在阅读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全部。阅读绝不仅仅是吸收信息。阅读将我们带入作者的思想世界。通过阅读,我们与作者交谈,培养我们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搜索信息。培养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缓慢工作。在过去,我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阅读。看完下面的文字,我又回来看了上面的文字,可能会背很多章。在这方面,阅读是最自主的学习方式。看电视还不够,听音频也不够。我经常听一些语音课程。当然,你可以回去再听一段,不过太麻烦了,所以我一般听一个比较简单的介绍。班级。

陈嘉颖

我们之前没有过多谈论信息这个词。当我们说新闻的时候,新闻里有一个真正的含义,叫你去理解。密集的信息不一定会导致相互理解。一切都在比特平面上传播,深度交流很难得到。因此,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感到更加孤立和孤独。读书当然需要我们有点孤单,但在这种孤单中,我们与伟大的心灵交流。

我们说“实体书”和“实体书店”,这里的“实体”可以深思熟虑。书在那里,它是一个实体,读者围绕着这个实体旋转。搜索信息时,我是中心,信息本身没有组织。今天根据我的需要整理,明天根据你的需要整理。过去的经典是共同的文本,将读者联系在一起的实体。过去有经典,以后也不会再有经典——过去读经典当然有人,但只有少数人。经典不再是文人的通俗文本,不再是经典,应该叫古文书,从文人的床边走进博物馆。

过去经典是长篇文章和书籍,但现在“经典”是经典笑话,经典广告语,一两句话,易于理解和传播。它们大多与时事密切相关,更适合普通人的理解。其中一些笑话确实很精彩,但重要的不是它们意味深长,重要的是它们令人震惊甚至可怕,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互联网上的新词也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一个新词出现时,每个人都在谈论它。到明年,它就会消失,一批生词会被替换掉。过去,没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即时媒体,一个新词很难普及。它必须慢慢爬上文化阶梯的顶端,然后通过阅读普及。有人说有了互联网,我们的词汇量变得更丰富了,我不同意。要说一种语言有丰富的词汇,它必须保持活力。

语言文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化。人类的精神将不再像一个金字塔,上面有经典,而是一个由许多、许多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的网络——正如现在所说的“网络”。

不仅是阅读,人们相互交流的方式也在日新月异。昔日天地远,沟通靠书信,故有雁过书。现在,你在美国,他在广州,你手机发个短信,发个微信就行了。眼前没有什么景点,放张照片就行了。

你生活在一个新时代。文字时代即将结束。将近60年前,有远见的人谈论新时代的到来。有一本书叫《影像时代》。但当时的影像无法与今天的影像相提并论。毕竟影像制作比较费力,也就是广告和电视要热闹一点。现在,随着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图像已经铺天盖地。你习惯了到处都有图像,我们不习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拍一张全家福是一件大事。现在,一个人一天可以制作多少张照片?那时,中国才刚刚开始有电视,大多数人还没有看过。街道上也没有五颜六色的广告。要查看图像,请查看连环画。想学油画,当然不能出国看美术馆。运气好的话只能看画册,而且大多是印刷质量很差的画册。今天制作图像变得非常容易。从文字时代到图像时代的转变是由技术支撑的。文本制作和图像制作哪个更容易?这取决于技术的发展。正如我刚才所说,有了造纸和印刷,写作变得更便宜了。现在,制作图像变得更便宜,但好词越来越少。

图片和文字当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想知道林黛玉长什么样子,但是写了几页,都写不清楚了。只看一张照片,照片却代替不了“一双似哭非哭的眼泪”。视觉”这样一个字面意象。文字到图像的转化将在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优势过去的文人几乎都没有了,在文学的鼎盛时期,写了大大小小的书,是因为有人看才写的。后来,文字越来越短,开始从纸到屏。 ,从博客到微博。文字是游戏的终点。一上微信,我就说这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不用写短信,说话,发照片,和发表情包。两千多年的文字在微信手里结束了。好坏。

影像时代的大背景是平民化。起初,写作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后来,王冠之流传到民间,文字变得不那么神圣了,但掌握它的仍然是一小群人。他们组成了一个精英团体。在中国,文人群体不仅为朝廷服务,还与朝廷竞争。在西方,掌握文字的是僧侣,他们与贵族的关系有点像这样:世界由贵族统治,但基督教的伟大传统由教会统治。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属于精英阶层。王公和宫廷文士对印刷书籍会有些不屑,而这些工业制品确实比不上那些用深红色的天鹅绒包裹着,装着银扣的羊皮书。专家的精美书法,抄在优质羊皮纸上。像彼特拉克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读过这样的书。他们经常来来去去,大多是王子和将军。有一种说法,印刷术的兴起导致了人文主义学者的衰落。

100年来,普及教育,首先是文字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和写作。掌握写作不再是一种特权。我们已经到了平民时代,平民也开始读书了。但是,一旦有了图像,平民就不再阅读,他们更喜欢图像,而文字变成了配角,只是两个简单易懂的句子。文字是人为的东西,我们需要专门研究它,否则我们就是文盲。相比之下,图像是自然的东西,一张照片、风景或肖像,不用上学也能看懂。写作还是和精英有联系,坐在那里看书的人90%属于精英,但他们不再是政治精英,与统治权关系不大。

正如印刷业的兴起导致人文主义学者的没落一样,影像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旧派学者的地位下降。 Rulers now need technologists more than readers—image production does not depend on reading, but on technology. Technologists are different from scholars in that they do not have strong orthodoxy and pose no threat to dominance, nor do they have their own collective aspirations like business people. The new elite collective under the ruling class, scholars and artists, business people, and technical experts, are the three types of elites in the civilian era. However, the word "elite" is not very appropriate, the word is a bit outdated, these three kinds of people are common people, common people with some characteristics, read a little more, or earn a little more money, not like the old The elites control the whole society like that.

I've always thought that with our generation, the era of words is beginning to come to an end. We are the last generation to grow up entirely by reading, almost the last generation of the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writing. Although our two generations are only 40 years apart, you are in a brand new era.

When I say the era of writing has come to an end, I certainly don't mean that writing and reading will die out, and no one will read it. According to Eco, books are like wheels, once invented, they will never go out of style, even with a vehicle like a spaceship that doesn't need wheels. Indeed, not so many people read tomes anymore, I feel a bit like a Peking Opera lover - there are still people who like Peking Opera, but it's not like when Cixi was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when they went up to the palace and down to the streets, everyone was there. When listening to Peking Opera, everyone is playing fancier. Writing used to be the dominant force in society, but it is no longer so. In the future, reading and writing will no longer be the main means of acquiring and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But words will still exist, and so will people like us who care about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Faust" are still there, reading will not disappear, and there will always b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ople still enthusiastic about reading. Indeed, words have their own special qualities that cannot be replaced by anything else. What we have always called "ideas" is connected with words and mainly implemented in words.

Speaking of the end of the era of writing, those of us who grew up with writing are inevitably a little lost. However,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life patterns, it is not very interesting to argue whether it is 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 What I am more concerned about is what good things are there in the era of writing, and what unique values ​​do those who live in words have. What role will words play in the new form of life? What would something we call a "thought" look like? Some things we hold dear will be lost. Sigh, sigh, retro has never been possible. I hope that there will be a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the future, keeping the text in it. It is not all, but it is still one-dimensional in the process of three-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You know better than me what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No matter what the future looks like, there was once a prosperous world with ideas, leaving behind so many splendid works.

3

Why do we study?

People in the academy, reading is your duty, of course you need to read a few more books. We are not like the ancients. Confucius was erudite, but he didn't read a few books—there were very few books at the time. What they call reading, I am afraid every word is memorized in their minds. Now, even in a small field, there are countless books to read. However, the amount of reading required by different majors is also different. You are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more historical materials you read about the Tang Dynasty, the better. If you are a mathematician, you don't have to read so many math books. Einstein said that all I need are two things: a piece of paper and a pencil. We philosophers are somewhere in between.

Academic people who read too little may not be good. But there are so many good books in the world that no one can read them all. Speaking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ust now, there are too many books to read. Today, tens of thousands of books are printed every year. Of course,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one to read that many. In addition to reading, we also have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mathematics, and biology. We don't have much time to read ancient books. For example,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ose teenage girls use so many allusions in poetry, drinking orders, and jokes. The classics are so thoroughly familiar that we can only sigh with admiration now. When the little aunt was cleaning the study, she asked, "Brother, can you finish reading so many books?" I said, I can't read it. "My life has a limit, and my studies have no limit."

At my age, I have to pick and choose. When I was young, I had a problem, no matter whether it was a good book or a bad book, as long as I read the first ten pages, I had to finish it. It is also because there were very few books at that time, and it was easy to catch a book and read it. There are too many books now, but it took a long time to get rid of the old habits. Now I mostly read several books at the same time. I read hard books when my mind is easy to use, and easy books when my mind is not busy. I only read dozens of pages of a book at a time, and I will feel fresh when I read it the next day. It can't be too many days, otherwise, when reading a novel, you will forget the names of the people in front of you, and you won't be able to connect.

To do research, you have to read. What about outside the profession? There is no certain type of book to read. Some people prefer to read history, some prefer to read literature, and some prefer to read science. I think, the first is to read good books, life is limited. In leisure time, you need to read good books, books with knowledge content, and books with ideas. Unlike doing research, you have to read a lot of second-hand and third-hand materials in order to write a thesis, which is not so fun. If unfortunately your major is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you will have to read boring books all day long. Reading is a bit like making friends. Of course, you choose interesting and content people to make friends. It’s just that if you look at him, 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 he won’t necessarily pay attention to you. Well, take it to study, it can't beat you.

Finally, why should we study? Daxian Dazhi said a lot, I will only add a little personal experience. I don't want to read in terms of nobility or something.宋朝人明朝人比我们爱读书,不见得是因为他们比我们高尚。这是跟社会情况相连的。他们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微信,除了读书能干什么呀。他们那时候要靠读书来做官,他当然好好读书了,我们读了书没什么用,不学无术官做得更大,那当然大家书就读得少了。读书是不是能让我们变得更高尚,这个我不知道,非要知道,得去做实证研究,你们做社会学的同学真可以把这做成一个研究项目。我个人比较爱读书,同时也比较高尚,但我不知道是读书让我高尚呢,还是高尚让我读书,也许我这个人碰巧既爱读书又高尚。 (听众笑)书读得比我少但人比我高尚的,为数不少。读书是不是让人善良,我也不知道,这个也需要去做实证研究。我们知道,有些坏人读书读得很多,我能列出几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陈嘉映

就我自己来说,读书的好处多多,只说一点吧,读书能让人变得谦虚,你自以为聪明,你读读费曼,就知道自己跟傻子差不多,你自以为博学,你读读雅克・巴尔赞,就知道什么叫渊博了。书不像口传传统, 两千多年古今中外,你想知道谁想了些什么,谁说了什么,你上图书馆拿出书来一读,孔子离你不远,亚里士多德离你不远,伽利略也离你不远,你直接就跟人类产生过的最伟大的心灵和智性面对面,就在一张书桌上。书把你带到两千年前,带你去游览中东古迹和美洲的丛林,把你带到宇宙大爆炸,带进双螺旋结构。世界无穷之大,我们得乘着书的翅膀遨游。这同时也是一种超脱,生活里到处是些琐琐碎碎的事情,你把这些破事忙完了之后,读你最喜欢读的书,一卷在手,宠辱皆忘。

虽然阅读主导的时代或者说文字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我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但既然我们有幸成为大学生、研究生,我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沾着一点读书人的边,还是应该有一点阅读的习惯。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中国人的阅读量排名很低,希望你们这一代人把排名提高一点。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