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美学录:寻访当代陶艺名家PDF电子版下载完整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陶艺美学实录:寻找当代陶艺家,陶艺家重新思考陶艺的本质,调整制陶理念,运用不同的材料,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索,探索出新的配方和方法.烧制方式形成了风格多样、独立的陶瓷艺术新美学,为现代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

陶艺美学:寻找当代陶艺名家PDF下载

简介

《生活月刊》原创团队走访了十多位宝岛知名陶艺家、茶艺大师,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各自对陶艺发展的贡献。他们有的尝试用自己的创作还原中国千年陶瓷发展的整个脉络,有的从农民到陶艺家,将自己的生活和整个时代的风貌融入陶艺,有的边创作边教,从教陶艺从学徒制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转移到学院派,而另一些则吸收了日本和西方陶艺的审美观念,融入了国际创作语境,从对失落的追求和修复转向从中国传统到新创造...

陶艺家重新思考陶艺的本质,调整制陶理念,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索,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烧制方法,形成了风格多样、独立的陶艺新美学.现代陶器增添了新的色彩。同时,陶瓷之美植根于生活。无论是日常用具还是收藏品,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采。每个时代的审美风格,我们可以从陶艺作品中得到答案。

关于作者

编辑:张全

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原《生活》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城之悲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微博1912》、纪录片《新海》(自编)、《五大道》(总编) )和《大上海》(总作)。参演的纪录片多次获得“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年度最佳作品”。由《生活》杂志主办的专题报道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2008、2010、2013年度“亚洲新闻优秀奖”。

摄影:马玲

摄影师、跨媒体创作者、策展人、茶道与游联工作室导演,曾任《生活》杂志、《现代传播》摄影总监,作品多次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优秀摄影奖等。主要摄影作品有《茶道》、《敦煌》、《呼吸:云门舞集》、《追溯梁思成之路》。

目录

前言

蔡晓芳:瓷韵

谢志章:茶器与茶道

陈景亮:拓宽陶艺前沿

蔡荣v:方圆之间,自有天地

邱焕堂:家乡的新生

文野:柴火,在复兴中创新

杜夫人:以自然的方式制作陶艺

蒋友亭:带路的工具

陈九洛:尘雾缭绕,十余步

陈正川:在手作中,踏入内心

张清远:书院之光

杨雯妮:半生为陶公烟火

李宗如:破屋铭文

田成泰:火焰是刷子

王文德:声音与自然

王宏祥:跟上火

原版试读

蔡晓芳自幼酷爱书画。然而,在父母眼中,艺术可以算是一种爱好,却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于是,蔡晓芳学习了电气工程,并打算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24岁的蔡晓芳决定投身陶艺创作。毕竟,他没有听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前途未卜的职业。

1962年,蔡晓芳参加了第一次窑工学习耐火材料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聚集了一批来自欧美、日本的重要陶艺家。他们声名远扬,其中不乏献身于为皇室服务的人。蔡晓芳是个不善言辞的学生,却依然让陶艺家印象深刻。他一直专注于实验,一丝不苟,进步极快。

培训结束后,日本老师田中稔特意找到蔡晓芳,告诉他电机行业是技术与资本的竞争,蔡晓芳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在田中稔的推荐下,蔡晓芳去了北投的一家瓷砖窑厂担任技术总监。一年后,他再次赴日本留学。在日本通商产业省名古屋工业技术研究所陶艺部,师从陶艺家加藤。岳三和金刚凡人。日本老师教了他一些釉料的基本配方,剩下的时间里,他不得不查阅各种资料,反复试验。制釉不能用机器,一切都必须手工完成。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比例的细微差别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蔡晓芳开始真正体会到陶瓷的神秘和乐趣。

留学归来,蔡晓芳先后在两家窑厂担任技术总监和厂长。业余时间,他根据各种参考资料,开始尝试自己造窑。他在业内声名鹊起,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让他做一个窑,其中一个窑还卖给了新加坡,这让他信心倍增。

事故发生在这个时候。蔡晓芳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厂合伙人后,以增资的名义逼他离开。他转向莺歌成立工作室,希望专心研究釉料。他把窑租给别人分享。没想到,随着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工作室开始频繁被盗。不能被打扰,他只好在家里建了一个小窑。

应画家颜水龙之邀,蔡晓芳目前仍在石碣嘉界(石碣大学前身)艺术系任陶艺教师。他热衷于将自己一生所学的东西传授给学生,甚至经常亲自为学生购买材料。他不在乎他是否无法维持生计。为了不打断他对釉料和窑烧的实验,他还曾一度向朋友借钱。

1975年蔡小芳正式创办小方窑时,陶艺家在台湾仍是一个孤独的职业。一些福建老师傅散落在台湾各地。他们每天辛勤工作,拉坯、烧窑、做药壶和水箱,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另一个生产陶瓷的重镇是台湾中华陶瓷公司,专门为游客制作陶瓷纪念品。员工规模一度达到近千人,但大部分都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蔡晓芳要走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他只想专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没想到有一天会改变时代。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