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札记人物篇电子版在线阅读pdf|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的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历史

中国史记电子版涉及人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李先念、陈毅、邓子慧、郑立3、华国风、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这些单篇文章的立场: 主要目的是阐明历史人物对某一事件的主张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国历史笔记电子版预览

简介

国史笔记 - 人物是关于过去几十年共和国的几件重大事件的散文集。作者林云辉是一名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当代历史研究多年的专业工作者,具有扎实的档案积累和理论功底。 《国史记·人物》以19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中央机构编辑出版的大量文献为基础。对共和国史长期研究中的一些模糊不清的事件和问题的考证、研究和论证,一一进行,提出了自己的独立意见,揭开了一些历史谜团。被澄清。

目录

写在前面

毛泽东的性格与新中国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刘少奇和毛泽东

刘少奇对匈牙利事件教训的思考

周恩来的治国理念

朱德的感谢

陈云“有时难”

林彪与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

邓小平在中苏辩论中的角色自评

李先念的“担心”

邓子慧与中央农村工作部

附件1:1959-1961年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一览表

附件2:《中国人口》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1958-1962年死亡人数和死亡率

李立三主张工人自己办工会

陈毅“是个好同志”

华国锋与改革开放

胡耀邦与“三宽”政策

赵紫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江泽民与改革的市场导向

胡锦涛、温家宝与“以人为本”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附1:从消灭私有制到以人为本——60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附录二:从苏联东欧剧变看什么是社会主义

附录:胡胜、宫玉芝谈编党史

看完国史笔记中的人物

读完《毛泽东品格与新中国之路》,更能了解毛泽东的选拔历程。 《刘少奇对匈牙利事件教训的反思》现在也具有现实意义。还有陈云对民主集中制的看法。

真实的历史已经随着乌云消散。历史的真相只能在一堆旧论文中慢慢勾勒出来,也只能在细节中仔细地阐明。面对现实,没有诗意和距离,坚持就是一切。我们的聚会一路走来,来之不易。

清除

---阅读《国史笔记·人物》

作为一个1970年代出生的人,除了周铸茂逝世、文革结束、世纪“四人帮”审判之外,毫无疑问,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的一切责任制、所有制、计划和市场的改革,胡耀邦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化,赵紫阳和6月4日的动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同时塑造了个人的世界观生活中,他们也经历了我们社会价值重构的过程。不同的是,1990年代之前还是短缺经济,信息匮乏也沿袭了“尊文不重”的传统,书本迷信也不会是孤立的经历。 1981年,胡乔木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了特别说明,“1949年至1952年,中央老是讲新民主主义;民主共和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存在……如果不这样认识问题,就会损害《新政》发表以来一直存在的党的公信力。民主”在1940年,直到1949年“共同纲领”的通过和实施,这使党处于理论上根本矛盾的立场。 1994年9月,胡生在西安谈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编纂,谈到“建国前七年和建国前十年的正确方向”文革”。在成绩上,不要夸大,不要夸大,不要绝对化,要连贯,才能有历史的对比。否则,会让人觉得前后矛盾,无能为力。证明它是合理的,否则很难说服人们。”实事求是,古今历史真是一团糟,看了林云辉的《国史记》。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人物》,如封底摘要所写,“该书以1980年代为基础,1990年代以来,经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中央机构编辑出版的大量文献。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领导人的年表、传记、日记和回忆录等,有些长篇大论不清楚。对民国历史的长期研究或令人费解的事件和问题一一进行了验证、研究和论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意见,并澄清了一些历史谜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澄清。

国史记分三卷,分别为事件篇(2008年出版)、历史篇(2009年出版)和人物篇(2012年出版)。对比《人物篇》的阅读体验(《事件篇》暂未读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林先生在“按原貌写历史”上的坚持和突破,围绕着他的理解历史上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史料的引用更加完整全面,论据更加扎实。 《人物》涉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高刚、张秀山、邓小平、李先念、陈毅、邓子慧、薄一波、杜润生、彭德怀、李李3、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田嘉颖、胡胜、龚宇之等,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共和国治国理念和治国理政理念在历史顺序上的变迁和发展。发生。原来,那些曾经看似突如其来的转折点,都有其源头。

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当时我正在准备高考。统考政治科目的政治内容向来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我记得当时看到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提案。评判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背诵起来有点难,但正如邓小平在1980年代明确指出的那样:“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没有完全理解。”林书豪《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概要 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曲折发展的历史教训。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是被迫遵循违背法律的主观意志,只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实施,实施强制甚至镇压;人民的顺从,必然会产生个人迷信,利用领袖的权威来控制局势;为了统一意志,就必须统一舆论,不允许新闻和言论自由;为了统治的稳定,不能允许不同政见的存在,让无产阶级专政成为人民的政府。”

对此,林先生在《胡进·温家宝与《以人为本》》中分析,“社会主义30多年,他居然说自己还没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人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剥夺者?”生产资料+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1956年党的八大基本完成。中国郑重宣告: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统一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反而有导致经济长期停滞甚至倒退,但任何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市场机制的松动,都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恢复资本主义。”

在《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斯大林断言,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阶级斗争就越尖锐,不打倒党内机会主义集团,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也被视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普通法,成为各国共产党人当权后的经典。全民生产资料和集体所有制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中央统一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治体制,由以上构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经典模式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国家过去实行“公有制”的尝试,高投入、低效率都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导致短缺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异化为人民政府。历史上苏联和东欧哪个国家在政治上没有欠太多,没有民主自由;经济供不应求,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在这一点上,我们很难以这样的代价接受历时近70年的探索和实践。原来,我们一直在围绕所有制转,但我们一直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转。对此,我们已经彻底阐明了这个命题,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异化”问题,提出: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完成其他目的。 ,但是谁敢说我们现在已经弄清楚了人和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是什么?

很高兴,据说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多远,我希望。

2016 年 4 月 27 日

本书摘录:

1、总之,“文革”的发生并非偶然,恰恰是1958年“大跃进”播下的种子。

2、首先,建立一个十年到十五年或更长时间的新民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严肃的社会主义措施;从现在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十年到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建设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

3、 1953年7月13日,薄一波在第十三次扩大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了第一次审议。会议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薄一博成为了“桌上之战”的焦点。批评持续了大约两周。从对“新税制”和“建立民主新秩序”的批判来看,这与刘少奇在天津对资本家的讲话和关于东北富农问题的讲话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批评刘少奇”的局面。当时,有些人说话的语气非常尖锐。比如黄克诚批评薄一博有圈子;李先念说薄一博是“季诺维也夫”;谭振林拍着桌子说,薄熙来是“布哈林式的人物”;饶书石的讲话也很激烈。

高钢和刘少奇在城乡资本主义政策、农村互助合作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多次在毛泽东的尺度上得分。毛泽东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公开指责刘少奇擅自发中央文件,并指示高岗暗中调查刘少奇的来历。因此,在毛泽东批评“建立民主新秩序”为“右倾”错误后,高刚在财经会议上批评薄一波“新税制”右倾错误,就与刘少奇在问题上的主张有关。比如农村富农。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

据说,高刚发表演讲后,薄一博去找他交换意见,认为课程大纲太高,无法接受。

4、首先,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刘少奇的政治报告,还是八大通过的党章,都提到“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各方面的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继续采取正确方法,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残余转变为全民所有制,把工人个人所有制的残余转变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彻底消灭剥削制度,根除制度根源剥削。”这无疑使得八大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个体经营、按市场需求生产和开放自由市场,在实践中被认为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5、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和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分歧和共识集中在一点上:是优先发展生产力还是淘汰私有制?但无论哪个先到,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这是刘少奇和毛泽东领导人的共识。因此,虽然有优先级,但归属相同,可见共识大于差异。这就是刘少奇当年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的根本原因,历史上没有刘少奇的路线,也不可能。这一社会主义共识不仅直接导致了1953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束和中共八大的过早夭折,而且还造成了1950年代以来的十年动乱。所谓“预防、反修”是发动“文革”的深刻原因。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对姓“她”和姓“资本”的诘问不断发生,也正因如此。

6、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周恩来的“重工重民”理念在随后的20年里没有得到落实。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革’是极左。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停滞不前,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和发展。”

7、匈牙利共和国有900万人口,其中近100万人被认为是嫌疑人,这100万人在家中和工作场所受到监视。

8、 1959年庐山会议后,按照毛泽东的意见,8月22日至9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说:在我看来,有几个同志从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只是我们的同路人,是加入共产党的资产阶级革命者。

由于朱德在庐山会议前和庐山会议期间多次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一些“左”错误,他对彭德怀的批评并没有落空,也为他说了一些好话。林彪甚至在会上抨击朱德是“老野心家”、“想当领袖”、“居然一天都没有当过总司令”等。林彪说:今天,我会给在座的老同志一些建议。他是谁?这个人,常人是看不到的,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老实,平易近人,受人尊敬。但这是假的。他骨子里是反党反毛主席,和彭德怀一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德!人家称他为统帅,他心安理得地答应了!他有资格当总司令吗?他根本不值得!我们的总司令是我们的毛主席。你这个总司令,从来没有当过一天总司令。不要以为自己无能,整天笑眯眯的。其实你很不诚实,野心勃勃,总是想成为领导者!

……

毛泽东在中共九大的讲话中说:“朱、陈在中央苏区经历了斗争,吃过苦头,帮助我完成了三个反围剿……许世友说朱、陈和我作对几十次,其实有时候也没有逆转,红四军七大以后,又召开了八大,篡夺了军权,但他们不放心,陈毅去上海请示中央,被批评了,中央批评他们,太民主化了,陈毅让我再回部队。” “他们也有点评,但是群众不通过,我觉得以后不会点评了,主要是行动。”

……

1973年12月21日,朱德、毛泽东在军委会议上会见了尖叫的人。毛泽东对朱德说:“老大,你好吗?你是红司令!人家说你是黑司令,我却总是批评他们。我说你是红司令,不还是红吗? "有头发。朱毛,朱毛,朱第一!” “洪司令,现在没人骂你了吗?” 朱德说:“不要了。” 毛泽东说:“这样更好。这位同志(指着朱德的右边)其他与会者说)我和我们在一起几十年了。”朱德说:“四十多年了。”毛泽东说:“我和你在一起四十多年了! "

9。 1937年,正是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评张国焘在延安。得出的结论是,西路军的失败是“张国焘路线的破产”,这是毛泽东在《战略方针》中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问题”。这说明这顶帽子很难摘下来。

……

1982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和陈云的建议,李先念花了一年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路军的任务由中央决定。西路军自始至终受中央军委领导,重大军事行动也由中央军委指挥或批准。所以,西路军的问题与1935年9月张国焘的问题是一样的,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开辟苏联。

……

陈云总结道:“西路军是根据中央开辟国际航线的决定组织起来的。” “西路军的行动,并不是张国焘路线的执行。” “西路军的失败,不是因为张国焘的路线。”

10。邓小平还说,“文化大革命”之前,“民主集中制还没有成为严格的制度。从1958年批评和抵制轻率推进到1959年,“反右?”国家的民主生活正逐渐变得不正常,一心一意、个人在大事上独断专行、个人崇拜、个人凌驾组织等为人父母的现象不断增多。” “谁不听他的,他就想解决。”

11.中共内部对毛泽东的崇拜始于19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的显眼旗帜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胜利”。刘少奇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不仅夸大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而且把中国革命的成功发展归功于毛泽东,把毛泽东思想写成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党纳入党章。高于党中央。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