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电子在线阅读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通鉴纪事》:是南宋袁术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纂的史书。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本墨式史书,开创了以“事迹”为纲的本墨式史书之先河。

通鉴纪事在线预定阅读

简介

《通鉴本末》是南宋袁术主编的年代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本墨式的史书。从“三家分晋”开始,到“周世宗下淮南”,一共1300多年。文抄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但改写法。取《资治通鉴》记载之物,分门别类,归类。以回忆录为主,每件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详细说明,并有自己的标题,共239起,附录66起。这是第一次打开“终结编年史”。为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朝四个部分。

关于作者

宋元舒着。冀中枢机,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卒于宋宁宗开熙元年(公元125年)。 .孝宗初试礼部之言敌视,调调温州士官,后任礼部士官。干道九年(公元1173年),兖州教授问世,《通鉴纪事本末》在此期间编撰。继任者被任命为太傅丞相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编辑,以及工业部和国家儿童监督员的仆人。他认识江陵府。

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术编撰《通鉴本末》的原因之一,为中外纷扰的赵宋封建政权开出一剂良方和平与治理。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资治通鉴》的阅读困难。因为《通鉴》记载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丰富,但每年只记载。对于一个连续数年的事件,它无法连贯地描述它。如果你想了解全貌,你必须阅读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据说,《紫芝通鉴》完成后,司马光希望编剧组以外的相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叫王圣知的人借来重读,其他人面对这本杰作,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篇幅较大,难以阅读。司马光自己也感受到了这个困难。晚年想再写一首《紫芝通鉴诀礼》,以简化《紫芝通鉴》,但年事已高,不能再为所欲为。结束。

通鉴纪事PDF预览

图书目录

通鉴纪事

前言

通鉴纪事

第一卷

三个部门

秦六国

郝杰杀了秦

第二卷

神灭楚

将军的叛乱

匈奴和亲戚

朱璐的变化

南越是附庸

七国之乱

梁小王骄傲

通鉴纪事

第三卷

汉通西南义

淮南叛乱

汉通西域

武帝打败匈奴

吴棣安抚两越

武帝攻打朝鲜

武帝不解

巫术之灾

严盖阴谋

第 4 卷

霍光废物

赵崇国破羌

匈奴回归汉朝

龚贤的用处

皇帝卖淫

河流的烦恼

第五卷

丁福的作品

董先贤很幸运

王莽篡汉

广物中兴

第六卷

光武平红眉

光武平玉阳

光明与吴平

广武平龙书

楚望影的牢狱

马皇后

窦的专长

西域

第七卷

两个匈奴造反

朱强叛乱

鲜卑口边

幸好我要死了

梁的变化

第八卷

董卓之乱

黄巾起义

叛乱

袁绍求公孙瓒

第九卷

曹操篡汉

太阳在江东

刘备受蜀黍控制

第 10 卷

吴叔同不错

诸葛亮在屏南中学拜师

吴侵淮南

辽东卫平

皇帝的奢侈

司马懿杀曹爽

武夷王子

诸葛客口淮南孙妮杰附

第十一卷

魏灭蜀

淮南三反文秦秋剑诸葛节

司马氏篡魏

晋灭吴

羌虎的叛国树功用千年

陈敏的背叛

第 12 卷

西晋之乱

第 13 卷

刘渊据平阳说杀了弟弟一夫

慕容在夜

程理照书

张士良

王敦平向汉

施莱克

前赵平秦龙

石乐杀了赵

狄巨秋池

第 14 卷

祖提北伐

王盾之乱

苏军之乱

颜论段辽论宇文文

赵魏乱中原冉闵灭石氏

第 15 卷

江左经络中原

桓温切颜

桓温灭蜀

桓温被抛弃

傅家攻占长安傅健的官位

傅钦驱寒

傅钦杀颜

第 16 卷

姚畅在慕容背叛秦浮炎肥水之战中击败秦慕容,击败希言

丁玲造反燕

拓跋兴味

魏征后,颜慕容德被光谷吞并

第 17 卷

伪楚之乱

鲁迅之乱

叛乱

卢广的姑姑

为金城乞讨

光武论脱发

蒙森常驻张掖

秦朝灭亡后,秦朝会降温

第 18 卷

封霸杀了侯焱

孟洵灭西凉

求杀南凉

蒙松瓦西琴

刘豫杀了南燕

刘禹杀秦

赫连依朔方

魏灭北雁

魏灭霞

魏杀北凉

前言

《通鉴纪事》四十二卷,宋元书著。纪中枢机,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生,宋宁宗开熙元年(1205年)卒。孝宗初,先考礼部词赋,任温州判官,后任礼部判官。甘道九年(1173年)任兖州教授,期间编撰《通鉴纪事》。继任者任太傅丞相兼国史馆总编,工部国童祭酒部部长,认识江陵府。

全书共分239个题目,以三学分晋为始,以世宗大帝出征淮南为终结,概括了1360多年的“大乱兴衰痕迹”。

编年史的形式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一些历史书籍是编年史的开始和结束。 《左传》以后的编年史书大多以年表末期的形式补充编年,以节省编年的时间和贫乏。但编年史却从袁术的书中独立出来。清代史学家张学诚说,它具有“文在传,事在志”的优势(在文史大义的教导下),基本符合实际。 .明清两代继续沿袭此书,并有一系列的延续。现在历代的编年史一直连绵不绝,可以追溯到远古至清末。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