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PDF简体原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唐宋诗十七讲》是嘉陵英福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委老会联合举办的唐宋诗系列讲座的讲课实录1987年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先后在北京、沉阳、大连举办讲座。

叶嘉莹唐宋诗十七讲PDF

简介

据我所知,三地听众都对嘉陵的博学和对诗歌的精辟赞叹。他的话清晰而隽永,既能探知诗人的用意,又能顾及纵横的关系。 .嘉陵尝道:“字是身,有自己的特色所形成的境界。”他还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人词话》曾说:“字是身,要修炼修炼,诗不能表达的可以表达。文字,但不能说诗能说的,诗广而言长。”这些词,谓语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比诗歌更深、更委婉的情感和​​状态,更需要读者。唯有细细品味,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嘉陵一直从事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也参与东西方文论比较研究,基于此目的,诗论能探今古,中西合一,独具匠心,自成一体。包含。唐宋名诗的确是见多识广,足以启迪读者,使他们豁然开朗。

作者介绍

叶嘉莹,她的名字叫嘉玲。 1924年生于北京,19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客座教授。 1960年代受邀为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来他定居加拿大,并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次赴美在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讲学。 In 1989, he was elected as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1970年代后期起回国讲学,先后在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任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创办“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大学,并设立“骆驼”奖……

在叶嘉莹8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经历了很多磨难。在台湾,她的丈夫被判入狱三年。自杀;赴美国做客座教授,定居加拿大,晚年回国讲学。她的诗记录了她的思想。

唐宋诗十七讲PDF预览

目录

总序列

叙述

自订

第一课:温廷钧(上)

第二讲:温廷钧(下)

第三讲:魏庄

第四讲:冯延思(上)

第5课:冯延思(下)李·Z李宇(上)

第六讲李宇(下)严舒欧阳修(上)

第七讲:欧阳修(下)、严继道、刘勇(上)

第八课:刘勇(下)、苏轼(上)

第九讲:苏轼(下)、秦观(上)

第10课:秦管(下)周邦彦

第十一课:辛弃疾(上)

第十二讲:辛弃疾(下)

第十三讲:姜奎(上)

第14课姜奎(下)吴文英

第十五课:王义孙(上)

第十六讲:王义孙(中)

第十七课:王义孙(下)

摘自原文

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虽然我和我丈夫又老又穷,但真理在心里,心中充满了忠诚和正义。我们必须有说有笑的时刻。死而生。那离不学道的人也不远了。” (《李公选书》)这是中国古代的修炼。闻天祥说:“孔子说成仁,孟说取义,但义已尽,仁至上。读圣书,你有什么学问?时不时,你几乎羞愧。”书虽陈旧贫瘠,但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挫折和艰辛,所学到的道理都在心中贯彻。我们的信实充满了我们的骨髓。所以,我们在生死之中,生死之际要谈笑风生。这就是我在谈到刘庸和苏东坡的比较时所说的。你一生追求的是什么,是外在的追求还是内在的追求?内外应合一。但是,外在的追求是被追求的追求。刘勇一生都在追求。他最后说了什么? “归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前期在哪里?”他都失败了!不仅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他的支持,晚年被贬到海南,更是生死攸关的经历。张志新烈士朗诵的​​诗有两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海清。”这是苏东坡在海南渡海时写的《6月20日夜渡海》诗句。所有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里,苦难就像暴风雨过去一样过去了。云散月明,明月依旧,满天都是海。我是那么的天真,不需要点缀,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和赞美。 “谁点缀了云彩和月光,天空和大海都会变得清晰。”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体验,还有他自己的身体疾病。头晕目眩时,他写了两首诗:“浮眼散在云中,无数心开桃李。” .看不清外面的花,心里却有无数桃李,心里有桃李在盛开。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修行,不应该在外面,而应该在里面。苏东坡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艰辛,但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人。而我们要分清一点,就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太开放了,所以就变得非黑即白,不相干,变得没心没肺。那不是疏离,那是麻木。苏东坡作为一个男人的两种态度,他能够以这种超然的态度处理自己的痛苦。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