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电子书PDF简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生命存在与精神境界》是唐君毅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于1977年首次出版,将中国、西印度、印度三大思想体系融为一体,涵盖了知识、道德和宗教,最终导致心灵和生命的超越。本书紧扣人生经验和道德反思的基本主题,深刻洞察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

简介

《生命存在与精神境界》一书是唐君毅晚年写的,是作者学术生活的总结。原书于1977年出版,本书大纲为“一心通三界九界”。一心指的是“有生命、能存在的心”;传播者,即感性,包括感官认知和生活体验等内容;三界可以沟通情感,牵涉到身体,也可以用于精神活动;九界,是指治疗身体并分别使用三者的三种禅修方法。本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经历和道德反思,二是中国、西印度和印度三大思想体系的融合,最终归结为心灵与生命的超越。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这位思想深刻、真诚的当代儒家

关于作者

唐俊义(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近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近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唐俊义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良好的老学校教育。先后就读于中俄大学和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深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曾任江南大学院长。 1949年与钱牧、张丕杰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兼任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 1958年,他与牟宗3、徐复观、张君劢等发表了现代理学的纲领性文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宣言》。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及哲学讲座教授。 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唐君毅一生都写过以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为主题的著作。主要著作有《人文精神的重构》、《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中国哲学原理》等。

生命存在与灵界PDF预览

目录

自订

简介

第 1 部分:客观领域

第一章:万物散在不同的境界——看个体世界(上)

第 2 章:万物分散在不同的领域——观察个体世界(中)

第 3 章:万物的分散领域 - 观察个体领域(下)

第四章:类的形成领域——看类的领域(上)

第五章类的形成境界——看类的境界(中)

第 6 章:类的形成领域-查看类的领域(下)

第 7 章:功能秩序和条件 - 观察因果领域,目的和手段领域(第 1 部分)

第 8 章:功能秩序和条件 - 观察因果领域,目的和手段领域(中)

第 9 章:功能秩序和条件 - 观察因果领域,目的和手段领域(第 2 部分)

第二部分:主观领域

第 10 章:情感的相互作用——身心与时空领域的关系(上)

第11章:情感的相互作用——身心与时空领域的关系(中)

第12章:情感的相互作用——身心与时空领域的关系(下)

第十三章:观虚境——观意境(上)

第十四章:观虚境——观意境(二)

第15章:观察虚空——观察意境(下)

第16章:道德修行的境界——德行境界(上)

第十七章:道德修行的境界——德行境界(下)

第十八章:道德修行的境界——德行境界(下)

第三部分超越主客观环境

第19话重回一神界——观神界(上)

第20话重回一神界——观神界(二)

第21章:回归一神之境——观神境(二)

第22章我法二空界-众生宇宙-见一真法界(上)

第23章我法二空界——众生宇宙界——见一真法界(二)

第24章我法二空界-众生宇宙-见一真法界(下)

第25章天德盛世——做自己的生活,建立命运境界——看生命和生命境界(上)

第26章 天道盛世——精进天命之境——看天命天命之境(下)

第27章 天道盛世——做自己的生活,建立命域——看邢的命域(下)

第四部分:九界

第28章:九界的构造与开启

第29章:专注于对生命状态与生命的理解——对当下生命的理性化——对超越的信仰——精神空间、具体理性、作为剩余情感的气质表达< /p>

第30章:论生命的存在与心八主——升降的合理运用——主语的合理运用

第31章:导演与事物理性的因果关系——利用生命存在的理由

第32章:“真道”与“存在”在生命存在中的意义——看生命存在中“存在的真理”阶段

后序:时代问题:本书思想背景的形成与哲学教育的意义

洋名汉译对照表

索引

原序

请参阅本书的兴趣、思维方式和基本概念的介绍。这本书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我作为学生几十年来从父母、老师和朋友那里得到的教训,请参阅最后一章。读者可以先参考一下。本前言只是简要概述了本书的写作过程,希望读者如下。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我说我想在三十多年前写这本书。本书的根本目的与生活中的人有关。当时,我在《人生的体验》一书中写了《自我成长的旅程》,后来又在《心与人生》一书中写了《人生的智慧》。 , 20年前《重构人文精神》一书中的《孔子与人格世界》

和《人生经历的延续》一书中的《人生的艰辛》,无一不具有文学气质,犹如独唱,如天上独白。这是我一生的思想和知识的起源,也是我的志向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以诗致志”、“以诗兴盛”。但是,要确立其中的意义和原则,立于仪式之中,就必须辅以纯哲学的讨论。上述与生活有关的文本,它们在道德哲学和文化哲学中的意义,二十多年前,我曾尝过《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这本书,但它与哲学中的所谓形式有关。学校教育和知识论的问题是否最初在本书中讨论过。 30多年来,除了在我的《哲学导论》和《中国哲学基础》中偶尔提到中西哲学外,没有提到这一点。要处理这样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问题,就必须与过去和现在讲过的人进行谈判和争论,这些都太复杂了,不容易做到。我想在学习中等待更多的进步,当我觉得自己无法再进步时,我就投入到本书的写作中。然而,岁月流逝,这个境界从未结束。十二年前,当我母亲去世时,我试图废除所有的写作,这本书被包括在内。两年后,他患上了眼疾,甚至失明。我在日本医院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读义,静心,不需要写这本书。我也试着想,如果我是个盲人,我也可以用押韵或短文来描述这本书的意义和原则,我吃过苦头,但我没有说话。后来,还好国病没有导致失明。那是九年前的事了。从春天到夏天,四月,本书的初稿完成;不过眼疾好像加重了,就去菲律宾求医了,在医院里,我什至觉得初稿应该改进不少。那是八年前的春天,甚至到了五月,整本书都被改写了。热心作文时,不用提笔,提笔时气机自在,不能自歇。回首往事,处处是疏漏。这些遗漏在过去的七八年里,陆续被发现。 《中国哲学原著》四卷除写外,还陆续补充,似乎已经比较完整和整齐。不过由于学术能力的限制,也无法做到天衣无缝的状态,从开始写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世界瞬息万变,不知道眼部疾病会不会复发,或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所以我决定打印出来。我在这本书中所说的,虽然我声称它是哲学问题和哲学原理的起源,是从一开始就根深蒂固,然后一一流淌出来的,但毫无疑问,它有深刻的洞察力,但天地之理,其支脉,论之道,自然是无穷无尽的,而活在世间,见于人的叙述者,不是泰山上的一缕曙光。黑格尔死前一周下令重印他的逻辑书,说柏拉图写了“共和国”,他试图改写七次。他还说,如果他要写哲学著作,他的著作要七次修改,七次,只有两次修改。第二次是讲手淫等等。由此推论,据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应该修改七百七十七次。但是,这七八年,我还是只能修改两次草稿,一次又一次地补充,只是为了安慰自己。人的天然生命最终是有限的。几十年来,我每天早上都能醒来,在清明中低头,当我的志向如神时,我有程一川所说的“思如泉涌,汲取更新”的感觉,并说我也许能过上这一天。这思念的春天,当没有间断。我也试着读过程一川方言,人们应该写书作为流商之后的最后一招。我的这本书是在我六十岁前后写的。七八年来,这本书的疏漏之处,并没有充满伟大的创意;现在的能量,更像是“夕阳无限美,只是近黄昏”。以前的想法不再是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