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先生。何卓恩的《殷海光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中提到了张浩的“黑暗意识”以及“现代化与传统的双向批判”。张浩和林玉生有相似的学术经历,并受到殷海光的启发。留学美国,终于把对自由主义的思考作为学术生活的兴奋点。与林雨生不同,张浩深受尼布尔神学自由主义的影响。

尹海光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 PDF

简介

尹海光,“五四之子”,“自由思想家”,台湾自由民主运动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意识到尹海光作为自由主义人物的典型意义,因为在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他既象征着前50年的延续,也象征着50后的过渡。本书将人物研究与宏观层面的中国自由主义的演进轨迹结合起来,将两者的关系作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来研究。是研究殷海光生平思想的难得佳作。 .研究自由主义思想史,研究自由主义思想人物是最基本的工作。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对西方自由主义经典的翻译和引进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们也相当关注中国真正的社会改革和自由主义中国化的努力。如改革时期的严复、梁启超,五四和国共时期的胡适、罗隆基、王造石、张东荪、张君麦、褚安平、尹海光、雷震、陈谷影、李敖、杨国树、胡佛、魏征彤、林雨生等,都是这样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研究。在这些伟大的时代中,从思想层面看,严复、胡适、殷海光是最具代表性的。严复是最早将自由主义引入中国的人,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梁启超等人受他影响;自五四以来,胡适一直被自由主义学者视为中国自由主义的领袖。意识形态的基本信念从未动摇;尹海光在自由主义最困难时期接过“五四”大旗,将自由主义传播到台湾。尝试中国自由主义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从浪漫主义发展到理性发展的关键人物。与严复、胡适的研究相比,中国大陆对殷海光的关注度相对滞后,也比较薄弱,所以笔者选择不读懂殷海光。

尹海光简介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殷海光一直致力于引进西方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讨论中国,着有《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性》和《中国文化展望》 "和其他著作。他一生致力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究其原因,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认知要素极为缺乏,必须通过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输入加以弥补。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认知因素的不发达,从根本上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尊古”的价值取向。因此,尹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独立”,强调“独立思考”。尹海光一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作者介绍

何卓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7年、1999年、2002年先后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历史系、近代史研究所法学学士、史学硕士、史学博士学位大学。后从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原人文社会科学系)调任现职。

尹海光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PDF预览

目录

我对尹海光与自由民主的了解(序)/林雨生

前言

第一章:尹海光的人格气质修养(1919~1944)

1号和5号4号的儿子

2、鄂东种地读书之家及人格气质的坚持

3、向金岳霖学习与逻辑理性的培养

4、民族危机与社会情感的培育

总结:知、情、意三原色与尹海光人格的基本稳定性

第二章从人民三原则到自由主义

1、“法西斯语气”的真相

2、三个人的原则

3、人民三项原则框架内的运动

4、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及其重启

5、完成思想转变

总结:被强迫的自由主义者

第三章“追随五四”(1952~1960)

1、启蒙情结、五四旗帜与“自由主义领袖”的形成

2、呼吁自由民主,反对极权政治

3、提倡科学理性,反对无知和专断

第四,反对传统主义,规范士人精神

5、从“五四之父”看“五四之子”

总结:理想的自由主义

第四章:自由思想家的自我超越(1961~1969)

1、困境与反思

2、知识自由主义的建构

3、新话题: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如何结合

4、尹海光超越的局限

总结:“五四之子”与“自由思想家”

第五章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中的尹海光

1、自由主义的中国特色

2、尹海光的传承与道德精神意义

3、尹海光晚年的反思,思想转型意义

结论

附录

1、尹海光生平及年表

2、基本史料和主要参考文献

谢谢

内容摘录

2、知识自由主义的建构

当海光先生反思中国的自由主义时,他意识到虽然自由主义者大多对外部环境束手无策,但他们可以为自己理论的缺失有所作为。至少一个健全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内在信念的建立,因为“当人们的思想不合理时,他们需要固执或依靠权威来维护自己的中心观念。当人们的思想不透彻时,他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受市场的影响。流行的短语动词的摇摆。当一个人的头脑紧绷而敏捷时,他既不需要固执,也不需要依赖权威,也不需要一时的意见左右”。 ①在他这几年的思想努力中,明显有一种追求“思维严谨敏捷”的冲动。

这一努力始于顾海光在“雷案”后被迫去学术界。 “雷案”发生,“自由中国”落幕,顾海光失去了启蒙阶段,开始将目光转向学术。这种转变最初是最后的手段。

在《自由中国》收官之初,顾海光可能已经尽力通过其他民间刊物继续发表政治抗议了。对当前的政治感到灰心,在《法律不说话》一文之后,他没有进一步的政治论点

章节出来了。好在顾海光本来就是学者,可以回学术界。

1961年初,他在香港《大学生活》杂志发表《语言世界与体验世界》、《论信仰科学》等学术文章,继续以逻辑经验主义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

在此期间,他的学生林雨生、张昊、吴敏雄、罗业红等都通过了留学考试,进入美国继续深造。由于海光在台湾学生中的“Chilisma”地位,这些留美学生大多与老师保持着交流。事实证明,尹海光晚年的思想努力与这些书信有很大关系。这些交流对他的三个显着影响是:

1、辍学的叹息,专心学业的念头,从万不得已变成了自觉。他从林雨生就读的芝加哥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学术进路中获得了“新的刺激”和“新的提示”。比如他说林雨生为自己打破了对“生食”的偏见,说以前只有我愿意看二手货,现在才刚刚从大梦中醒来。 @说林所走的学术道路正是他想走的路,他欣赏林不慌不忙的学习态度,“展现了学者的个性”,并称自己是“天生的芝加哥学派”。他还对罗夜红说:“孤独是任何伟大思想家的浓缩家乡”,“我真的很想遥远的海边,山顶,松林,石屋

去打坐几年”。@1965年4月16日,他在给林雨生的信中说:“我这几年一直在想。这个时候,我们学者除了“敦拼、鼓励学习”,别无他法。路是可以走的”②.

第二,打开通往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的“小天窗”。他邀请研究思想史的林玉生等人为他的社会历史文化(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人类学理论等)做“小天窗”,邀请研究科学哲学的罗业红等人做“小天窗”。成为他们的旧工作(逻辑,分析哲学)

“小天窗”。 1962年6月26日,他写信给罗业红的“读书报告”,上个月他收到了20多本书,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他必须阅读的。 “有三股海光就好”(一个学逻辑,一个学行为科学,一个谋生)。面对学业的新起点,尹海光在理论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做出了抉择,依然难以抉择。他喜欢理论哲学的“纯粹和透彻”,有兴趣通过行为科学来清理现代中国社会思想。一部《哲学分析论证》,还有哈耶克的《自由宪法》(现译为《自由的自由宪章》)。科学哲学和社会思想,一个是“冷”,一个是“热”,一个是终身学业的方向,一个是终身道德追求的方向,放弃任何一方对尹海光来说都是痛苦的。所以他一直想平衡,不仅要写逻辑书,还要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