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吴炫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

【作 者】吴炫著
【丛书名】独创性视角下的文学影视经典丛书
【页 数】 287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5671-2860-6
【价 格】48.00
【分 类】中国文学-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吴炫著. 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7.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内容提要:

以”文学穿越文化观念”的中国文学性理论为价值坐标,对古典文学如 《史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金瓶梅》和现代文学如《伤逝》《荷塘月色》《金锁记》《边城》做了全新的深层解读。开创中国文学经典研究的新的的视角。

《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内容试读

务越文化观念的

文学经典

引言

文学穿越观念现实

文与道:百年中国文论的流变及问题

中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缠绕中国学者和作家一个多世纪的重要话题。这个话题迄今尚未过时的原因在于: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家建构的各种文艺理论,我认为均没有在观念和理论上解决中国文学如何既保持中国文化的“整体性”“通透性”特质,又区别“文以载道”工具性生存的问题。因为要具备中国文化特性,就需要区别于西方以“二元对立”思维为前提的关于文学的理解方式,其核心在于谈文学本体和文学独立的时候,决不能从诸如对立于社会现实内容的“艺术即形式”“纯文学”“自律论”入手,也不能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对抗理性现实”的“批判美学”人手,因为前者很容易用对象化思维将“文学性”视为一种“有确定文学边界”的存在,从而破坏中国文化所讲的整体性,后者容易导致文学与文化、文学与

002

穿越父化观念的父学经典

代”以及以西方文化发展为参照的进化思路,成为判断中国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总体价值坐标。这一坐标在解释中国文学“文变染乎世情”文学的与时俱进方面是有效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也由此走向了一条对世界开放的、与西方文论接轨的发展道路,其意义在于中国现代文论不再故步自封,而以世界和天下为单位思考自己的现代化问题。在这一总体价值取向的感召下,王国维的叔本华生命哲学、鲁迅之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周作人基于西方人道主义的“人的文学”以及当代钱谷融先生重新提出“文学是人学”、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人道主义大讨论,都是其产物。

然而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也被这样的文艺理论现代化遮蔽了:《文心雕龙》直接面对的文学问题即是儒家影响力在齐梁时代的衰弱而导致文坛“矫讹翻浅”“楚艳汉侈”之文学创作问题,其目的在于“还宗经诰”“正末归本”,而中国现代文艺理论面对的同样是儒家文化衰落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文学问题。按理说中国现代文论本来可以乘西方文化的影响机缘,对《文心雕龙》的“宗经”思维做根本性的“批判与创造”的理论实践,然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由于急于将西方的人的观念在中国布道,这种布道看似是对儒家经典的批判和挑战,但由于“征圣”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改变,结果,西方之道难以落实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中国文学还是回到中国文化对文学的规定中一文学为抗战服务、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文学为改革服务等“载道”文学观重新出现就是很好的说明。本来,文学顺应文化现代化要求表现西方文化观念,对文学来说就像表现传统文化观

004

引言文学穿越观念现实

念一样正常,但文学自身的问题却不能停留在顺应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之道上,而应该在“文”对“道”既顺应更突破中来思考中国文学何以独立的问题,如此才能真正与讲究生命力、创造力和反思力的现代性接轨。这个问题从另一方面去看也很简单,《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既不在于体现了儒、释、道等文化思想上,鲁迅《伤逝》的艺术魅力和启发性也不在于体现了对西方个性解放之道的遵从上,这说明优秀的文学是以突破文化之道,进而模糊文化之道为己任的。如果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看到文学反对封建之道又依附西方文化之道的怪圈,将文学自身独特的、启示性的、丰富的“意蕴世界”看成与中西方文化之“道”是有突破性张力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就会注意到鲁迅的《伤逝》展现出的那种“表层内容赞同个性解放,深层内容质疑个性解放”的意蕴,从中提炼“文”与“道”的新的中国思路一鲁迅的“虚妄”既是对传统之道的突破也是对西方之道的突破,并且因此也可以发现《红楼梦》既尊重更突破儒家之道,既尊重更突破道家之道,从而才找到文学魅力的立身之本。遗憾的是,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等开始,一直到“反映论”“审美反映论”“形式论”“生命论”“解构论”“反本质主义”,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百年来在基本原理上均受制于西方文艺理论的思路与原理。如此,中国现代文论在解释中国近百年文学走向现代化,但经典作品既不能与古代“四大名著”媲美,也不能与20世纪西方文学经典媲美的问题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当然就会影响到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品格。

005

穿越文化观念的文学经典

应该说,从王国维引进康德的“主客体”思维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开始,到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用“主体一客体”“本质一现象”“反映一被反映”的认识论思维讨论中国文学问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论”“方法论”“本质论”和21世纪的“反本质主义”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基本受制于西方文论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和话语的制约。这种制约的长处是: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通过学习和训练西方文艺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本质论”的文学理解,突破传统文论工具性的“文以载道”文学观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通过倡导“艺术即形式”的西方文学本体论、使用“纯文学”概念,对促进中国文学由王国维开始就追问的“超功利性”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尽管“艺术即形式”的新潮文论最后偃旗息鼓,但这对提醒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要建立中国式的文学本体论,仍然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有学者依据马克思、黑格尔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审美意识形态”,通过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文学为政治服务”这样机械僵化的文学观。正是在此意义上我认为,不管“意识形态”“反映论”“形式论”在多大程度上已出中国文化特性之左右,即便在知识论意义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是参照西方理论来建构自己的,应该说这也是中国文论融入西方文论构成共同对话场域的前提。

但我想提醒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便在西方影响很大,到了现代也仍然要通过法兰克福学派对“劳动异化”问题的改造,马克思基本观念范畴的改造,各自提出的如“非同一性”“感性生命”“星丛”等才能对当代的“理性异化”问题产生影响。所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