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札记》李效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读鲁迅札记》

【作 者】李效钦著
【页 数】 221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2013.07
【ISBN号】978-7-5169-0237-0
【价 格】30.00
【分 类】印记著作研究-文集
【参考文献】 李效钦著. 读鲁迅札记. 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3.07.

图书目录:

《读鲁迅札记》内容提要:

本书稿主要介绍了60余篇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鲁迅文章的语言文字特点,及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文字运用技项。本书主要收录了其在《语文数学》、《语文学习》、《语文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分章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看似不易理解的鲁迅作品,是中学生、大学生、中学语文教师及鲁迅作品爱好者的实用参考书。

《读鲁迅札记》内容试读

《〈呐喊〉自序》教学点滴

《〈呐喊〉自序》教学点滴

鲁迅的《〈呐喊〉自序》(下简称《自序》)的第二部分,有一段是叙述他创作《呐喊》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的,有两句话,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颇不易懂。弄明白了这两句话,不仅对理解《自序》,理解《呐喊》,而且对于理解鲁迅的所有创作小说都有帮助。

本段的第一句话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我并不是一个急切要说话而不说话不可的人。也就是说,我完全可以不必说话。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思想一定要宣传,也没有要宣传什么主义的文章

一定要发表。我之所以说话、写文章,是为革命的“前驱”助威,使他们勇于战斗,而不至于产生我办《新生》失败后的那种“寂寞的悲哀”。这个思想,鲁迅在以后的一些文章中,又不止一次地谈及」

1926年,也就是写《自序》后的第四年,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写道:“我并无喷泉一般的思想,伟大华美的文章。”很明显,鲁迅这时仍然是说他的思想和文章都平常得很。当然,这只是鲁迅自己的认识。这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鲁迅为什么说他“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回忆说:“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一致的,所以我想,那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

·1

读鲁迅札记

明明是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文学”,鲁迅却说思想不如“喷泉”那样丰富、清新、深刻,文章也并不“伟大华美”。这不仅仅是谦词,从中可以看到鲁迅的伟大。鲁迅从来都是这样认识自己的,他从不自视比别人高。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鲁迅,当时他的思想确实比同时代的一般人的思想都高得多,深刻得多。1927年,茅盾同志在《论鲁迅》一文中说:“他不想发起一种什么运动,然而…他的著作里却充满了反抗的呼声和无情的剥露。反抗一切的压迫,剥露一切的虚伪!”(《茅盾论鲁迅》17页)茅盾同志的话,对于我们理解《自序》里的这句话是很好的参考。

第二句话是:“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明天》里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因为呐喊的目的是为“前驱”助威,而“前驱”不主张消极,所以要“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自选集〉自序》)。在夏瑜的坟上添上一个花环,《明天》没有写梦而是加上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这样就使作品具有若干浪漫主义精神。关于夏瑜坟头上的“花环”,历来分析颇多意见比较一致,兹不赘述。至于“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一点,论及的却不多,似乎应解释几句,学生才好明白。

“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一句的意思是:作者不仅没有让单四嫂子做梦,在梦中见到宝儿,就连单四嫂子没有做梦这件事作品中也没有提。这样安排的积极意义何在呢?还是来看看鲁迅先生的有关意见吧。

1925年7月,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批评那种善于粉饰太平的作者指出:“凡有缺陷,一经作者粉饰,后半便大抵改观,使读者落入诬妄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又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

。2

《〈呐喊〉自序》教学点滴

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有时遇到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只好另设骗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岳飞,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关羽。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报更满人意,所以杀人者不足责,被杀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来费力了。”这些精辟的论述,一语破的地戳穿了“瞒和骗”的实质是粉饰太平,包庇黑暗,维护腐朽反动的社会制度。鲁迅先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主张要勇敢、大胆地正视现实,无情地“撕去旧社会的假面”(《两地书》1925年4月28日)。他主张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明天》中。

小说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幸遭遇,高度地概括了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统治下,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小说充满了对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宝儿死后,单四嫂子悲痛万分。她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也的确不能再见了”,但是,他希望能在梦中见一见。不过作者没有这样安排。如果小说让单四嫂子做

一个美好的梦,在梦中见到了思念的宝儿,但也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这对单四嫂子,对读者,或许是一个安慰,而这个安慰毕竟是虚幻的,它欺骗了单四嫂子,也欺骗了读者,还会冲淡小说的悲剧气氛,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小说揭露和批判的力量。这正是和鲁迅的积极主张背道而驰的,所以鲁迅没有这样做。在鲁迅看来,单四嫂子和宝儿都是“被吃者”,积极的态度是揭露那吃人的社会,诅咒那罪恶的时代,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而不是用什么别的欺骗的手段去麻痹读者。不仅要指出旧社会灭亡的趋势,还要示人以光明的未来。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只有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寞里奔波。”作者分明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原载《语文教学》1984年第4期)

·3·

读鲁迅札记

“忘却”不是反语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

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时候,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题目中的“忘却”是不是反语。现据我所见到的有限材料来看,两种意见的赞成者都不算少。那么,这两种意见究竟哪一种对呢?我认为,还是不把“忘却”看作反语好。这样似乎更符合鲁迅的原意,也可以理解是鲁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积极主张。

要搞清楚“忘却”不是反语的关键,我觉得是把握住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交代的历史背景和“忘却”的目的。鲁迅说: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

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一段文字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讲早想写文章纪念五位青年作家;第二句讲纪念的原因;悲愤沉重而持久,且“至今没有停止”,想摆脱悲哀,轻松一下,“照直说,…要将他们忘却了。”这句话从侧面深刻地揭露了,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那种“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的黑暗社会现实;同时也含蓄地告诉人们,作者要化悲痛为力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作坚决的斗争。这就是鲁迅提出“忘却”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之所以提出“忘却”的目的。鲁迅先生认为,面对敌

·4

“忘却”不是反语

人的屠杀,不摆脱悲哀怎么能进行斗争呢?所以他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忘却”就是要忘记悲痛,投人斗争,不是什么反语。而句末的“照直说”三个字,也“照直”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另外,根据冯雪峰同志的回忆:五们青年作家被杀害后,共产党员、“左联”会员和革命青年被捕。被害的事情更是不断出现,而鲁迅的心情反倒不是那样“沉重”了,这是因为斗争更加剧烈,“而他自己也更深人政治的斗争,更热衷于战斗的缘故。”(《回忆鲁迅》107页)这更足以证明鲁迅说的“忘却”不是反语了。

为了进一步证明鲁迅的“忘却”不是反语,不少同志都引用了鲁迅的这样两句话:“说起白莽来,一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要将他们忘却。”(《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有的同志还引用了冯雪峰同志转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说:“使自己轻松一下,有时是很需要的。忘记,真是一件宝贝。否则,件件事情都记着,人会压死的。”(冯雪峰:《回忆鲁迅》122页)实际上,鲁迅关于“忘却”的言论,何止这些。除此以外,我们至少还可以补充两处。一处是许广平同志的回忆,意思和冯雪峰同志转述的一段差不多,许广平同志说:“鲁迅先生好象曾经说过:人们许多经历需忘记,否则,一天天积存起来,成为精神上一份巨大的负荷,往往会压得全身乏力的。”(《欣慰的纪念》187页)“乏力”了还怎么能够斗争呢?鲁迅这里说要忘记的,虽然是指人们的“经历”,没有提到悲愤,但是,悲愤的感情总是或多或少地与令人悲愤的经历有点关系吧。尤其能够说明问题的,是1936年9月鲁迅实际上是写给家人的遗嘱,其中第四条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一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且介亭杂文末编》)表面上看,鲁迅讲“忘却”好象只是为了“生活”,与斗争无关,其实不然,“生活”也应该包括斗争,因为鲁迅战斗的一生使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

·5.

读鲁迅札记

以上几个例证中的“忘却”或者“忘记”,都不具有反语的性质,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忘却”的用法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在需要“忘却”的时候就要“忘却”,还是鲁迅先生的一种积极主张,

有的同志之所以把“忘却”看作反语,从论据上可以看出,他们忽略了两个区别,即主观上的要“忘却”和客观事实上的不容易“忘却”的区别。鲁迅主张的“忘却”和有些人的健忘的区别。所以要弄清楚“忘却”不是反语,对有的同志来说,先搞清楚这两个区别也是十分必要的。

譬如,有的同志用鲁迅在五位青年作家被杀害直到他逝世前夕,写了《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白莽作〈孩儿塔〉序》和《写在深夜里》等一系列记念文章的事实,证明鲁迅根本不可能“忘却”五位青年作家,进而证明鲁迅说的“忘却”是反语。这就是把鲁迅有的主观上的想“忘却”和事实上的不容易“忘却”混为一谈了。这本来是不相同的两回事。说不容易“忘却”,一方面是说鲁迅对五位青年作家的高尚品质。革命精神是永久不能“忘却”的;另一方面,鲁迅也不是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只是不容易罢了,冯雪峰同志的回忆和鲁迅自己的不懈斗争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同志说,鲁迅一贯不满于人们的健忘,因此他们认为“忘却”不能不具有反语的性质。显然,这是把鲁迅说的“忘却”和他

一贯批评的健忘等同起来了。其实二者毫无共同之处。所谓健忘,是指那种不敢正视现实,在阶级的或民族的屈辱与不幸面前所采取的一种自我麻痹、苟且偷安的办法,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被侮辱被奴役的地位。它和鲁迅为了抗争而提出的“忘却”有什么共同点呢?

有的同志还说,如果不把“忘却”看作反语,鲁迅岂不是要人们忘记反动派的罪行?这个意见缺乏起码的根据。我们不仅从文章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