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论治胃病》郑彩华,陈守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中医论治胃病》

【作 者】郑彩华,陈守强主编
【丛书名】老中医临证心悟书系
【页 数】 305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1.08
【ISBN号】978-7-5091-5052-8
【价 格】25.00
【分 类】胃疾病-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郑彩华,陈守强主编. 老中医论治胃病.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08.

图书目录:

《老中医论治胃病》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治疗胃病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胃病的辨证和分型治疗经验。其特色是以中医分型辨证治疗为纲,书中收录内容系从众多的,临床经验中辑录出来的,包括一些独家验方、用药体会、临床验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老中医论治胃病》内容试读

第1章

中医辨治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证;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证。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养;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故将胃痛(吐酸、嘈杂)入、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痢疾、泄泻、便秘

1

老中医论治胃病

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可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系病证。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鼓胀等病证,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临床应注意其整体关系。

第一节胃痛

胃痛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或胃络失养所致,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消化道疾病,如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下垂等所引起的胃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胃气以和降为顺,如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故胃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如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则胃气不能和降;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壅滞,通降不利。

1.寒邪客胃外受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胃失和降;或过食生冷、膏粱厚味、辛辣之品,形成食滞不化,日久化热,热壅胃府,气机

2

老中医论治胃病

第二节呕吐

呕吐又名呕逆,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病证。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以示区分。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并见,故统称呕吐。现代医学中的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肝炎、神经性呕吐等病,以呕吐为主症时,均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引起呕吐的病因有内、外两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是其外因;情志不和、脾胃虚弱是其内因。引起呕吐的病机,通常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

1.外邪犯胃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或感受疫疠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发生呕吐。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多食生冷油腻之物,或误食腐败不洁之食,致使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发生呕吐;若水谷不化,脾胃运化失司,成湿酿痰,积于中脘,亦可引起呕吐。

3.情志不和忧思恼怒,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导

致呕吐。

4.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胃失和降;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均

可发生呕吐。

二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1)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等物,或干呕无物为主症。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