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章俗,谷超编撰|(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

【作 者】章俗,谷超编撰
【页 数】 1037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1990.06
【ISBN号】7-5041-0190-7
【价 格】$22
【分 类】汉语-成语词典 成语词典-汉语
【参考文献】 章俗,谷超编撰. 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06.

图书目录:

《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内容提要:

这部辞书共收中国成语典故名言二千余条。特点是每条成语均考订源出,追溯流变,解析故事背景和语言环境,指明应用要领。

《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内容试读

一日三秋

语出《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孔颖达疏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人所陷,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一日不见君王,生怕又是去听信谗言。

实际上这是一首爱情民歌,描写小伙子对姑娘们的怀念。说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个月!一一天不见,又好象过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见,又好象过了三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份,阴历九月;也指三个季度,即九个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一个月。后来“三秋”,泛指三年,形容漫长岁月。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认为:“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唐·李白《江夏行》中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一日三秋”指历时虽短,但却有三度春秋之感,常用于形容对人思念殷切或比喻因为急迫而感时间之缓慢。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有:“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

一日千里

原是形容骏马跑得很快。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意思是说,好马日行千里,劣马十天也可以达到。“十驾”:马车一天走的路称一驾,十驾谓十天。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讲项羽兵败于垓下(安徽灵壁东南),来到乌江(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停船等待项羽,可是项羽感到江东八

2一面·一

千子弟无一人生还,深感无面见江东父老,便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这都是讲马的行速。后来也形容人才卓越超群或事业发展迅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传为“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日:‘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汉献帝时的司徒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年青时,学文习武很用功,同乡郭林宗见他如此好学,夸奖王允说:“王生真是一日千里,前途远大,将来必成大业。”

现常用“一日千里”形容事业发展之迅速。

一毛不拔

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杨子,指杨朱(约前395一约前335),字子居,又叫阳子居、阳生,是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先秦古籍称其为杨子,说他是魏国人。杨朱的生平事迹不详,·其言行、著作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传说杨子反对墨子的“兼爱”。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说:“若是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肯干吗?”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不是一根汗毛所能救助的!”禽滑厘说:“若是能,你愿意吗?”杨朱默然置之,不作回答。通常说杨朱宜扬“为我”,反对“损我”,实际是对当时“为天下”这种虚伪道德的反抗。

孟子(约前390一前305)把杨朱的学说概括为“为我”,批评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主张象鲁国的贤人子莫那样,施行中庸之道。其实,杨朱的学说,主要不是“为我”,而是“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即注重自身修养,保住原有天性,不受外来影响。后来,子华子、詹何继承他的思想,前者主张“六欲皆得其宜”的“全生”,后者主张“重生轻利”。.《吕氏春秋》的《贵生》等篇都是吸取杨朱的主张。

后来,“一毛不拔”渐渐变成了俗谚。形容为人吝啬,极端自私自利。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三十三引《燕丹子》“荆日:‘有薄志,尝谓心向意等,设身不顾;情有乖异,一毛不拔。’”《苏东坡文集·与陈秀常书》中引用过“缺口镊子一—取一毛不拔”这个歇后语;民间也有“铁公鸡一

一毛不拔”的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有:.“都象你这一毛不拔,我]喝西北风!”

一画·一

一介书生

语见《王子安集注港八载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勃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650一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父王福時官雍州司功参军,受牵连贬谪交趾。王勃省亲时路经南昌,怡逢都督阎伯山设宴滕王阁,想借机让女婿显示才学。王勃赴会,不详内情,应邀即席作赋。

引文是说:我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穷书生。没有门路去做官,等待学习汉朝的终军二十岁时出使南越干一番大事业,也羡熹能象班超那样投笔从我,乘风破浪为国献身。这是王勃以自谦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参见“有怀投笔,无路请缨”条和“乘风破浪”条)。

“一一介”作微小解,始见《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日:‘有人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日:·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万章问孟子:“听说商朝大臣伊尹用烹割牛羊之事待奉商汤,以求篡位,有这样的事情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原来隐居耕种于有莘氏国(史载是有莘氏家奴),乐于实行仁义之道。非属仁义之道,即使给他以天下这样的禄位,他连看一眼都不看,给四千匹马,他连看一眼都不看。因为这是非仁非道的,就是连一根小草也不随便谋取于他人。”

“介”与“芥”通,比喻微不足道的一个草籽。“-一介”作一个、.一棵解,也作个人解,用以形溶渺外。

以后,“一介书生”泛指普通读书人。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

一心德

见于《尚书·泰誓中》加

《尚书》这个书名是指上代传下来的书,又叫书经》,简称书》。东汉·王充《论衡》卷二十八《正说篇》中说《尚书》原有一百篇,是孔子所授,秦始皇焚书时已烧无存,只有秦代博士伏生幸存二十九篇,汉文帝刘恒叫晁错搜集起来编为今文尚书,:始传于后世。

《泰誓》是讲公元前1100年时周武王会合八个小国的军队,共同讨伐商

4一画·

纣王,在向商朝国都朝歌(河南淇县东北)进军前于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会上宜读了-一篇暂词,就是《泰誓》。

《泰誓》首先列举了纣王的罪状,然后说“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意思是:我们各路诸侯的军队要-个心愿,一个目标,为了建立伟大功业,为了天下的永久安宁,誓把敌人消灭干净。

北齐·魏收《魏书·吐谷浑列传》有个著名的故事,讲这个道理:过去吐谷浑国国王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当他病危时,把儿子们叫来,先让他们每人折一支箭,很快就都折断了。然后又叫弟弟幕利延折断一支箭,又让他取十九支箭去折,怎么也折不断。阿豺说:“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一心一德”或“一德一心”,后来便用于形容团结一致,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一孔之见

见传为老聃弟子文子《文子·上德》:“有乌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

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汉书·艺文志注:文子是老聃的弟子,文有九篇,疑伪托。也有一说是越国范藍的老师(名计然,字文子)。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辨文子》说文子的学说多是老子的主张。《文子》中讲的上述故事还是泛论。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东汉·荀悦《申鉴·时事第二》对“一目罗鸟”作了发挥:

有一个过路人,见到猎人用一张大网在猎雀,又见一只雀只不过钻进

一个网孔,许多网孔都空着,因而认为:“猎雀人实在是笨拙不堪,何必用这么大的网呢?一只雀只用一个网孔就足够用了,剩下的许多网孔不是白费了吗?”他于是回到家中用绳子编成一个个的单孔小网,拿去辅雀,结果

一只雀也设没有捕到。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侍讲荀悦,见到汉朝衰亡,政权渐移归曹氏,已成为大事所趋、人心所向,而有些人仍然固执成见,对曹氏政权抱有敌视态度,为顺应时局,作《申鉴》五篇,其中用这个故事说明固执成见之可笑。后来被概括为“一孔之见”,形容那个过路人只是孤立地、·表面地看见每只鸟雀钻进一个网孔,而没有看见这一个网孔同其他许多网孔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一孔之见”这样的形而上学观,没有“一网之见”这样的全局、辩证观,不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西汉·桓宽《盐铁论·相刺》中,御史大夫批评“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时说:“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

一画·一

而过。

一目瞭然

·语见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唐·诸子》:“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瞭然。”朱熹是说,思想上一旦弄通了道理,心情就如同居高临下,一切景物尽收眼底。

“一目”有多种解释。作一望、一看解,始见南宋·朱熹《再用韵题翠壁》:“孤亭一目尽天涯,俯瞰烟村八九家。”

“瞭然”作精明透彻解,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不邪),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6”比喻心里坦然没有邪念,眼睛就明亮。“一目瞭然”比喻一看便请楚了,这里的“瞭”字作透彻解,“然”字是语助词,相当于“啊”字意。#“一目瞭然”也作“一目了然”。清·黄摔《金壶七墨·乡闺章程》说:“刊印章程,随卷发给,某时某路点某学,一目瞭然。”指发放文书条理有序。请《纹献通考·田赋考

二》:“如此则应蠲之分数,与抵免之银数,每户各报一单,一目了然,官吏自无所藉手矣。”

一丘之貉

语见东汉·班固《汉书·杨挥传》。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一前54),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是汉昭帝时丞相杨散之子。初作功曹,后因他得知霍光子孙博陵侯霍禹谋反,通过侍中金安向汉宣帝刘询告发,升为中郎将(侍卫官长),封为平通候。杨恽“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他同太仆戴长乐的关系不好,终于因此失败。戴长乐是宜帝在民间时的相识,宜帝即位后,他主持祭祀,好宣扬自己如何辅佐皇帝有功。有人告他出言不恭,他怀疑这一定是杨恽使人所为,便上书控告杨恽:“挥上观西阁上画人,指桀纣画谓乐昌侯王武日:‘天子过此,一二其过,可以得师矣。’画人有尧舜禹汤不称,而举桀纣。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日:‘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担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恽妄引亡国以诽谤当世,无人臣礼。”

这件事到了廷尉那里,皇帝不忍加诛,把杨恽和戴长乐都革职免为庶人。后来又有人指控杨挥写给安定太守孙会宗的信,有意攻击朝廷,终被腰斩。

“貉”,·类似狐狸,喜欢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一丘之貉”,比喻彼此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