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鲁迅》周楠本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注鲁迅》

【作 者】周楠本著
【丛书名】而已丛书
【页 数】 268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06.09
【ISBN号】7-5334-4544-9
【价 格】30.00
【分 类】鲁迅(1881~1936)-人物研究
【参考文献】 周楠本著. 我注鲁迅.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09.

图书目录:

《我注鲁迅》内容提要:

本书涉及的多是鲁迅研究中存有疑点或具有争议的事情,如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编入一封《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作者即根据原始第一手资料证明了此信系他人伪托,并非鲁迅和茅盾的文字。本书所讨论的这类焦点问题,包括以鲁迅研究为中心的文史知识的介绍。

《我注鲁迅》内容试读

鲁迅与左翼文学/1

鲁迅与左翼文学

一从《新青年》时代到“左联”时期

每读《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篇未完稿,都使人感到无限的惋惜。这篇回忆正待展开,也许只差一天的工夫就可写完,可是意想不到的是,鲁迅的肺病急性发作了,更意想不到的是,由于一个长期为他进行诊治的日本医生的耽搁一这个日本医生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竟根本没有考虑让家属及时送到医疗条件好一些的医院里去进行抢救,严重的延误了病情(整整耽误了一天一夜约二

十多个小时的可贵时间),因而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发生了无法挽救的不幸事情。他的突然去世,并不只是中断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写作,而是过早的中止了一位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一生的事业,尤其是正当他由文学的边缘开始向纯文学回归之时,尤为可惜。他的遗孀许广平整理他的遗著时说,有几篇文章他是另外单独放在一边的,这就是:《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女吊》(见《且介亭杂文末编·后记》)。这是一组《野草》、《朝花夕拾》性质的散文作品,他生前计划还要陆续写出一些,准备再编一本散文集或一本回忆录的,他跟冯雪峰就说过这个意思。鲁迅除了把《半夏小集》等4篇散文另搁一边之外,很明显还有一

,/我注善迅

篇回忆散文他是没有放在待编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里的,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一篇回忆散文发表在刚刚在上海创刊的他的友人孟十还编辑的《作家》月刊的创刊号上。此刊的第2期接着发表了《〈出关〉的“关”》,第5期上又发表了他在左翼文学运动中的最后一篇论战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而后面发表的这两篇文章,鲁迅都已经放进了待编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文稿里了,单单把在同一杂志上发表而且时间相距这么近的一篇回忆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剔开,显然作者是另有考虑的。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不论他对于论战性的杂文还抱有多大的热情,有

一个客观的事实摆在了他眼前,即“左联”已经解散,甚至他认为是溃散,这使得他不得不在写作的重心上有所转移,做出重新的选择。当时的大环境是,左翼文艺界领导者,正倾全力执行化敌为友的国防文学政策,这对于一个坚决的反对专制主义、反对独裁政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使之失去所攻击的对象,失去了他那如匕首般的杂文的功能了。这比五四时期《新青年》团体解散后成为了“游勇”还令人灰心。虽然那时本来就是自由结合的《新青年》作者队伍消散了,但是同人们的情谊都还是在的,最重要的是还允许“游勇”的存在。

就说《新青年》同人,所谓左右分化之后,左派的陈独秀与右翼的胡适始终都是朋友,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牢靠的朋友。1923年底他们两人应邀为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编辑的《科学与人生观》

一书各写了一篇序言,这是他们两人携手共同批判唯心主义玄学、批判张君劢和梁启超的世界观的一次思想论战。在协同作战中,他们两人之间也进行了关于唯物论哲学的探讨,其时二人之间的思想分歧是带根本性的,政治理念也很不相同。胡适后来回忆说:“这部二十万字的集子,我做了一篇序,陈先生也写了一篇,他极力反驳我,质问我,陈先生那时已转到马克思主义那方面去了。他问我

鲁迅与左翼文学/

3

所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可以解释大多数的话,能否再进一步,承认它能解释一切。…他是注重经济的条件的,我也没有反驳他,因为他不否认人的努力,两个人的主张不算冲突,不过客观的条件虽然重要,但不仅限于经济一个条件,至于文化的条件,政治的条件,也是不能否认的。”①陈独秀确实是对胡适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在所写序言中说:“…适之最近对我说,‘唯物史观至多只能解释大部分的问题',经过这回辩论之后,适之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②但是胡适却坚持说:“…我个人至今还只能说:‘唯物(经济)史观至多只能解释大部分的问题’。独秀希望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惜我不能进这一步了。”③实际上他们之间围绕序言中提出的哲学命题,后来一来一往的质疑、互答,反而超越了与原批判对象所进行的讨论,深化了这次思想论争。此时的陈独秀已是

一个完全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了,他并没有因此视胡适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右翼反动知识分子;而胡适却依然是一个纯然的学者,他也没有因为陈独秀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视其为异端,目其为危险人物,尽管在《新青年》时期他是反对“赤化”的。他们在哲学上甚至政治思想上,能够求同存异,没有誓不两立;他们两人都能够做到如此的宽容,达到这样的境界,原因在于他们都具有高度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的头脑,毕竟他们二位是中国近代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手。胡适后来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里说得非常诚恳:“我们两个老朋友,政治主张上尽管不同,事业上尽管不同,所以仍不失其为老朋友者,正因为你我脑子背后多少总

①《陈独秀与文学革命》,1932.10.30,见《胡适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陈独秀先生序》,1923.11.13,转引自《胡适文存二集·〈科学与人生观〉序》。

③《胡适文存二集·〈科学与人生观〉序》附录二《答陈独秀先生(适)》》,

1923.1].29。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