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金永堂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都江堰》

【作 者】金永堂编
【页 数】 260
【出版社】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1986.03
【ISBN号】15143·5633
【价 格】3.20
【分 类】水利枢纽(学科: 水利史) 都江堰(学科: 概况)
【参考文献】 金永堂编. 都江堰.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6.03.

图书目录:

《都江堰》内容提要:

《都江堰》内容试读

绪论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巨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历久不衰等特点而中外闻名、举世瞩目。它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灌溉工程的一大成就。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四川省灌县城西一公里的岷江干流上,距成都六十公里。

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四千余米的岷山南麓,流至宜宾汇入长江,全长七百余公里。从源头至灌县流程三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积二万三千余平方公里。上游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水势湍急,曲折南流,至灌县出山口后,河面突然开阔,水流向东南领泻,经地质时期不断的泛滥,形成了以灌县为顶,金堂、成都、新津为底的冲积扇,这就是著名富饶的成都平原。渠首处多年平均迳流总量为一百五十五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四百九十三秒立方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六千五百秒立方米,实测最小日平均流量九十五秒立方米。六至九月为洪水期,十二至来年

三月为枯水期。悬移质多年平均输移量为八百四十五万吨,平均含沙率每立方米。点五四公斤。推移质输移量,中水年约为一百五

十万吨,最大粒径达一千毫米以上。

岷江至灌县摆脱两岸高山约束后,河水荡漾无羁,河道变迁无常,夏秋涨水,常泛滥成灾。古时人烟稀少,没有堤防,劳动人民经常与洪水作斗争,这是很自然的。因此,古籍上很早就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鳖灵决玉垒山,民得安处”等传说和记载①。

都江堰创建于战国后期,距今已二千二百余年。有关的记载

①整灵是开明第一世,开明传至十二世于公元前三一六年为秦所灭,故警灵决玉垒山大约

是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事。这说明蜀地人民早在都汇堰创建之前,就与岷江洪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最早见于《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成都之中”。及后《华阳国志“蜀志》和《水经注·江水》中也有类似记载:“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史载证明,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水经验的结晶。

都江堰古时曾名堋、金堤、湔堰、湔堋、都安堰,到唐代称键尾堰,北宋时称待郎堰,至南宋时才称都江堰。

现在的都江堰工程包括渠首和灌区两部分。渠首有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和百丈堤、杩脚沱护岸、内外金刚堤、二王庙顺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以及现代修建的外江闸、沙黑河闸、工业取水口等引水工程。灌区分布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以东丘陵地区。

渠首工程成为如此完整的工程系统,灌区发展到目前这样广大的区域范围,是因为李冰以后历代的不断改建和完善。西汉时,文翁“穿湔江口,灌繁田千七百顷”,发展了灌溉面积;蜀汉时,诸葛亮“调丁千二百人主护之,且设堰官焉”,加强了维护与管理;唐代,章仇兼琼修通济堰(今解放渠前身);刘易从“决沱江,灌彭田”,都对发展灌溉面积作出了贡献;南宋时,赵不息修复都江堰,灌数郡田,并亲自参加劳动,为民称颂;元代的吉当甫铸铁龟以镇其源,和明代的施干祥铸铁牛以当堰口,是分水鱼嘴结构上改革的重大尝试;清道光年间,强望泰先后八次在四川任水利同知,坚持遵循“深淘滩、低作堰”的经验,“蓄泄得宜”,成绩显著,使都江堰可灌十四个县农田,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其后,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甃以大石,铁锭联扣,贯以灰油”代替竹笼卵石,这是堰工技术上又一次改革尝试;一九三六年,张沅主持修复被三年前因小海子垮坝洪水冲毁的都江堰,用浆砌条石和混凝土等材料新建大鱼嘴,吸取了过去常因基础被淘空而毁堰的教训,把基础深入河底三米多。这次修复的鱼嘴一直安全运用到一九七四年。以上事实说明,都江堰工程是历代人民除水害,兴水利的劳动结晶。

都江堰的兴建,对我国历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

2

生过重大的影响。在政治上,.如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蜀地的富饶、取其布帛金银供给军用,得以灭楚,最后统一全国,建成了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蜀汉时,“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本,国之所资”;西晋太康初年,晋将“王浚楼船下益州”灭了孙吴,结束了三国鼎足的局面;以后历代帝王,还常以成都平原的粮食赈济外地的饥荒。在经济上,由于灌溉三郡,使成都平原出现“禾黍连云种”、“杭稻如黄云”的丰收景象,使之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由于灌区可以通航,发展了商业,使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岷江上游盛产梓柏大竹,由于二江的穿凿,竹木可随水漂流,直抵成都,“功省用饶”。在科学技术上,通过都江堰的长期运行、维修、改造和发展,逐步完善了渠首工程的布局,丰富了引水防沙的经验,创造了不少精湛的河工技术,总结出许多岁修管理办法,使都江堰经历二千多年而不衰。这些成就表明,我国的水利科学技术,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都江堰工程历久不衰,效益显著的原因,可分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是有赖于天时和地理的有利条件;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创造性劳动对大自然的改造。前者主要有两点:一是都江堰渠首位于岷江冲积扇的顶点,占据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位置。自流灌溉不仅可控制整个成都平原,而且能控灌龙泉山以东广大丘陵地区。

二是岷江的水量比较丰沛(目前引水占一半多),且水量年际变化甚小(丰水年和枯水年与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仅相差百分之七点一至十四点七)。还有一个有利因素是,本地区虽然年内降水不均,春耕时节降水偏少,但岷江上游雪山融雪能补充岷江水源,及时满足春灌的需要。

人们对自然的改造方面,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合理的工程布局,二是科学的引水防沙经验,三是精湛的河工技术,四是严密的岁修制度。渠首工程的合理,首先是鱼嘴的位置恰当。其恰当在于,这段岷江左面有百丈堤导流,右面有-一杩脚沱护岸工程约束,河床稳定,上下游河势有利于鱼嘴在枯水时内江多引水,

3

洪水时外江多排洪。即枯水时,分流比内六外四,对灌溉有利;洪水时,内四外六,对防洪有利。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分

四六,平潦旱”的含意。另外鱼嘴这个位置,对外江排沙也很有利。由于环流作用和外江河床坡降大,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泥沙都能从外江排走。其次是飞沙堰正好布置在内江湾道末端的凸岸(虎头岩的对面),洪水进内江后,沿弯道流至虎头岩前,形成了强烈的螺旋流,大量泥沙随洪水排出飞沙堰,保证了宝瓶口少进洪水和泥沙。其三是宝瓶口在玉垒山脚下,为人工开凿的状如瓶颈的引水口,既能引水灌溉、漂木,又能控制过多洪水进入灌区。此外,洪水时,离堆前壅高水位产生的回流能加强飞沙堰的排洪排沙作用;人字堤的溢流能降低宝瓶口前水位,也可减少洪水进入灌区。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地理环境,互相配合,联合运用,各自发挥特有的作用,使都江堰渠首巧妙地完成了引水、排沙、泄洪和导漂的任务。工程布局如此合理,真可谓巧夺天工。

我们的祖先在驯服漂悍的岷江的长期斗争中,总结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积累了“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和泄洪的经验;创造了杩槎、竹笼、羊圈、桩工、干砌卵石等河工技术。过去在修堰筑坝、巩固堤防、截流引水、疏浚河道、分水导流、束水冲沙、修涵搭桥、衬砌渠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並沿用至今。这些治水经验和传统工程技术的共同特点是:适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就地取材,施工简便,投资节省,是都江堰治水的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江堰是修建在推移质数量多、粒径大、游荡性强烈的河段上的无坝引水枢纽。存在主流变迁频繁、河床冲淤严重的问题,引水与防沙的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工程需要不断维修改建,都有赖于岁修管理工作。一九七四年出土的李冰石像身上刻有主管水利的都水掾和都水长等职称,说明东汉时就已经设有管理机构。后来,蜀汉也专门设置堰官。唐、宋、元三代由县知事统管堰务。至宋代岁修制度渐趋完善,规定“岁暮水

4

一九四九年都江堰有八条干渠(即老灌区范围),其中内江三条,外江五条。由于外江河床宽,沙石多,主流摆动不定,引水口常被冲毁或淤塞,造成渠毁田淹,或引水不足。因此,对外江几条干渠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合并,从而摆脱了外江引水困难的被动局面。

都江堰老灌区是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和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渠系紊乱,工程简陋,因此送水时间长,渠道渗漏大,占地面积多,排水不通畅,管理不方便,而且灌面狭长不规则,不适应机耕要求。因此继调整合并外江五条干渠引水口之后,又合并各支渠的进水口。至七十年代初,对干渠以下的旧蕖进行了改造,改变了原来“长、弯、宽、浅、乱”的面貌,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过去都江堰大小分水口都是按鱼嘴分水,湃水坝排洪的格局布置,没有闸门控制,不能按灌区需要准确地调配水量,也无法完全控制洪水进入渠道。因此很难做到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很难摆脱有时被洪水淹、泥沙淤的困境。于是根据现代灌溉管理的需要,在各重要分水口都修建了分水枢纽。大大改善了水量的调配,减轻了岁修的任务,有利于灌区的管理工作。

在灌区发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成绩最为显著。都江堰历二千多年,到一九四九年的灌溉面积为二百八十余万亩。如今控制灌溉面积为一千一百余万亩,一九八一年实灌面积约九百万亩。三十多年来,新发展的灌区有人民渠1~7期灌区,东风渠1~6期灌区,三合堰灌区,牧马山灌区,以及扩大解放渠灌区等共八百余万亩。

一九四九年,前都江堰老灌区局限于在成都平原范围内,目前新灌区已向龙泉山以东广大丘陵地区发展。由于宝瓶口引水流量和原有输水干渠断面的限制,也由于岷江来水与灌溉需水的时间不尽一致,再加上新发展的丘陵灌区输水线路太长,因此有必要在丘陵灌区内修建囤蓄水库,对都江堰来水进行反调节。这种水库,较大的有黑龙滩、三岔、鲁班和继光等大中型水库十座,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