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金龙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

【作 者】金龙编著
【页 数】 366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166-4747-9
【分 类】民居-建筑艺术-研究-金华
【参考文献】 金龙编著.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9.07.

图书目录: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内容提要:

本书以金华地区婺派传统古民居营造技法为主题,对金华地区传统民居的构造与营造进行剖析,以文字描述、图纸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闸述了金华传统民居构造与建造等相关内容。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金华市和金华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特征;第二章介绍了金华传统民居的设计及设计模数;第三章讲述了金华传统民居营造的基础营造技法及相关民间风俗习惯;第四章讲述了传统民居构架大木技法及相关榫卯方面的知识;第五章讲述了装饰装修方面的门窗等营造技法;第六章讲述了屋面做法及地面石作技法;第七章讲述了金华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的技法;第八章介绍了相关古建筑修缮方面的知识。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方面的知识,有些章节还给出了部分实例图纸,使读者通过实例的示范,可以自行模仿练习,以加深对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方面相关知识的掌握。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人员、古建筑修缮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的参考书。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金华概述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浙江省地级市。金华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这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和西部为宽谷平原。仙霞岭、大盘山和会稽山等山脉挺立于市境、武义县、永康市和东阳市,与遂昌、丽水、缙云、仙居、天台以及嵊州(市)相连;千里岗山和龙门山余脉蜿蜒于市境的西北,与建德、桐庐等县(市)相交界。南与浙南山区相邻,东与浙东盆地低山区吻接,属浙中丘陵盆地(见图1-1-1)。以金衢盆地为主体,与四周浦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小盆地串珠相连。盆地底部河谷平原地势低平,盆地间被丘陵低山相隔,盆地外围被中低山环绕。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地貌类型有盆地、丘陵和山脉。

图1-1-1金华风貌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k

金华市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位于东北、西南两条山脉之间。东北金华山脉(又称北山,古称长山)从东阳大盆山经义乌迤逦而来,海拔一般在600~1000m,主峰大盘尖海拔1312m。西南部的南山诸峰,系仙霞岭从西南延伸而来的余脉,海拔多为1000m左右。清康熙《金华府志》云:北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腾空驾云,高为潜岳,云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列峰,连屏排乾,拱卫四维。西南诸峰数座,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郭。”尤其是金华山国家级北山双龙风景区,层峦叠嶂,林木蔽天,曲径通幽,水石争奇,素有“五洞十景”之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见图1-1-2)。

图1-1-2北山双龙风景名胜区

流经市区的河流有义乌江和武义江。义乌江发源于磐安龙乌尖,经东阳、义乌流入市区;武义江发源于武义千丈岩,经永康、武义流入市区。义乌江和武义江在市区南边婺州公园脚下汇合后,始称金华江,又称婺江、双溪,向西北流至兰溪,与衢江同注入兰江,经富春江、钱塘江而入东海。金华江是市区最大河流,也是钱塘江大支流之一。

金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条件优越;盆地小气候较多样,有一定的垂直差异。全市气候温和,春雨多,梅雨量大,夏秋冬少雨。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自古以来文教兴盛,讲学成风,文化发达,历代名人辈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文采出众,七言歌行为当时绝唱。唐代词坛先驱张志和,博学多才,书画俱佳,创“渔歌体”,革新词坛。南宋则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一时名噪全国。吕祖谦以其独立的学派与朱熹、张栻齐名,号称“东南三贤”。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名扬国内外。明初文学家宋濂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诰制朝仪

—2—

第一章概述

多出其手,礼乐制作多由其裁定,奉召主修《元史》。清代戏曲家李渔成就卓越,作品流传经久不衰,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诞生于金华城内铁岭头,平生遍游名山大川,勤于写生,画风苍浑清润,意境深邃,创一代山水画新风,与齐白石齐名,称为“北齐南黄”(见图1-1-3)。

92

图1-1-3黄宾虹故居

金华素称“文物之邦”,文物极为丰富。据1982一1988年间文物普查统计,金华市及所属县(市)尚存古建筑2600余座,牌坊40座,古桥梁200余座,古井72口,摩崖石刻27处,古遗址54处,古窑址46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馆藏文物约3万件。近年来又增加国保2处,省保20处,县市保多处。仅从地面古迹来看,婺城区寺观楼阁有几十处,大者如南朝的八咏楼(见图1-1-4),唐代的法隆寺经幢,元代的天宁寺;还有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李世贤攻克金华后,将当时的试士院和明代千户所旧址拓建成的侍王府等(见图1-1-5),都是江南颇为著名的古建筑,其中侍王府和天宁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法隆寺经幢和古城门保宁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图1-1-6)。此外,

—3—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

(《《<《《(《(C《《《(C《

还有汤溪城隍庙、铁店古窑址、石佛寺、洞山塔等文物古迹。兰溪市有诸葛亮后裔聚居的诸葛八卦村古建筑群、染踹工匠罢工斗争碑、告天台、横山殿、李渔坝等:东阳市有卢宅明清民居建筑群、石洞书院朱熹题刻、葛府窑、横店新石器时代遗址等;义乌市有大安寺塔、双林铁塔、骆宾王衣冠冢、宗泽先祖墓、朱丹溪墓以及冯雪峰、陈望道、吴晗诸名人故居等;永康市有刘英烈士墓、西津桥、五峰书院等;武义县有延福寺、熟溪桥、宣阳观铜钟等;浦江县有龙德寺塔、郑氏义门祠堂、仙华山题刻等;磐安县有昌文塔、张潮墓、夹溪寨等。而金华传统民居,更是众多古建筑中的精粹。

图1-1-4南朝八脉楼

图1-1-5明朝侍王府

-4

第一章概述

图1-1-6保宁门

第二节

金华传统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金华就有了木建筑房舍。浦江县境内黄宅镇栝塘山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3排“万年柱洞”(距今约8600~11400年),每排11个洞,直径为40~50cm,深为70~90cm,分布成长约14m、宽约6m的矩形平面,其方向是坐西北朝向东南。这种建筑布局与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相类似,很可能就是河姆渡人同期人类或其先民的居所。

距金华百里之遥的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建造木构件,上面有各种类型的榫卯,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构成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见图1-2-1)。

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夯土技术,并运用于台基、墙壁、城墙等的建造;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南北文化交流加强,而越地距离中原政治中心较远,属于边缘化的地区,思想比较自由,原始宗教信仰保留较多,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望族因避战乱纷纷迁徙江南地区,北方人的南迁,将“故家遗俗”,包括官式建筑技艺带到金华,对金华传统的古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抬梁式和干栏式混合结构形式正式进入金华,从此,改变了金华传统的古建筑风貌。

—5

金华传统民居营造技法

<5K4<<<<<<<6<<6<6<566<<<<<56<46<

柱头榫

平身柱榫卯

转角柱榫卯

柱脚榫

直棂栏杆构件

加梢钉的梁头榫

企口板

图1-2-1干栏式房屋建造木构件

隋唐统一全国后,江浙等地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形成了地方传统。虽然江南地区无唐代建筑遗物,但从这一时期大量以建筑和建筑环境为背景、为题材、为比兴的诗歌画卷中,可想见当时建筑发展情况。《新唐书·舆服志一营缮令》对私宅建筑有等级规定:王公之居不施重棋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隋唐住宅形式表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见图1-2-2)、唐代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见图1-2-3)上都有住宅院落的描绘;“高楼画槛照耀入目,其下步廊几半里”,这是《东阳县志》中对大唐乾符年间所建冯家楼的记载。这说明金华建筑在唐代已趋成熟,并具有一定规模和风格,东阳木雕装饰已经非常精美,可见金华建筑的成就。

两宋辽金时期,中国又处于南北分裂状态,特别是宋朝南迁临安(今杭州)》以后,江南一派歌舞升平(见图1-2-4),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江南建筑以其妩媚多姿与北方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江南的建筑再现着江南能工巧匠的精细与聪慧,把粗犷的建筑制作得细腻有加。宋朝建筑在宋人追求安逸的文明前提下,趋向舒适华丽,强调感官上的愉悦。科举制的盛行,使得文人墨客云集城镇。魏晋的超脱,隋唐的放任,到了两宋时期开始收敛。宋人小家碧玉型的生活,追求精致,追求情趣。北宋时期,出现了官方提倡的古董收藏热,这说明宋人把魏晋人追求自然景观的传统已经逐渐摒弃,开始注重实物理念。加之南迁的诸多中原士族,徒居金华,带来丰富的文化内涵,“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以才入仕,以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