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宅营造技艺》韦锡龙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卢宅营造技艺》

【作 者】韦锡龙主编
【页 数】 195
【出版社】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4.05
【ISBN号】978-7-5540-0262-9
【价 格】65.0
【分 类】民居-古建筑-介绍-东阳市-明清时代
【参考文献】 韦锡龙主编. 卢宅营造技艺.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05.

图书目录:

《卢宅营造技艺》内容提要:

本书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专著。“卢宅”为东阳卢宅明清建筑群简称,素有“中国民间故宫”之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婺州传统木结构民居的代表建筑。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为历史演变、煌煌建筑、形制特征、营造流程、大小木作、泥水工艺、其他工艺、习俗传承。

《卢宅营造技艺》内容试读

第一章历史演变

东阳地处浙江腹地。会楷山脉、大盘山脉分成南、中、北三条主干山脉,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将东阳分割成三山夹两盆、两盆面两江的地貌环境,构成东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发源于磐安县境内的东阳北江、南江,灌溉着东阳北江盆地、南江盆地的肥沃土地,为地方民众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义需用水,同时,也成为东阳与外面世界注

来沟通的交通水道。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相对封闲的地理环境,山多地火、红壤遍布的地理条件,迫使东阳先民在看到生存与发展的先天不足的同时,十分注重实用主义的事功哲学,更加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拓展生存空间,走出一条重教育、重技能的生存发展之路,夯实了“教育之乡“与“百工之乡“的历史基础,铸成了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东阳人文精神。明清时期誉称“婺州望族”的雅溪卢氏,即是莫定基础的代表性家族之一。

卢宅,因雅溪卢氏聚族集居而得名,坐落于东阳老县城以东三里处的北江盆地,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其南峙笔架山,北枕东阳北江。源自笔架山、东岘峰的雅溪东河中河、西河,自南注北流经卢宅全村,并在村落北部形成环抱之势,最后注入东阳北江青峰远映、碧水环绕,卢宅近城而远城市之嚣,面山而得林峦之利,枕水而通舟楫之便,为东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

卓水

螂泉甘

仁亡

康水西

水团

界南果

(清)康熙东阳疆域总图

(清)康熙东阳附郭乡图

卢空营造技艺

第一书建制沿革

唐宋时期,作为城市空间规划、居民聚居单位的里坊,一直是政府管理地方乡镇和基层村落的行政组织。根据当时东阳的行政区域划分,现在卢宅一带为雅兆里(村)(又名下兆村、白兆村)。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唐垂拱二年(686)析义乌东冲要地重新建置东阳县,县治设吴宁城,后东阳县城附近大规模发展,如县城东门外居住的滕氏家族,科举绵延,人才迭出。唐朝滕伉、滕盖、滕响、滕时、滕迈,祖、父、子、孙、兄弟,一家进士,联捷科举。其中滕响贞元年间“以诗鸣于时”,为时望推重,后以“右庶子致仕、给券还乡”,创当时官吏“四品给券”之先河。著名诗人白居易《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诗,曾有“儿着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之叹,盛赞滕氏家族之兴旺。宋朝滕元发、滕茂实登进士第后,成一代名臣,是为数不多名列《宋史》人物传记的东阳籍历史人物

遗憾的是,唐宋时期的雅兆里并没有得到快速开发,呈现出一片相对落后荒芜之景象,为当时居住在东阳县城内的楼氏、周氏等家族的墓地之一。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古迹》以及道光《东阳县志·胜迹》均提到:“下兆村,旧志有楼湛然墓在焉,去县东二里”;“下兆村,在县东二里,唐楼湛然墓在焉”。查相关资料得知,唐景云二年(711)自义乌迁居东阳城内南门附近的楼蓉之孙楼湛然,聪明好学,精通禅学,交游天台敬一上人、霞城王侗等人,最后与南岳行宫禅师一起游天台、居雁荡数年,曾著《鹤林博语》、《修习止观义例》等书,死后夫妻合葬于雅兆里一地。

南宋时期,雅兆里发展相对较快,紫金许氏、陈宅街陈氏、雅溪卢氏、庐江何氏等东阳大族已经定居这里,但仍然是东阳一些大族的墓葬区。唐初由磐安县玉峰迁居东阳城东飞泳坊(原新安街东)的括苍周氏,其裔孙周师锐为南宋嘉定元年(1208)武举进士第一人,历阁门舍人、御带器械兼干办皇城司、出知英德府等官,最后叶落归根,葬于雅兆之原。与周师锐有“生同邑、学同舍、仕同朝”之情谊的东阳籍宰相乔行简,曾经满怀深情地撰写了《状元师锐公墓志铭》一文,在追忆周师锐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的同时,特别注明了周师锐的归葬地点和归葬时间,“绍定六年(1233)腊月初三癸西,葬于本邑雅兆之原”。这说明在雅兆里改称为紫金里的南宋后期,人们还不时沿袭旧名,称紫金里为雅兆里。可能出于纪念雅兆里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已经兴盛发达的雅溪卢氏特

2

第一章历史演变

在村北建雅兆殿,阐发思古怀旧之幽情。

南宋中叶以后,由于迁居家族的增多,特别是伴随紫金许氏家族的显赫生辉,雅兆里一带逐渐改称紫金里。据《仰高许氏宗谱》记载,五代时回迁东阳的西晋名孝子许孜裔孙许中熠,南宋时授国子监学录,开始从城内西街迁徙至城东雅兆里居住,嗣后子孙显贵,衣紫腰金,蔚成地方大族。元朝东阳籍学者陈樵据此而著的《紫金桥记》称:“吴宁治东五里许,乡曰升苏,里日雅兆,晋许孜公裔世居焉…宋乾道、嘉定、嘉熙、咸淳间,许氏登科者十余辈…衣冠赫奕,紫金辉映清波,乡人见而荣之,遂以(紫金)名其桥,而氏亦得以名桥者名之,而是里亦得以名许氏者增其辉也。”家族成员衣冠赫奕、紫金辉映,桥因此命名为紫金桥(卢宅街原屏翰坊北),家族改号紫金许氏,里居也改称为紫金里」从此以后,紫金里之名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地方乡镇实行保甲制度,各家各户悬挂保甲牌,载明某乡某都某保某村详细地址。紫金里一带则始终沿袭南宋旧名,称为一都紫金里或一都。《雅溪卢氏家乘》中的人物传记,以及明清时期《东阳县志·选举》中雅溪卢氏的仕宦人员,其籍贯、居址均标记为一都紫金里人或一都人。如雅溪卢氏明朝进士卢格撰写的《经士明夫先生行述》明确道“兄讳杲,字明夫,姓卢氏,紫金里人”:明朝官至四川提刑按察司副使的卢孝达为其叔父卢默撰写的《午峰公状》称先祖“吴县簿讳寔者,始自台(州),为东阳之巧溪人(今白云街道神道门一带)。四传至员甫,又徙紫金里,今世居之”。清乾隆年间嘉兴籍进士沈琳撰写的《方堂卢君传》也提到:“宋有院判讳寔,始自台(州),迁婺之东阳西部乡。历四传,再迁邑东紫金里,今所谓雅溪卢氏是也。”清道光《东阳县志·选举》中记载的卢睿、卢煦、卢仲佃、卢洪春等八位雅溪卢氏进士,无一例外地标明为“一都人”。直到清晚期以后,文献上才有“卢宅”名称的正式出现。如民国《东阳县志初稿·选举》中,在捐纳入仕的卢菁田、卢显曾等人名下,标注说明为“卢宅人”。

由于雅溪东河、中河、西河环抱卢宅,再加上明清时期雅溪卢氏功名日盛、如日中天,明清两朝也有以“雅溪”代替一都紫金里或一都等名称的。如明朝进士出身的陶崇道为卢洪冬撰写的《安然主人传》称“卢洪冬,字思智,号北源,婺东之雅溪人”。清朝卢正超为父亲一卢宅最后一个进士卢炳涛撰写的《显考秋槎府君行述》也提及,先祖“院判公讳寔,由台(州)迁居东阳西部乡之巧溪。四世祖员甫公又迁居城东雅溪”。民国《东阳县志初稿·选举》中,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光绪九年(1883)贡生卢佩荪、卢献琛等人名下,也标注说明“雅溪人”。可见明清时期“雅溪”与一都紫金里、一都并存混用,其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地名的俗称,后者是地方都保的官方名称

自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卢宅一称沿称至今,有所变化的是行政区域归属:民国18年(1929)、21年(1932)、24年(1935)分别隶属升苏乡、卢宅镇、一都乡。

3■

卢定营造技艺

民国25年(1936)、29年(1940)、30年(1941)、33年(1944)调整为第一督导区一都乡、城区乡镇联合办事处一都乡、上卢区一都乡、上卢区卢宅镇管理。1949年、1950年归属城关区卢宅镇、城关区卢宅乡。1957至1959年“大跃进”期间,隶属城关区卢宅人民公社。1966年归属由卢宅人民公社改称的东风公社。1982年取消公社、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后,1983年隶属卢宅乡政府。1985年并人吴宁镇卢宅管理处。1992年划归吴宁街道城东办事处。2001年重新并入吴宁街道办事处。2002年分属吴宁街道办事处卢宅社区、东岘社区。2011年人口普查时,卢宅三个经济合作社共有住户3156户、居民7525人

4■

第一章历史演变

第二节居民变迁

东阳县城出东门,沿陈宅街、卢宅街至东七里,都是卢宅地域,涵盖了雅溪东、中、西

三河环抱区域和陈宅街一带。据2001年原卢宅煤饼厂附近西晋古墓出土的青瓷鸡首壶、青瓷睡壶等文物分析,当时的卢宅一带已经有东阳家族定居。有确切文献资料记载并在卢宅当地居住、传承有序的东阳家族,则是唐宋时期的东门外滕氏,南宋时期的紫金许氏、陈宅街陈氏、雅溪卢氏、庐江何氏。

县城东门外的陈宅街一带,曾是滕氏发迹生息之地。唐宋时期滕氏人才辈出,累世簪缨。滕氏式微后,有陈宅街陈氏、雅溪卢氏先后在此居住。

与雅溪卢氏同时期迁居下韩、且比邻而居陈宅街的陈氏,自东阳亭塘陈氏一支居迁天台,于南宋中叶回迁陈宅街以来,历宋元明三朝,人才辈出,阀阅辉煌:始迁祖陈休善(1146一1238)读孔圣之书,习黄老之术,曾医治南宋东阳籍宰相乔行简家人疫疾,救治病人众多,获得乔行简赞赏,“以才荐诸朝”;其子陈禧天资颖悟,读书有过目不忘之天赋,登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提点广东刑狱公事,仁政流行,声名远著,后因当地百姓挽留,定居于粤;其孙陈长回迁至陈宅街旧址,在宋末战乱之际,捐资资助官军,赠武经郎:裔孙陈俊永乐十二年(1414)乡试中举,次年进士及第,曾以“吾不能自立清流,然混泥随波亦不为”自勉,授监察御史,巡按南京,革除陋弊,严肃吏治,升应天府尹,不阿同僚,清廉自持,刚正忠介,朝廷重臣杨士奇赞之日“身登乌府、维正维公”,“朝野清静、严峻可风”:陈翊任福建汀州连城县令,恪尽职守,大著治声,誉为“卓中流之砥柱”后因勤劳积疾,辞职返乡,“训庭下以诗礼,而不坠其家声”。当时雅溪卢氏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卢睿在陈翊像赞中称赞道,“身通六艺,大著文章”,“岁荐天庭,才自高乎八斗:出宰闽邑,治更奏乎一方”,乡居则“高志庭训,有义无失”,所渭“当世被其泽,后裔乃克昌”者也…在应陈翊之请为陈宅街陈氏撰写的《陈氏宗谱序》中,卢睿因此倍赞“予家邑城东,而邻世族陈氏”兴旺发达之历史,若梁朝之陈修、宋朝之陈黼、元朝之陈樵,“彪炳振骧,项背相望”。明末清初,随着家族成员散居城东街道啸岭、千祥云头、马宅赤岩等地,陈宅街陈氏已经迁徙殆尽,仅遗留下陈氏家族所建的据说能御灾捍患、护国佑民的一座土地庙。《东关陈氏宗谱》中撰写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东门外都土地庙

5

卢宅营造技艺

记》一文,作者陆国屏尝造谒此庙,觉其威灵赫赫,殊有令人不寒而栗之感,后见庙之四侧,绝无陈氏家居,乃询诸地方百姓,答曰“炎宋之世,陈氏之聚族于斯者,实繁有徒,阀阅辉煌,栋宇穹窿,允称望族,无何盛极而衰,泰极而否。不数百年,而陈氏之苗裔悉迁异地。曩时之宫室,尽为禾黍。是即沧海桑田之谓也”。此文详细记录了陈宅街陈氏的兴衰过程。清嘉庆十二年至二十年(1807一1815),陈宅街陈氏以东阳城东陈宅街“吾先人故址”为由,筹资助钱,建造了前后二进、面阔五间的陈宅街陈氏宗祠,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陈宅街陈氏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陈氏宗祠,曾用作吴宁四校一、二年级教室,“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除

明中后期,雅溪卢氏卢楷一房的卢仲佃太和堂门下,卢洪春、卢洪夏、卢洪秋、卢洪冬在陈宅街建有宅第。

雅溪之滨,紫金许氏、雅溪卢氏、庐江何氏等先后陆续迁居于此。

自许中熠于南宋初期绍兴年间从东阳城内西街迁此以来,人文骤兴,官宦兴盛,蔚为大观,称为“紫金许氏”。据《仰高许氏宗谱》、《昭仁许氏宗谱》载,始迁祖许中熠恩授国子监学录;:其子许平仲、许几仲乾道年间入太学,官至制置使机宜文字,分别以保义郎登仕郎致仕:其孙许迈(字子良)登嘉熙戊戌(1238)进士,历余姚县主簿、都昌县令、倅和州等官,仕宦二十多年,终朝散大夫、知台州府事,誉称“咬菜根知县”、“清白太守”;许希凯官淮西制置使司干办公事:曾孙许伯继(字为可)景定甲子(1264)登进士第,授太湖县主簿、处州司理参军、都督府机宜文字等官,景炎丙子(1276)与元军交战,兵败被俘,壮烈殉国…即使历经宋元更替的战争,家族走向衰落,紫金许氏在明朝初期仍推为东阳“以德取用”的儒户之首,与开始兴盛的雅溪卢氏互通婚姻,如许翊女儿嫁卢道澄,许宗晋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睿从妹,许永和次女许恺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睿之子卢淇,雅溪卢氏的卢洙、卢泊、卢濂等均娶紫金许氏女。明朝中叶以后,紫金许氏日趋衰微,四处迁徙,此时的雅溪卢氏则日益兴盛,人才繁茂。紫金许氏慢慢退出卢宅村域的历史舞台,淡出世人目光,无闻于世。卢宅嘉会堂至屏翰坊一带(今花厅巷)的紫金井、紫金桥遗迹,仍然以物化载体的文化遗存,诠释着紫金许氏的昔日辉煌。

晚于雅溪卢氏迁居于此的东阳庐江何氏,始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曾任枢密院使兼参知政事的何梦然,其建别业于郊地,俗称何府基。按照《东阳何府宗谱》记载,北宋嘉祐年间迁居东阳、三传后定居南上湖的东阳庐江何氏,耕读传家,勤俭养德。南宋时科举联镳,簪缨不替,“一门十进士”,拔同时期东阳世家大族科举入仕之头筹:何坦,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江苏常州宜兴主簿、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等官:何逵,嘉泰三年(1203)进士,授江西高安教授、浙西提举常平司干办公事等官;何淡,嘉泰三年(1203)御赐三进士之一,授国子监丞、秘书郎等职:何怡,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官至秘书少监:何塾,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