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百年 1911-2011》鲁虹主编;游江撰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美术百年 1911-2011》

【作 者】鲁虹主编;游江撰文
【页 数】 213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11.10
【ISBN号】978-7-5153-0142-6
【价 格】65.00
【分 类】美术-中国-1911-2011
【参考文献】 鲁虹主编;游江撰文. 中国美术百年 1911-2011.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0.

图书目录:

《中国美术百年 1911-2011》内容提要:

从推翻帝制的1911年到走向全球化与科技高度发展的2011年的100年时间,100位画家,100幅作品,100篇短文,以快捷的方式,集学术性、文献性,展示中华美术百年的历史。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中国美术百年 1911-2011》内容试读

前言

前言

俞汝捷

受社会史分期的影响,很长时间内,学界治

度都如此轻蔑,西洋画法之不被中国画坛接受也

现代文艺史,惯于从“五四运动”前夕谈起,而就可想而知。真正的改变发生在100年前的晚清,将晚清至民初一段归为近代。这种划分的僵硬与特别是在留学生赴欧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局限非常明显,以至于我们要了解20世纪初叶留日间接学习西欧)和国内开办新兴学校之后,的文坛状况,宁可去读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李叔同。他于1905至1910史》。惟其如此,当我获睹鲁虹先生的《中华美术年间在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又同曾孝谷等百年》时,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一选题,不仅因为创办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更因为通过对这百年录》,归国后则在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的回眸,更能看清中华美术已有的变迁与可能的校教授绘画和音乐,自己也创作了一批堪称中国前景。

最早的素描、油画和按西洋技法谱写的歌曲。

我与鲁虹先生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

拙文系一部小说史论著的引论,美术只是

他与袁善腊、王小宝等人常到我家,求教于艺术顺带提及;鲁虹先生此书则是对百年美术发展脉的问题。后来,也就是80年代,我在他任编辑络的全面把握。他将美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的《艺术与时代》发表过一篇漫谈中西文艺流向画、雕塑及其他三大类,每类都有一篇高屋建瓴的《由双避到双趋》。该文谈到,虽然早在清初,的导读,然后以图配文的形式,具体生动地阐述郎世宁、艾启蒙等意大利教士即来到中国担任宫了各类美术的演进历程。在油画门类,他以李叔廷画家,但他们擅长的画法却不受黄皮肤同行的同1910年的《自画像》为发端,完全符合历史青睐,被认为是“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实际。在中国画门类,他首列吴昌硕,兼论海派画品”。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引自吴历的《墨井画画风,亦甚具眼力。这里,可以顺便一提的是,跋》,而吴历是曾居澳门、信奉基督教,并创造了创新并不总是从域外引进:自身从造化、从民间体现色光变化的“阳面皴”笔法的人,连他的态从他种艺术吸取滋养,同样能脱胎换骨,推陈出新。

001

中华美术百年:1911一2011

吴昌硕便是借鉴书法、金石之趣,而令笔底花卉

限的条件下做出的艰难而聪明的选择。此外,考

格局一新。在版画、雕塑及其他门类,作者的切虑到本书的体例是一人一作,而徐与林的中国画入点也都选得十分恰当

已经入选,割舍其油画也可以理解。类似的处置

作为一部新颖简明而又图文并茂的美术史读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吴冠中就只选其中国画而未物,确定叙述起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处是要选其油画:又如前文所谈吴昌硕与海派,也不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地呈示百年美术的全景。在《中国画导读》而是在作品分析中论及的。正如鲁虹先生在本书代序中所说:“任何人想以

“培新”,指的是对美术领域新人新作的关注

100件作品来概括性地反映100年来中华美术创

与评介。既然是中华美术的百年回顾,本书就必

作的成就都是十分困难的。”不过我认为他已做得然涉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艺术家们的多元探索极好,倘用词汇表达,可以说在“鸟瞰”、“遴选”、与革新。这是一个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时代,“培新”三方面备见功力。

形形色色的流派、林林总总的图像,孰生孰朽尚

“鸟瞰”,指的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全局。

有待时间证明。如何从纷纭的局面中理清头绪,

就纵向而言,作者抓住了影响美术百年进程的两如何准确而清晰地向读者介绍评析,是本书面临个最为明显的因素,“那就是西方文化的猛烈冲的大课题。然而鲁虹先生写来却是举重若轻、游击与政治力量的重大推动作用”。(见作者的“代刃有余。我对当代美术的印象原本零碎而肤浅,序”)西方文化的冲击主要发生在前期与后期,读了此书,才有较为完整而深入的了解,相信这政治力量的介入则突出表现在中期。因为有此识也将是一般读者的共同感受。鲁虹先生能做到这见,故全书的构架、铺排便有了主骨,即使在具一点,得益于他长期以来对美术创作的持续关切,体画家画作的取舍中难免有遗珠之憾,也不影响得益于他对新生事物的满腔热忱。他于20世纪读者对总体的认识。就横向而言,作者既关注大90年代初乔迁深圳,从此在美术馆的职位上勤奋陆,又放眼港、台与海外,兼收并蓄,记录了华耕耘,为推出新人新作、提出新见新解而劳作不人艺术家在不同时地、不同文化情境中的创造与息。一二十年来由他策划的展览数不胜数,其中表现,从而向读者展示出参差错落各呈异彩的百不少都围绕主题召开过研讨会,出版过展览图册年美术长卷。

和论文集。可以说,作为著名的策展人和评论家,

“遴选”,指的是在如林佳作中选出最有代表他的工作与当代美术的前进几乎是同步的。这样,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通过评析,以一斑揭示当他于本书中评介百年美术的后30年时,自然全豹,从树木见出森林。由于全书所收只有40就是轻车熟路了。余幅油画、30余幅中国画和20余件其他类作品,

本书的优长远不只上述几点。以作品分析而

取舍之难可想而知。但作者的努力是成功的,除论,其艺术眼光的细致到位,就颇能增强我们对了遴选得宜,他还善于通过导读与作品的互补来具体作品的理解。以全书文字而论,其表述的简节约篇幅,走向精练。譬如,在《油画导读》中,洁优美,也必能增添我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愉悦。他谈到徐悲鸿的卓越贡献与林风眠的不懈追求,

对此读者都能自行体会,这里就不多谈了。

却只字未提刘海粟,作品部分则选了刘的《北京前门》而未选徐与林的作品。这决不意味着刘的

2011年6月于沪寓

成就包括其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影响不值一提,更不意味着徐与林的油画不值一选。这是在篇幅受

002

代序

年t+t+中4t4中95

关于《中华美术百年》的出版

一代序

鲁虹

从推翻帝制的1911年到走向全球化与科技华美术百年:1911一2011》。其目的是希望用一高度发展的2011年,既是中国风云激荡的100种比较直观与便于理解的方式去吸引那些工作甚年,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100年。在此期间,身忙,但又有着艺术爱好的读者,能够像阅读连环处海峡两岸或海外的中国美术家,在不同的文化画一样轻松地了解中华美术百年发展的大致线索。背景之下,一方面合理借鉴了西方美术中的观念,我们的这种做法也谈不上是什么创造。很多专家与手法,另一方面也有效继承了传统美术中的精都知道,在西方,一些艺术史家在撰写艺术史前,髓,进而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实际上,必要的工作就是将那些重要的艺术作品给予排序,正是由于近100年来的中华美术已经构成了一个进而从中梳理出相关问题来。我们现在所做的工全新的艺术传统,才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高作只不过是使这种排序更加简洁化、明确化了。度注意,一些海内外学者甚至开始了撰写百年中如果这样的编辑方式在一个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华美术史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传统并年代里,有幸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将不胜不是守成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恰如苏联美高兴。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本书精挑了100幅学家鲍列夫所言,历史的变动性常会使作品的“艺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入册,而配合这些具体作术价值随着它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空间的变更而增品与艺术家,还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解说与艺术减…”,而“作品一经和新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家的简历。以方便读者较为深入地了解这100年验发生作用,便要获得新的特征”。山

来中华美术发展的背景。我们认为,在“读图时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生动、概代”,这的确不失为一种适应各方面人士文化需求括地反映这100年来中华美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有效出版方式。也就是说,既向国内外的美术家、批评家与学者

回顾中华美术百年来发展的历史,我们并不

提供一部熔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于一炉的美难发现:虽然影响其进程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术图录史,又让广大的读者能够轻松地了解这一有两个原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那就是西方文化时段的美术发展过程,我们决定在纪念辛亥革命的猛烈冲击与政治力量的重大推动作用。这也正

一百年之际,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一《中是我们理解百年来中华美术发展的重要前提。就

003

中华美术百年:1911一2011

前者而言,它不仅导致了留学潮的兴起与教学体研究的学术问题,它远比按照空洞的美学与哲学制的变化,而且还导致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出问题去挑选艺术家与作品有意义得多。在我们看现与传统艺术面临改革的问题;就后者而言,它来:只要以艺术史与当代文化提供的线索为依据,不仅导致出现于20世纪20到30年代的现代主认真研究“效果历史”暗含的艺术问题。我们就义运动突然中断、救国存亡艺术与延安革命艺术有可能较好地把握那些真正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的出现,而且还导致了新中国的艺术家与身处海术家与作品。因为艺术史总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艺术家面临完全不同决问题的历史,而所有优秀作品又必然与特定艺的文化情境之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就在1958术史阶段中的重要问题相关,进而体现出特定的年,当身处大陆的艺术家还在围绕大跃进的题材价值感与审美趣味。令人遗憾的是,能够尊重“效进行创作的时候,身处台湾的艺术家正在进行现果历史”的原则是一回事,如何具体把握那些真代主义的探索。此种情况只是到改革开放以后,正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作品又是一回事。鉴于编者方发生重大变化。关于这些,我们将结合具体的的水平与视角都极为有限,难免会挂一漏万。特作品加以介绍,这也更有利于读者对问题的了解敬请广大读者谅解。与把握。

最后,谨向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骆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本书在体例上并没有简军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为本书撰写前言的单地将不同种类的入选作品按年代顺序排列,而俞汝捷先生以及所有给予我们工作支持的朋友们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其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个大的部分,②此外,在这三个部分的前面,

是为序。

还分别写有简明的“导读”文字。但愿这样的工作对于海内外广大读者有所帮助。不过,限于文

2011年6月28日于深圳美术馆

字,我们至多只能在“导读”中简单扼要地介绍

一个基本的线路图,如果有读者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相关作品与背景,尚需查阅其他资料。毫无疑问,出版一本反映中华美术百年创作成就的书有着相当难度:第一,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本书中,只能放入100件作品,而优秀的作品数不胜数,任何人想以100件作品来概括性地反映100年来中华美术创作的成就都是十分困难的;第二,

注:

从时间上看,这100年中出现的作品,特别是近

山【苏]鲍列夫:《美学,乔修业、常谢枫译,中国文联出版

10多年中出现的作品离我们实在太近了。这使我公司,第530页。们很难站在合适的高度上,冷静、客观地把握它

②由于本书选中的版画、雕塑及其他种类的作品并没有中国

们。因此,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效画与油画作品那么多,所以就没有分门别类地单列出来,而是合在果历史”的原则,即尽可能地挑选那些在不同阶了一起。另外,因选中的粉画与水彩画作品太少,不便单独编成系列,段已经产生深刻学术影响,并获得广泛好评的艺加上它们都属于西画,具有共同性,所以就放在了袖画部分,敬请术作品。如同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所说,“效果历理解。史”的原则已经预先规定了那些值得我们关注和

004

中华美术百年:1911一2011

100年来,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是:每当政治上发生重大变化,人们都会谈论中国画变革的问题,这一情形从清未到“五四”,由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再由“文革”到改革开放,一直没有例外。以清未为例,由于国势衰败与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传统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在190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际尤其如此。据资料记载,首先是康有为拉开了中国画革命的大幕;接下来,陈独秀则走得更远,其坚持认为:陈陈相因的传统中国画,既不科学一没有解剖、没有透视、没有明暗等一又远离了现实生活,应该予以彻底的变革。他甚至还主张要以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与方法去改造传统中国画。应该说,真正使这一假想成为现实的是画家徐悲鸿。他年轻时不仅与康有为有过交往,而且深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影响—一其通过对日本画与水彩画的借鉴,为水墨画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徐悲鸿于1919年3月赴法国留学,但在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兴起之时,他从个人的志向出发,选择学习的却是西方古典写实风格。有资料显示,从回国步入画坛起,他在致力于写实油画创作的同时,也致力于以写实的方式改造传统中国画,进而确立了写实中国画的地位,其意义不可低估。新中国成立后,徐氏创立的“写实中国画”因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上占有特别的优势,所以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借助于教学体制的推动力量,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也取得了主导与支配的地位。受此启发,也有人对山水画与花鸟画进行了类似的改革。然而,按照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标准来看,花鸟画在这方面的成功度显然要弱于人物画与山水画。

与徐悲鸿一样,艺术家林风眠于1919年底到法国留学,但他所持有的水墨画改革方案却完全不同于徐悲鸿。从追求绘画现代化的目标出发,他更加强调将西方表现主义的观念、方法与传统中国画、民间绘画相嫁接。加上他特别强调对色彩的运用,所以对传统“水墨为上”的作画观念有巨大冲击。可惜在特殊的政治压力下,林风眠追求纯艺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做法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并受到了一连串的政治批判。以致他后来在完全绝望之中毁掉了许多作品。而他所确立的艺术传统,在大陆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发扬光大。例如新时期出现的新彩墨画显然与借鉴他的传统有关。在这方面,他的早期学生吴冠中,与他有着极为相同的经历。但后者适逢改革开放,所以比林先生要幸运得多。恰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吴先生以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技法对传统水墨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实际上,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改革水墨画的方案外,还有一些艺术家坚持的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方案。在他们看来,中西艺术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更有不同的美学追求,是各成体系的。如若简单地以西方手法来改造中国画肯定很不妥当。恰恰相反,水墨的变革应该从自身的传统出发,即使对于西方艺术的借鉴学习也必须要有选择性。其代表人物早期有陈师曾,后来有潘天寿。不过,这一类追求因很难为现实的政治宣传服务,更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