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教育丛书 教育转型 走向创业型大学 以江西W学院为例》宋俊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人文教育丛书 教育转型 走向创业型大学 以江西W学院为例》

【作 者】宋俊骥著
【丛书名】新人文教育丛书
【页 数】 279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5334-7948-0
【价 格】39.00
【分 类】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宋俊骥著. 新人文教育丛书 教育转型 走向创业型大学 以江西W学院为例.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7.12.

图书封面:

《新人文教育丛书 教育转型 走向创业型大学 以江西W学院为例》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结合案例院校-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组织场域环境,详细描述和分析案例院校在“建校-停办-复校-升格”过程中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内外部各方的支持,如何调整办学目标、组织结构,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力图从个案中寻求中国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院校未来走向,以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和理论支撑。

《新人文教育丛书 教育转型 走向创业型大学 以江西W学院为例》内容试读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工作实践的困惑与反思

2004年,笔者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江西的高职院校W学院从教,

从此与高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坚定了笔者从事高职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让笔者常常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苦苦

思索。W学院是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校,2003年才由中专学校升格为高

职院校,笔者也成了这所学校引进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几年来,笔者参与了学院多项重大项目建设工作:2005年学院绩效工资改革工作,2007年学院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2007年和2008年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申报工作,2009年江西省首批省级示范院校申报和建设工作,2010年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申报工作(没有成功),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建设工作以及学院五年规划项目的制定,2012年的职业教育集团的筹建工作等。自2008年以来,作为江西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笔者参与了江西省10多所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这些工作让

1

笔者体会到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朝阳事业,而且是一项实践先于理论的事业,有许多问题及经验需要研究、总结。而作为高职教育的参与者、见证者甚至受益者,笔者认为研究并促进高职教育发展,自身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笔者选题的最初动因。同时,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也常常迷失于高职教育“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的困惑之中,时时追问高职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常常思索高职教育的组织环境、组织机构、组织领导、组织变革与转型;尝试对高职教育今天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进行理性的思考;寻求解决高职教育目前发展中的困难的办法。正是这些困惑与思考,触动了笔者继续学习的冲动。2011年7月3日下午,笔者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单,带着以上诸多疑问,笔者走进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一次与导师见面就确定了笔者的博士论文选题。

(二)对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思考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但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却是惊人的。以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一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的成立为标志,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已达1294所。虽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中国特色,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笔者认为,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大致经历了探索试验阶段、规范发展阶段、井喷扩张阶段、特色内涵建设阶段

首先,探索试验阶段(1980一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省市特别是经济率先发展的地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强烈,各地尝试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一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①随后,仅1980年,原国家教委就批准成立了我国首批13所短期职业大学,②从1980年至1985年,全国共兴办了120多所职业大学。这些职业大学大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地

①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77

②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6.

2

方或企业开办,基本是走读、自费、不包分配的职业培训性质的学校,虽然其影响力和作用不可与今天的高职教育相比,但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却具有里程碑意义。职业大学的出现适应了当时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一是总体上办学经验不足,各方重视不够,缺乏配套政策支持;二是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主要是发达地区和国有大型企业办学;三是专业特色不明显,办学理念缺失,办学目标不明确

其次,规范发展阶段(1991一2000年)。1991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①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改一补”②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1997年,原国家教委提出新建高等职业院校一律以“××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命名,同时鼓励其他“三改一补”学校照此更名。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政策上支持了我国本科教育办高职;同年,教育部《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三不一高”③的职业教育政策。

在这个阶段,一是明确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校名;二是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办学渠道;三是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四是出台了许多高职教育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如“三不一高”等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再次,井喷发展阶段(2000一2006年)。这一阶段,高职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高职院校数量剧增,在校生人数也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

①郭俊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门.中国高教研究,2008(4):

59.

②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职,但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

③“三不一高”的核心内容是: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

3

2006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①各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了新校园,校园面积扩充,校园环境、教学硬件和仪器设备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办学机制更加灵活、办学模式更加丰富,出现了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二级学院、民办高职高校等并存的繁荣景象

最后,特色内涵建设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首次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此高职教育进入了内涵建设和特色化发展的轨道。文件对高职教育的课程、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示范性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以16号文为契机,国家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抓手:

一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二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各高职院校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虽然高职院校发展很快,但高职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一是在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的问题上没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二是虽然对高职院校是一种类型还是一个层次的争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高职的示范性院校和骨干院校的升本限制问题从法理和实践上都值得商榷;三是本科院校办高职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走向问题也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四是存在高职院校发展转型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发展转型的内部治理等问题。这些都是笔者的思考之所在。笔者不断诘问:高职院校发展的危机在哪里?其合法性如何确立?

①郭俊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门.中国高教研究,2008(4):

59

4

(三)高职院校面临服务面向转变的困难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通过“三改一补”形式转型而来,这类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多为行业或地方政府,在办学初期,其行业和地方痕迹明显,培养的人才多为行业或地方服务,专业相对单一。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刚升格为高职时,专业总数不到10个,且以其主管部门一商务厅所辖行业为主要服务领域,因此其专业基本是商务和语言类。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发展、大提速、大开放,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今天的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制度的惯性,依赖以前的发展路径,无法突破原有的服务面向瓶颈,不能跟上国家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全面调整,不能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态势,不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调整,那么高职院校必将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陷入发展的困境。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需要从服务行业和地方,过渡到服务全社会甚至全球。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层次的全面化,培养手段的现代化,培养目标的丰富化。

(四)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进行转型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内部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高职院校面临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一线服务的人才为目标,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必然要求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结构。二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

5

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学生、家长和企业等市场因素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具有进一步深造、提高的愿望和需求,企业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不再停留于熟练操作工的层面,而是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四是目前正发生的第

三次工业革命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教育应该是绿色的生态教育,教育应着力培养人的社会情绪能力,注重全球视野与全球思维的培养,注重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注重知识的学习与学习知识能力并重,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的培养,注重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同理心的唤醒,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营建。

从内部环境来看,观照高职院校发展转型的各种内部因素,组织的价值

权力和利益在组织转型中起重要的作用。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组织自身具

有旺盛的发展欲望。从领导层面来说,由于高职院校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高职院校的领导比其他院校的领导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他们必须带领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办学的规模和层次,才能应对发展中的困难。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高职院校的领导大多具有把学院办成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强烈愿望;从教师层面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发展的瓶颈,他们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小,他们的教育对象如果不能提升,其发展的空间就要受到限制,并且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相对较低的定位,势必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提升学院办学层次的愿望;从学生层面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缺乏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的机会,以及就业去向相对层次低等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学院转型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转型是中国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具有时代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课题。本研究将选择一所高职院校作为案例,从其发展的历史、转型、内外部环境对其发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