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传 修订版》孙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徐梵澄传 修订版》

【作 者】孙波著
【页 数】 518
【出版社】 武汉:崇文书局 , 2019.01
【ISBN号】978-7-5403-5256-1
【价 格】98.00
【分 类】徐梵澄(1909~2000)-传记
【参考文献】 孙波著. 徐梵澄传 修订版. 武汉:崇文书局,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徐梵澄传 修订版》内容提要:

徐梵澄(1909-2000):因性喜孤往而不为世人知得,因致思高远而难为学界识得,一生自外于名利圈,从未昭彰于公共领域的视野之中。鲁迅极为器重的学生,称其“颇似尼采”“无派而不属于任何翼”;师母许广平亦称其“天赋极高,旧学甚博”。精通梵、德、英、法、希腊、拉丁等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且在诗歌、书画、文艺理论上造诣精深。

《徐梵澄传 修订版》内容试读

绪言

为梵澄先生书写传记,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原因有三:一心里不安,二资料不足,三才力不逮。然而自己还是一路做了下来,因为隐隐觉得有一份责任在焉。

梵澄先生曾谈到“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反对别人给他写传记。梵澄先生又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若写他人传记等,更难处处真实。因为我们既不懂到自己,更不懂到他人。常时我们自以为了解他人,其实未尝了解。尤其于自己所敬爱的人,若写其言行等,便不免有所偏祖,隐讳,夸张,粉饰。治史学的人,必知道通常写史而秉直笔,是难得的事。”(《星花旧影》)以此对照,可以说我的叙事也不免主观。但是,亦可反向:谁人的叙事又能不是主观的呢?因为每一个人皆是“我”在说话,由于心境不一,理解不一,角度不一,亲疏不一,因而生发“多”种看法与意见,这又皆属正常。问题却在于“多”要归于“一”,即圣人所谓“同体为一”之“一”,也就是“同一知”。若求其次呢?则为“同情知”了。总之,是作同情的理解,走高上的道路,便无甚隔阂与分歧了。要之,这当属精神经验之事。

究竟梵澄先生的传记当不当写?这又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他老人家所贡献的是一份学术事业、精神事业,这与他的生命

2丨徐梵澄传

流程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了解他的故事,贴近他的追求,懂到他的心灵,会于解读他的文字与思想,大有裨益和收获。尝如《康

德传》的作者美国人曼弗雷德·库恩说:“没有背景知识,我们便

难以理解哲学家要表达的思想。”当然,这是指通相而言。别相呢,即是其特殊意义。笔者可结论道:他的经历有不可重复性,他的劳作有不可替代性。至于这“性”为大为小,则有赖于我们欲取什么样的观点了。梵澄先生曾说鲁迅“是那一时代所妪煦的成体”。我们读鲁迅,知鲁迅,觉得亲切、人微,感到振奋、拔起,这说明两橛是同一命运,不可分割,也是因为“我们现在认识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那么,梵澄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成体”?于此又涉及史观,他尝云:“历史之于体属于过去,其用则属现在和未来。”(《百岁瞻言一商务印书馆一百年》)“过去”,即成传统,我们终将是传统的一部分。大致作如是观,读者

会对作传人有一个宽容的理解了。

梵澄先生在南印度琫地舍里时,有过一个助手,美国人玛丽

斯(Maris L.Whitaker),她说:“在我的印象中,徐先生有着深邃的意识和情感。他安静、高贵、优雅,他内中藏着超乎常人的意识和明觉。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完成这一意识的巨大转变的,难道是他在瓦拉纳西学习之时的沉思?或者是对于佛教和‘母亲’的终生奉献么?”(见玛丽斯2000年9月21日致詹志芳信)回答这个问题不难,亦是常俗语,即主观的条件和客观的机缘。就主观之条件而言,有先天和后天之别,于先天,许广平先生说他,“天赋极高…钦慕尼采,颇效其风度”;于后天,仍是许先生的话“旧学甚博,能作古诗、短评,能翻译”(《欣慰的纪念》)。后天还有可说者,就是他极为用功,未尝有什么“一日科头,三朝晏起”之

绪言|3

事,加之也从未被什么“运动”干扰过,所以出手便是纯粹的文字、精神的语言。这里一转,就到“客观机缘”了,或说他的“命运”使然。克实论之,他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在他的有生之年,遇到了两位世界级的精神导师:鲁迅和法国院母密那氏。他紧紧地追随他们,而且义无反顾。毋宁说,两位导师也是“欣慰”的,因为这个弟子对他们乃至对时代作出了响亮的回应:在鲁迅,其精神理想一“立人”“改造国民性”的宏愿—梵澄先生为之在学理上(精神哲学)奠定基础;在“母亲”,其精神事业一“每一新黎明,带来一新进步的可能性”的征程—梵澄先生为之将菁华(韦檀多学古今经典)介绍人中国。之后,他特立独行,前驱不已。用“诗哲”的语言来形容:他是一个“孤独的远征者”(“母亲”语),一个“在远道上追上自己的人”(尼采语)。

然而,他首先是个劳动者,虽然,这劳动者乃属个体。譬如开矿,每日孜孜吃吃,进掘不休,所采集的呢,皆是样本,“典型”。然后放置在道旁,提示后来者:哪里有金脉,何处有宝藏。我们能见其足迹,仍清晰可辨;我们未能窥其背影,已没于远方。这通向远方的途径是一条精神大道,然正如船山夫子有日:“道大则荒…譬之治津途者,无径隧而任人之行,则蔓草遍于周行,而无所谓津途矣。”可说,君子以蔓草为津途,是谓:披荆斩棘。总之是开荒意味重,正因为他是先行者。常理是:有先必有后,有果必启因,这么,“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语)

青年梵澄受鲁迅之嘱,翻译出了中国的第一部尼采著作《尼

采自传》(ECCE HOMO)。其序末句有云:“读者们也许顺着这部

著作所举的书名,在英、法、日,各种文字中,能够寻读、翻译吧。留着这种愿望,深切地期待现代中国青年。”这“愿望”,这“期待”,现

4丨徐梵澄传

在读来还是那么的亲切与新鲜!但是对于我辈而言:继之者也不易,因为这工作需要“锤子”,来雕琢“人”这一种“原形”(尼采语);随之者也不难,只要做到“守传承,求进步,多读书”(《石鼓文书法·序》)即可。这是徐先生的话。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