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史地》教材编写组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

【作 者】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史地》教材编写组编
【页 数】 465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5.02
【ISBN号】7094·434
【价 格】1.95
【分 类】历史(学科: 师范教育 学科: 教材)
【参考文献】 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史地》教材编写组编. 历史.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02.

图书目录:

《历史》内容提要:

《历史》内容试读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大约从一百七十万年前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止,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第一章原始社会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考古工作若在我国不少地方发现了原始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其中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

一百七十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陕西出土的蓝田人,距今约八十万年。举世闻名的北京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从1927年起,陆续在那里发掘出四十多个男女老少的部分骨骼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工具、用火遗迹和多种动物化石。这些考古材料是研究我国远古文化和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奇珍瑰宝。北京人北京人的体质,一方面已具备了人的性质,另方面还残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仍属于猿人阶段。北京人的身躯比现代人倭一些,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他们的头盖骨低平,脑壳比较厚,眉骨隆起而且互相连接,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部突出、下顎收回。北京人的上肢和双手同现代人十分相似。下肢还有些屈膝,但已能直立行走。从

1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可以看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身体各部器官在劳动中担负的功能不同,因面在进化上便出现了快慢的差异。手是直接劳动的器官,最先进化到现代人的样子。下肢要在劳动中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进化就仅次于上肢。头部和大脑结构是在用手劳动和直立行走之后,才推动并促进了它的变化,因此,原始特征最明显。人体发展的这种先后顺序证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创透了人本身”。

北京人能用砸打的办法制出粗糙的石器,还把树枝削成木棒。北京人用这种石器和木棒来采集植物、猎取动物,作为食物。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任何动物都不会制造工具。从能够制造工具起,便开始了人类的劳动实践。人类也就完全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灰烬堆和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等。这证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了。但从灰烬的成堆成层看来,他们是从自然界发生的野火中捡回火种,使它常年不熄。火能熟食,从而扩大食物种类,促进体质的发展,火能照明、取暖,防止野兽的侵袭,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北京人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都很原始,生活环境又极其险恶,为了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抵御猛兽的侵袭,他们必须儿十个人结合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得来的食物。这种群体就叫作原始人群。原始人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当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2

态。

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群居生活中,人们需要交流思想和劳动经验,于是产生了语言。北京人已能用简单的语言、夹杂手势,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北京人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他们的寿命一般都不长。艰苦的生活、锻炼着祖国大地上早期的人类。他们经过长期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改造着自然,也改造着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①北京人以后,经过二、三十万年的艰苦斗争,到了距今约二十万年前,猿人发展为“古人”。古人在体质形态上接近于现代人。他们的劳动工具仍属旧石器,但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他们摆脱了猿人的乱婚状态,进入了“血缘婚姻”阶段,只许同辈男女建立群婚关系。他们处于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转变的过渡阶段。考古工作者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曾发现过“古人”的生活遗址。著名的有广东的马坝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襄汾的丁村人等。△

氏族公杜的开始到了距今约四、五万年的时候,“古人”又发展为“新人”。新人已经完全过着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新人遗址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人”故乡的“山顶洞人”。

顶洞人的体质形态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原始特征,同现代人已没有大的差别。他们的劳动经验和技能超过了古人,劳动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他们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

①本书内凡在首尾有△的段落,系自学部分,教师讲解时可酌情处理。

3

造石器、骨器。他们会制造骨针,把兽皮缝成衣服。他们除了采集和打猎,还捕捞鱼虾。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我国历史上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是这一成就的反映。山顶洞人的婚姻关系是族外婚,只允许一个血缘亲族的兄弟同另一个血缘亲族的姐妹互相通婚。这样,他们便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比较固定比较持久的社会组织,即氏族公社。一个氏族大约几十个人,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在氏族中,男子主要从事打猎捕鱼,妇女除了采集、还要制作食品、缝制衣服,养育后代。妇女有比男子更重要的地位。而且,族外婚还是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血统来计算。所以,氏族公社的第一个阶段便是母系氏族。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一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山顶洞人以后,又经过了上万年的艰苦岁月,祖国境内的氏族逐渐繁荣起来。1952年,在陕西西安发现的距今约六

七千年前的半坡氏族遗址,以及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以前的河姆渡氏族遗址,为我们提供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生动景象。

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能够对打制石器进行加工,把它磨得光滑锋利。他们还把骨、角加工制成锥、针、镞、鱼叉等。他们在一些工具上钻孔,以便装柄或穿绳。因此工具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过去。特别是弓箭的发明,更是改进生产工具的重大成就。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妇女从长期采集活动中,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开始了原始农业。半坡先民用火烧荒开出农田,用石铲和木锄松上

一4

整地,用尖木棒点种,用石刀和陶刀收割。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种植的蔬菜是白菜和芥菜。他们还种麻,用麻纺线织布。工具的改进,使人们猎获的动物增多。人们把暂时吃不完的动物留着饲养,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半坡先民已经会饲养猪、狗、牛、羊、鸡等。农耕和畜牧是半坡氏族的主要生产事业。远古传说中的神农氏制作耒耜,种植庄稼;伏羲氏结网渔猎,饲养家富,就是我们祖先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反映。

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能够烧制盛水、装东西、煮食物的各种陶器。大部分陶器呈红色,上面画着黑色的人面形、鱼形等花纹,非常美观,可看作原始的工艺美术品,我们称它为“彩陶”。制陶是当时最有特色的原始手工业。

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半坡遗址里有固定的居住区。居住区周围是宽深各五、六米的壕沟,用来防御猛兽的侵袭。壕沟外面,东边是窑场,北边是公共墓地。居住区里有四、五十座圆形或方形的房子。房子没有窗户,门都朝南开,既向阳,又可免遭西北风的侵入。每座房子的面积约十多平方米。这是氏族成员的住宅。居住区的中央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子,是氏族活动的公共场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落。

河姆渡氏族的人们使用的工具有石器、木器、骨器和陶器。他们种植粮食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他们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水牛。他们能用竹片编制成筐、篓等物,还能建筑土木结构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在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

一5一

着主导作用。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属于氏族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成员死后都埋在公共墓地,随葬品也没有差别。这说明他们是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阶级区别的。氏族有自己的首领管理公共事务。重大的事情,由氏族成员共同商量决定。邻近的几个氏族联合成部落。氏族和部落的首领都是大家推选的。他们与一般氏族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权,也不脱离劳动。所谓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织的传说,就反映了这一时期氏族首领的地位。

大议口文化中晚期一一…父系氏族公社大约四、五千年以前,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男子逐渐成为生产的主力,妇女主要从事纺织、缝纫、抚育子女等,于是男子逐渐代替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同时,随着母系氏族公社中期出现的对偶婚①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逐渐确立了按父系计算血统和父系继承权的制度,于是氏族公社进入第二阶段一父系氏族。我国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址很多。1959年在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发现了

五、六千年前的氏族遗址,我们称它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和原始社会的崩溃过程。

大汶口的人们,用装柄石斧砍伐树木,用扁而薄的石铲清除杂草,用鹿角制成的鹤嘴锄松土,用石刀、骨镰、蚌镰收割庄稼。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饲养

①对偶婚:母系氏族时期的一种婚姻形态。通常是一男一女结为配偶,居住女方。但其结合并不巩固,所生子女只归母亲。配偶双方尚无独立经济。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