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当报人》程怀澄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在美国当报人》

【作 者】程怀澄著
【页 数】 253
【出版社】 上海:文汇出版社 , 2018.07
【ISBN号】978-7-5496-2676-2
【价 格】48.00
【分 类】中文-报纸-新闻事业-美国-现代
【参考文献】 程怀澄著. 在美国当报人.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在美国当报人》内容提要:

《在美国当报人》作者以一个爱国华人的立场,在美国见证了、报道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女排首度扬威美利坚、旧金山大地震、洛杉矶大骚乱、辛普生的“世纪审判”、克林顿竞选、惠国待遇之争、小布什竞选、申办北京奥运、“911”事件……所谓“传奇”,总是在你身边而没察觉。程怀澄的两本书,其实都只在讲着一个故事:人生的励志与壮阔,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在美国当报人》内容试读

在前半辈子,我不止一次和新闻工作擦肩而过,挫折使我认命,把新闻工作淡忘了。做梦也没有梦到踏进西方世界后竟然一脚踏进一家报社,开始报人生涯,圆了少年时的梦。这是命中注定的吗,还是有贵人相助?

1982年9月1日,我踏进旧金山的《星岛日报》办公室。这一天,是我踏上美国国土的第186天。从这一天开始,我终于实现了做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宿愿。

想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到做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经历了半辈子。在前半辈子我不止一次和新闻工作擦肩而过,挫折使我认命,把新闻工作淡忘了。做梦也没有梦到踏进西方世界后竟然一脚踏进一家报社,开始报人生涯,圆了少年时的梦。这是命中注定的,还是有贵人相助?

旧金山《星岛日报》的办公室位于唐人街的边缘,位置是很不错的,正门在干尼街上,侧门在商业街上,这是一座地面三层、地下一层的建筑。

1

干尼街的东侧是金融区,西侧是唐人街,作为唐人街的边

沿,干尼街的中文街名和英文街名(KEARNY STREET)一同铸

在街牌上、竖在街道旁。唐人街的街道都有官方认可的中文名,所有中文名都是早期中国移民中的文化人翻译的,因为早期移民都是广东人,犹多台山人,讲广东话或台山话,英文名称译成中文也都是广东音或台山音。

在前面短短的文字里我一再用了“唐人街”的名称,是不符合旧金山华人的语言习惯的,此间的华人对唐人街习惯称华

埠。华人把I旧金山称大埠,把加利福尼亚州首府SACRAMENTO

称二埠,不要问为什么,那是旧金山的华人先辈们一个世纪前

就这么叫的。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LOS ANGELES(洛杉矶)

被旧金山的华人称为罗省,加利福尼亚州最南面的一个城市是

SAN DIAGO,在旧金山华人的语言里称为“山鹧鸪”,你一听

或许会昏倒。旧金山附近的一些城市也各有很奇特的中文译名,

OAKLAND译为屋仑,HAYWARD译泽为希活,SAN MATEO译

为圣马刁。这个“刁”字中国人是忌用的,在中国电影里只有反面人物姓刁。样板戏《沙家浜》有个主角阿庆嫂,还有个反角刁德一。

我从踏进《星岛日报》的那一天开始,必须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从学习华人端口语言开始。

我听得懂广东话,至少我可以听懂八九成,但是台山话完全听不懂,正如我是浙江人,却听不懂温州话。做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的工作是写新闻,新闻里的地名、街名、人名、物名,用

2

中文写出来如何让读者看得明白,这是学问,必须要认真学的。

中国香港《星岛日报》于1961年发行航空版,空运旧金山,由唐人街的昌记栈代理发行,两年后在旧金山设立第一所海外版办事处自行发行。干尼街的《星岛日报》办事处是1975年5月开张的,建筑外观用了“星岛”标志性的黄、黑二色,墙是黄色,窗框和门是黑色。我踏进这座建筑时,它的“星岛”形象出现在旧金山闹市区不过7年,但“星岛”航空版出现在旧金山华埠的报摊上已经有21年之久。世上的事物总是逐步完善的,1978年旧金山《星岛日报》自设印刷厂,同时有了排版部门,中国香港《星岛日报》总社决定聘用我,释放出一个讯号,“星岛”海外版办事处将要设立编辑部,成为完整的可以全面运作的分社,作为报纸推销点的办事处正在逐年转型,过渡成为一个完整的报社。

先由昌记栈代理,后自设办事处主理,“星岛”航空版在旧金山发行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星岛”高层正确的决定。航空版给旅居海外的中国香港人提供家乡的讯息。1954年“星岛”创办人胡文虎先生病逝,其女公子胡仙小姐主政“星岛”报业,她远赴美国西北大学研读新闻学,常来旧金山了解海外市场的需要。正是胡仙小姐的远见卓识,使《星岛日报》成为第一家国际性的华文报纸。当时逐个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星岛日

3

报》的口号是:“凡有华侨的地方,就有《星岛日报》。”宏图大略的确做到了,每一个《星岛日报》分社把发行扩展到周边地区,如旧金山分社的发行网遍布美国西部各州,所以旧金山发行的《星岛日报》称为美西版。美西各州的华人都可以读到当天的《星岛日报》。

80年代初中国台湾的两大报业《世界日报》和《中国时报》都向海外扩展,海外华文媒体发展迅速,《星岛日报》已有基础,可以在同业竞争中不败。

我踏进《星岛日报》的门成为“星岛”的一员时,完全不知道《星岛日报》的发展史,也不知道旧金山湾区华文报纸竞争的激烈,我也不知道在旧金山华人小区中将如何开展工作,如何从事我心向往的新闻事业。

第一天上班,我是从偏门进来的。

新职员的第一天难免拘束,等同事们到齐了,我被一一介绍认识。

这座外墙黄、黑两色的建筑内的地面一层是对外营业用的,

一圈柜台的后面坐着负责广告的、负责发行的职员,一位会计和位经理,还有一位最年轻的小姐是整个办公室的得力助手,买广告的顾客多了她就帮忙广告工作,订报的顾客多了她就帮忙发行工作,我第一天上班就是这位小姐给我开的门,她作了自我介

4

绍,她是曹念秀,成了我认识的第一位同事。营业室里坐了半圈的职员全是中国香港人,广东话是“星岛”的官方语言,好在他们都能讲普通话,他们讲普通话的准确度超过我讲广东话。地面

一层有一圈阁楼,有一位年龄比较大的半老先生坐在阁楼里静悄悄地做他的工作,他的工作极简单,每天把剪成一寸见方的小广告贴在和报纸一样大的胶版上,他全程手工操作,用许多年不变的工作方法完成他的职责。因为我的工作不需接待登门的顾客,经理江小梅安排我上阁楼坐在小广告先生的对面,每天面对这位半老先生梅景纪,听他说些陈旧的我不甚明白的故事,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慢慢进入角色。

80年代初旧金山华埠最古老的两份中文报纸还在他们的兴旺时期。一份是《少年中国晨报》,是在孙中山先生直接领导下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另一份是《金山时报》。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成立,1909年11月孙中山第二次来美,先后在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成立同盟会分会,次年8月在旧金山发行《少年中国晨报》,“晨报”成为同盟会的活动联络点。这份有光荣历史的报纸在旧金山发行四分之三个世纪后退出舞台。

《金山时报》创刊于1924年,是侨胞办的报纸,资金雄厚,社址在华埠沙加缅度街上,办公室、排字房和印刷厂均在同一建筑内。《金山时报》一直是旧金山湾区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金山时报》办报的风格始终不变,始终用铅字排版,始终用直排黑白版,也始终用他们创造的如“山鹧鸪”之类的译名。

5

岁月流逝,年轻一代不读华文报,新移民读了不明白,读者日渐消减,《金山时报》在进人新世纪以后,终于支撑不下去,2004年被《星岛日报》收购,但在“星岛”旗下仅两年,亦难以为继,无可奈何花落去,最终在旧金山湾区的报摊上彻底消失了,进人历史。

话说远了,回到报人生涯的第一天吧。

我在阁楼的座位坐定,环顾四周,发现这座建筑非常独特有趣,外观是“星岛”的标志,内部便是“报社”的特色,室内四壁贴着墙纸,墙纸上不用图案、不用色彩,而是白纸黑字,放大了的华文报纸,贴在墙上的墙纸的中国方块字全部是躺着的。设计墙纸的人,真是匠心独具,为《星岛日报》社设计了专用品。

听从江小梅经理的安排,因为9月1日起阁楼上多了一个我,9月2日起报纸上就要多一版本地新闻。我的工作时间朝九晚五,和其他同事的工作时间无异,但作为一名做新闻的人,如此固定的工作时间肯定是不合适的。

不适合做新闻的朝九晚五上下班时间维持了两年多,这是

从单纯卖报纸至全面做新闻的过渡。我的第一天是怎么进行工作的呢?遵从经理的要求,我必须写五千字左右的新闻稿,编成一个本地新闻版,交给排版房植字排版,第二天的报纸便多了一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