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中国顽童苏东坡》史钧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呵呵,中国顽童苏东坡》

【作 者】史钧著
【丛书名】皮波人物人文馆
【页 数】 355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125-1115-6
【价 格】68.00
【分 类】苏轼(136-~101)-传记
【参考文献】 史钧著. 呵呵,中国顽童苏东坡.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呵呵,中国顽童苏东坡》内容提要:

本书在正史、野史、宋人笔记及苏东坡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辅以苏轼诗词文章的解读,书写了苏东坡的顽童天性和跌宕多姿的一生。

《呵呵,中国顽童苏东坡》内容试读

001

人生几何呵呵,

许多人提起苏轼,无不佩服他才气纵横、独步古今,无论诗词

散文还是政论文章,往往脍炙人口。但古代有才华的诗人如同满天

繁星,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杜牧陈子昂,每个人都曾凌绝一时。苏轼的文字未必比他们更为通透,对仗未必更为工整,炼词写意也未必更为精绝。但苏轼有一点却是他人很难相比的,那就是幽默有趣、旷达可爱,就像永远无法长大的顽童,人畜无害、男女通吃。每当我们回望历史,如果能在众多面孔中找到一张温暖真实的脸,那最可能是苏轼,而不是快意恩仇的辛弃疾,也不是奔放不羁

的贺知章。

这个判断大致不差,我们在许多资料中,都能发现苏轼顽童的

0021

一面。

先看民间传说。据传苏轼有个妹妹,叫作苏小妹,经常和哥哥斗嘴。有一天,苏轼给苏小妹写了一首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是说苏小妹额头高,人还在屋内,额头就已到了堂前。眼眶也

有点深,伸手都擦不到泪水。

苏小妹既然是苏轼的妹妹,才情自然也不会差,而且跟哥哥老

大不客气,顺手也写了一首诗反击哥哥: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诗意很直白,就是嘲笑苏轼额头太宽、脸颊太长,去年流的一

滴相思泪,今年还没流到腮边呢。

这个笑话当不得真,因为苏轼根本没有妹妹。不过此类假托苏

轼之名的笑话却有很多。《雅谑》也录有一则,说苏轼看到和尚佛印的一张画像,便顺手题道:“佛相佛相,把来倒挂,只好擂酱。”意思是说好朋友佛印长了一副棒槌脸。《古今笑史》也有个笑话,

说有两个穷酸的读书人在一起讨论志向,一个说:“我平生不足,

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个

1003

说:“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也?”苏轼感慨说:“吾

来庐山,闻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但是以我看来,他还不如

人家对吃饭的感悟深刻。

此类笑话虽然流传极广,但大多不可信,不过其背后透露的信

息却相对可靠,那体现了民间对苏轼的印象,人们绝不会把这些有

趣的故事安在不苟言笑的王安石头上。因为苏轼本就是个有趣的人,

所以才会留下许多有趣的传说。这种不拘一格的人生趣味一直持续到如今,每当你打开手机与朋友聊天,发出“呵呵”两个字时,都在无意中和苏轼进行一次精神交流。

苏轼平生极爱用“呵呵”,有人粗略统计过,这个词在苏轼文

集中先后出现过四十多次,可见他对其何等偏爱,因为在这个词中

隐含着一种特别的趣味,它不是狂笑,也不是冷笑,而是带有一种

意味深长的感觉,如果不是心有灵犀,很难体会个中三昧。

其实“呵呵”并非苏轼首创,早在唐朝房玄龄等人所著的《晋书》

中,就已出现“呵呵”,以此代表胡人粗犷的笑声。这种用法在唐

朝很普遍,比如诗僧寒山写有“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的诗句。

韦庄也写过“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遇酒且呵呵,

人生能几何”。

宋人继承了这种用法,欧阳修在书信中也常用“呵呵”。而苏轼尤其钟爱“呵呵”,比如他在《与鲜于子骏·其二》中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在《与陈季常》信中说:“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意思是只要一枕睡到天明,美词佳句很容易写出来,你也拿我没办法了。

0011

苏轼留下了大量书简,时常讨论军国大事,指点江山、腹诽古人,

不过大多不着边际,书生意气而已。反倒是他记录的那些鸡毛蒜皮

的小事更为人熟知。他会教人做菜、制茶、用药、采花、写诗、作画研墨、煮酒等等,时不时地来点恶作剧,然后加上“呵呵”一笑,

顿然形神俱备,一副活泼的顽童嘴脸跃然纸上。比如他在《与钱穆父》

信中就写了做汤的秘诀:“取笋簟菘(白菜)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菔(萝卜)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呵呵。”

可以看出,苏轼每次“呵呵”背后,都隐藏着一丝狡黠的微笑,

代表着与朋友之间的千言万语,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默契。而如今,“呵呵”的用意已经很复杂了:有时等于沉默,即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礼貌性地回复;有时表示不同意,但也不反对的意思:或者是

一种善意的坏笑,甚至是一种无言的冷笑。但苏轼的“呵呵”却一

直很纯粹,就是表达朋友之间无法言传的温暖与关爱。

不过苏轼也很清楚,“呵呵”并非正统用法,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只出现在一些私人信件中,是他与朋友之间沟通的秘密武器,而绝不会出现在正式公文里。苏轼热衷于“呵呵”,正说明他是性情中人。

苏轼了解自己的个性,他知道自己是个有趣的人,并以此为乐。

在他的笔记《东坡志林》中,记录了许多自己的故事,其中很多都

有恶搞的成分,充分展现了他顽童的天性。比如有一则说:“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意思是说我最近总是招贼,幸好我替魏

1005

王守墓,得了点工钱都已花光了,看来梁上君子还不知道啊一让

你不早点来!

苏轼不光笑自己穷,而且笑自己馋。他患了眼病,有人劝他忌辛辣油腻,尤其不能吃肉。苏轼说:“余欲听之,而口不可。”但是嘴巴不同意啊。嘴巴是嘴巴,眼睛是眼睛,两不相干,干吗因为眼睛生病却要限制嘴巴呢?他借嘴巴的口吻说:“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苏轼不但笑话自己,而且还敢笑话孔圣人,这在当时可算是惊世骇俗了。他说:“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或以为太速。

此叟盖自知其头方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发之。使更迟疑两三日,已为少正卯所图矣。”意思是说,大家都说孔子杀少正卯太急。我认为不是。因为这老头长着方脑袋,一副短命的样子,

他自知不能久在其位,所以先下手为强,要是再迟两三天,恐怕就

要被人家干掉了。

通读苏轼文集会发现,嘲笑古人一直是苏轼的拿手好戏,毕竟

古人无法站起来和他斗嘴。但他对同时代的朋友也不放过,在《记

与欧阳公语》中,苏轼回忆了一则欧阳修的趣事。有一次欧阳修说:

如果有人乘船遇风惊吓得病,只要取摆船人用过的舵,刮下汗渍研末,与丹药同服,即可治愈。

苏轼听罢笑着说:要是那样,“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欧阳修听了哈哈大笑。

除了搞笑,苏轼有时还很毒舌,因为聪明的人容易毒舌,在他们眼里,其他人的言行都显得愚笨可笑。苏轼正是毒舌中的专家,

0061

而且他根本不在意对方是谁,完全不考虑情面问题,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就算面对美女,也照样让人下不了台。有一次苏轼赴宴,主人久仰苏轼大名,特意安排美妾媚儿献舞助兴,歌舞过后,照例要

请苏轼赐诗纪念。苏轼随口吟道:

舞袖翻跹,影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婉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原来苏轼嫌媚儿个子太高,嗓门太大,就故意引用诗人石延年

写松树的句子“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加以调侃。当

时满座宾朋哄然大笑,媚儿却羞愤难当,含泪而去。

对舞女如此,对自己的学生同样如此。苏轼很少顾及什么师道

尊严,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也照样开玩笑。因为苏轼胡子少,他的学生有时就会拿这个说事。《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了一则趣事,说秦观陪苏轼聊天,先是苏轼嘲笑秦观胡子太多,然后秦观就开始反击,他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多乎(胡)哉。”意思是君子的胡须都很多,以此嘲笑苏轼胡子太少,算不得君子。苏轼立马回击道:“小人樊(繁)须也!”也是借用了《论语》中的原话,

暗指胡须多的才是小人。可见苏轼随和到什么程度,就连学生都想

占他的便宜。但如果水平不够,想占老师的便宜也并不容易。

这就是苏轼,天性烂漫胸无城府,那是顽童的典型特征,他沉

迷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直口快,想说就说,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有时就算伤害了别人,也并非出于故意。苏轼偶尔也对此深感困惑,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