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百样苏东坡》王伟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风情百样苏东坡》

【作 者】王伟编著
【丛书名】走进先贤普及读本
【页 数】 163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12.01
【ISBN号】978-7-5087-3734-8
【价 格】22.00
【分 类】苏轼(1036-1101)-生平事迹-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王伟编著. 风情百样苏东坡.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风情百样苏东坡》内容提要:

本书以轻松文笔把千古奇才苏东坡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详细拆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风情百样苏东坡》内容试读

第一章

天生乐无派

之a天生乐天派

苏轼出世

大宋朝没有成就一个政治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家苏东坡,却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个文学家苏东坡。这才使中国两千年的文化艺术史上横空出世出现了这个最具有“知识分子”意味的中国文化人。那么,谁是苏东坡这位“文曲星”的伯乐呢?是谁最先发现了苏东坡这位旷世奇才?

对这两个问题,世人早有答案,皆以为是一代儒宗欧阳文忠公也。“有宋一代,若无欧阳修,则无苏东坡。”有此语为证,谁人不信?欧阳修,这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之前大宋大名鼎鼎的头号文坛领军文人,他就是发现不世之才苏轼的第一人,这早在世人认可之中。为此人们还甚是佩服欧阳修襟怀坦荡地提携后辈。欧阳修具有光明磊落的君子

001

品德,谁还会怀疑呢?

风情百样

《宋史》评价欧阳修,说他“奖掖后进,如恐不及”。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被钦命为这一年礼部试的

主考官,21岁的苏轼这年参加考试。欧阳修是一个爱才如命的人,当他遇见苏轼这样千年难得一现的“奇人”,怎能不

为之欣喜而器重呢?苏轼通过礼部考试中进士,欧阳修成为苏轼的恩师,苏轼也得以成为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也自然成了苏东坡这位“文曲星”的伯乐。

欧阳修在《与梅圣俞》这封信中对他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欧阳修在和儿子谈论苏轼时,也由衷地说出了他对苏轼的欣赏之至:“汝记吾言,30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朱弁《曲洧旧闻》)欧阳修的话果然应验,苏轼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轼。甚至苏轼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还有人在暗中偷读。

更有甚者,做学问一定要严谨,“言必有出处”,这是不可颠覆的原则。而到了苏轼这里,他来了个“想当然耳”,杜撰了一个典故,欧阳修非但不怪,反而大为包容。他对人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杨万里《诚斋诗话》)这只能说明欧阳修对苏轼真是出格的喜爱欣赏。

嘉祐六年(1061年),欧阳修推荐苏轼经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又考了第一(制科三等)。宋代开国一百年,考上三等的,苏轼之前仅一人。一二等皆虚设。《宋史·东坡先生本传》:“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

002

惟吴育与轼而已。”苏轼所作《进策》《进论》尽兴豪言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上自皇帝下至宰辅多予以批评,他指责后宫花销太大,又说仁宗本人勤政不足。这些激烈的文字大臣们都有些受不了,但宋仁宗还是肯定了他。苏轼人以三等取为第一,苏辙为下等。宋仁宗退朝后对高皇后说:“今天为

子孙们找到了两个宰相。”(《宋史·东坡先生本传》)

苏轼对欧阳修的赏识自是充满感激之情。“故太子少师

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

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颖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这是苏轼在《钱塘勤上人诗集叙》中的话,德高望重、高风亮节的欧阳修自然当得。

苏轼因为对王安石变法不能苟同,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请求外放,九月路经颖州时,与弟弟苏辙专程去拜访了恩师欧阳修,陪他游颍州西湖,作了一些诗颂扬欧阳修,欧阳修也为他介绍了在杭州的朋友。

孰料,这是他们师生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年,欧阳修去世。苏轼时在杭州通判任上,恸哭于孤山僧人惠勤禅室,作《祭欧阳文忠公文》:

鸣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003

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

风情百样

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一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

苏东

虎逝,则变怪杂出,舞䲡鳝而号狐狸。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鸣呼哀哉!

翻译过来就是:“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这就如百姓有父母,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失去了仰仗庇护,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文人被说成了异端,学者被遣送到了边远的地方;君子只能以不作为来为朝廷做点贡献,小人高兴地认为时机来了一就像深渊沼泽,神龙没有了,老虎也离开了,变端和怪异就层出不穷,像䲡鳝飞舞,

00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