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陈达灿,高兆旺,刘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外科学》

【作 者】陈达灿,高兆旺,刘胜主编
【丛书名】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
【页 数】 508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5132-6244-6
【分 类】中医外科学-岗位培训-教材
【参考文献】 陈达灿,高兆旺,刘胜主编. 中医外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外科学》内容提要:

本套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为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本书分总论、各论,共15个章节。总论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常用检查方,以及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各论部分讲述了中医外科相关疾病的概述、临床诊断要领、鉴别诊断、治则治法要略、人文关怀及预后评估。本教材主要针对刚进入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而编写,同时对中医药院校实习医师、临床专业研究生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适用于培养临床医师建立良好的辨证思维,锻炼临证能力。

《中医外科学》内容试读

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等。在历史上,金刃刀伤、跌打损伤、耳鼻喉眼口腔等疾病曾统属于外科范围,随着医学的发展,以上疾病先后分化归属于有关专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创伤,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脓肿以排脓。这些原始的治疗可以说就是外科的起源。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鼻入、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宠”等。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在《周礼·天官》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分,其中“疡医”即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成书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书中有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二、中医外科学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基础。该书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其中《素问》记载了疗、痤、疿、痔、口疮、疝、疠风、瘕等,《灵枢·痈疽》专论痈疽,记载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奠定了外科疮疡类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书中并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从理论、实践、药物、手术、著作等多方面来看,汉代中医外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肠痈、寒疝、浸淫疮等外科病证的诊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汉末,华佗首创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后汉书·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或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是世界上最早的剖腹手术。西汉前后的《金创疯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30卷,但已佚失。

三、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

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狂犬病的先河。由晋末刘涓子编著、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书中归纳了痈疽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总结了治疗金疮、疮疖、皮肤病等经验;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早了6个世纪

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理的专著,书中对许多外科疾病,包括40余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进行了阐述,已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水平。如指出疥疮、癣由虫引起,对于炭疽的感染途径,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在“金疮肠断候”中已有肠吻合术的记载,如“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说明当时腹部手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载的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与西医学的手法复位相似: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此外,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不少外科方剂。宋代《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该书还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宋代《卫济宝书》专论痈疽,记载了灸板、消息子、竹刀、炼刀、小钩等医疗器械的用法。李迅的《集验背疽方》对背疽的病因、症状、治疗进行了全面论述。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强调痈疽应根据脏腑经络虚实、寒热轻重辨证施治,重视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多个方药

金元时期外科学的代表著作有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及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其中《外科精义》首次把26部脉象变化和外科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外科整体观念:还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四、中医外科学的成熟

明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繁盛时期。主要代表著作有薛己的《外科枢要》、汪机的《外科理例》、申拱辰的《外科启玄》、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张景岳的《外科钤》、陈文治的《疡科选粹》等。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的方法。

清代,中医外科学高度重视外病内治,方药疗法丰富。主要代表著作有祁坤的《外科大成》、陈士铎的《洞天奥旨》、吴谦等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余听鸿的《外证医案汇编》、马培之的《外科传薪集》、近代张寿颐于1927年所著的《疡科纲要》等。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是外治法专著,该书集外治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疾病。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术思想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为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细载病名,各

·3·

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中医外科学

附治法,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书中认为“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强调“治疮全赖脾土”,指出“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外治方面,其主张“使毒外出为第一”,常用刀针、扩创引流及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了多种手术方法,如鼻息肉摘除术、气管或食管缝合术、下颌关节脱白复位法等都很有实用价值。“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痈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毒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高氏的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也,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疾病的诊治,在临证中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疗疮走黄。用分部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1956年开始,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聘请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到中医学院任教。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科专业。近几十年,在总结历代医家外科专著的基础上,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编写了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设立了多个中医外科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临床方面,中医中药在治疗体表化脓性疾病、防治乳腺增生病、乳腺癌手术后调理,诊治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疑难皮肤病等,以及疽毒内陷、疗疮走黄、烧伤、急腹症等外科危重急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药对一些性传播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从中草药中筛选抗艾滋病病毒及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以期有效地改善艾滋病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科研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宅对中货年家中

总论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疾病

命名及基本术语

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指导用书(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范围

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大多发在体表,也有发于脏腑,凭肉眼可见、局部有形可征,或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主要包括了疮疡、肛肠、皮肤、男性前阴、乳房、外周血管疾病,瘿、瘤、岩,口、眼、耳、鼻、咽喉等部位的疾病,以及跌仆闪挫、金刃损伤、水火烫伤、虫兽咬伤等。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有所调整,原来的金刃刀伤、跌打损伤、耳鼻喉眼口腔等病,先后分化归属为相关的专科。目前,除了疮疡、瘿、瘤、岩、皮肤、乳房、肛肠、男性前阴、周围血管及其他外伤性疾病外,还应包括内痈(如肝痈、肠痈等)、急腹症、疝、泌尿生殖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二、疾病的命名原则

中医外科学多是以疾病的某一特征对外科疾病加以命名。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来进行。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臁疮等。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疗、委中毒、环跳疽等。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症状命名者,如乳漏、黄水疮、麻风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疗、鹅掌风、岩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黧黑斑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疗、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名疖,大者为痈,更大者称发。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疗等。

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火毒流注、肺风粉刺是病因分别与特征、症状相结合命名的,乳岩、肾岩翻花等则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

三、基本术语

1.疡又名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2.疮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狭义者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5.胬肉指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组织。

6.痈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