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按摩入门》于志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推拿按摩入门》

【作 者】于志远
【页 数】 216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152-1902-8
【价 格】68.00
【分 类】按摩疗法(中医)
【参考文献】 于志远. 中医推拿按摩入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推拿按摩入门》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介绍了各种手法的辨证施术规律,各种手法的不同排列组合,及其不同的医疗作用,和对各类疾病的治疗手法套路,以及手法常规等。全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西医学理论知识,运用推拿按摩手法治各种病症,配以真人操作示范图,让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本书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是现代家庭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必备工具书。

《中医推拿按摩入门》内容试读

第一章一定要懂的推

拿按摩技巧

取穴定位的几项技巧

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推拿按摩的疗效,因此,推拿按摩强调准确取穴。为了准确取穴,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

指在人体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包括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借助

神阙

固定标志来定位取穴是常用的方法,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中旁开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阳陵泉等。

脐中旁开2寸取天枢

1

中医推拿按摩入门

2.活动标志

指在人体活动姿势下出现的标志,包括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闭口取下关;屈肘取曲池,展臂取肩髃;拇指上跷取阳溪,掌心向胸取养老等。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在腕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腕背侧远端横纹:在腕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后世医家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1等分为1寸,10等分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下表:

2

第一章一定要懂的推拿按摩技巧

分部

起止点

常用

骨度度量法

说明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寸

头部

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横寸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寸

歧骨至脐中

8寸

胸部与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直寸

骨折作1寸6分;“天突”指穴名的部位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5寸

胸腹部

合上缘)

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

两乳头之间

8寸横寸量。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两乳头

之间的横寸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直寸

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临床取穴,肩胛骨下角

背腰部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6寸

横寸

相当第7(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9寸

上肢部

肘横纹

直寸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胁

12寸

直寸

“季胁”指第11肋端

侧腹部

季胁以下至牌枢

9寸

直寸

“牌枢”指股骨大转子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18寸(股骨内髁上缘)

直寸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内辅骨下廉(胫骨内深下13寸缘)至内踩高点

下肢部

髀枢至膝中

19寸

臀横纹至膝中

14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前面相当犊鼻穴,后面直寸

膝中至外踝高点

16寸

相当委中穴;臀横纹至膝中,作14寸折量

外骒高点至足底

3寸

3

中医推拿按摩入门

简单易学的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手法是历代医家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操作技能,它是通过将能量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生物电),使皮肤血管扩张,单位面积血流量增加而获效的,即中医学所谓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手法操作要“有力、持久、均匀、柔和”。各种手法临床可单式应用,也可复式应用,对养生保健、病后康复大有裨益,当然“一分功夫,一分疗效”,并非易学易用,还需要不断的实践与磨练。

常用的按摩手法与作用按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力量要由轻而重,使患部有一定压迫感后,持续一段时间,再慢慢放松,也可以有节律地一按一松。这种按压法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按压的强度与频率,不可过重、过急,应富有弹性。按法在施术时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疾病及不同的治疗目的,可分为拇指按、中指按、拳按、掌按、肘按。此外,还可以利用按摩工具进行按压等。

作用:按法是一种较强刺激的手法,有镇静止痛、放松肌肉的作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及下肢部;肘按法压力最大,多用于腰背、臀部和大腿部。

掌按法

指按法

肘按法

4

第一章一定要懂的推拿按摩技巧

推法:

手法:用指、掌、肘部着力于人体某一个部位或穴位,做前后、上下或左右的推动。推法在应用时所用的力量要由轻而重,根据不同位决定用力大小。用力大时,作用达到肌肉、内脏;用力小时,作用达到皮下组织。一般频率50~150次/分,开始稍慢,逐渐加快。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推法可分为拇指推、手掌推、肘尖推、拳推。

作用: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瘀散结。

掌推法

指推法

肘推法

拿法:

手法: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或其他手指相对做钳形用力,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做一收一放或持续的揉捏动作。拿法不同于捏法,不是将力量集中指尖上,而是指腹和手指的整个掌面着力。使用拿法时,腕要放松灵活,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在拿法的同时可结合提法,提拿并用。在提拿某肌腹时,作用力要与肌腹相垂直,即纵行肌腹横向提拿,横行肌腹纵向提拿。此类手法强度比较大,被治疗者反应明显,手法强度一般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轻快的手法较为合适。通常是做定点拿、揉、提的手法,也可做移动拿、揉手法。拿法可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部位,采用

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和抖动拿等。速度可快可慢,要有节奏,要连续,不

五指拿法

5

中医推拿按摩入门

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作用: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缓解痉挛、消除肌肉酸胀及缓解疲劳的功效,在颈椎按摩时应用较多。

捏法:

手法:将皮肤提起,作用于皮肤与皮下组织。捏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和食指、中指两指相对,捏住一定部位,对称用力,将皮肉捏起,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手法强度可轻可重。轻的,患者感到温和舒展:重的,患者感到酸胀。频率可快可慢,快者100次/分以上,慢者30~60次/分。另一种,手握空拳状,用食指中节和拇指指腹相对,捏住一定部位,对称用力,将皮肉捏起,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捏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操作。捏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疾患,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也可用于成年人按摩。

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理脾胃,常用于头面、腰背、胸胁及四肢部位。揉法:

手法: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体某个部位做回旋揉动。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仅达到皮下组织,但重揉时可以作用于肌肉。频率较慢,50~100次/分,一般是由轻到重,再至轻。此种手法较温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强手法刺激后使用,也可在放松肌肉、解除局部痉挛时用。操作时手指和手掌应紧贴皮肤,与皮肤之间不能移动,而皮下的组织被揉动,幅度可逐渐扩大。根据按揉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拇指揉、大鱼际揉、肘揉、掌揉等等。

作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积导滞、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的功效。

指揉法

掌揉法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