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王漫漫,冯宇飞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

【作 者】王漫漫,冯宇飞著
【页 数】 171
【出版社】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658-3974-0
【价 格】78.00
【分 类】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临床药学
【参考文献】 王漫漫,冯宇飞著. 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内容提要:

书主要以中医诊断、中药临床应用和中药制剂为主线,写立足临床,注重实用,博取遴选,力求精当。写作内容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预防与治则、常用中药与方剂、中药前处理技术等。

《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内容试读

第一章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八纲基本证候,即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又互有联系的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表里是相对的,从病位来说,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

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从病势深浅来看,病邪入里一层为深为里,病邪出表一层为浅为表。狭义的表里,认为身体的皮毛、肌腠相对为外为表;脏腑、骨髓、气血相对为内为里。所以从广义的表里来说,病位的内外和病势深浅,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但狭义的表里则有所特指。从表里两纲的具体内容而论,更侧重狭义的表里概念。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病进:病势由里出表,是病势减轻,为病退。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因此对于内伤杂病的证候应以分辨具体脏腑等病位为主。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分辨表里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外感病往往具有由表人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一)表证

表证是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而人,侵入机体的皮毛、肌腠,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兼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

第一章八纲辨证

【证候分析】

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则出现恶风寒的症状。外邪瘀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以致头身疼痛。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故见舌淡红、苔薄白。外邢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肺外合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或痒痛、咳嗽等症状。

【辨证要点】

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有感受外邪的病史等特点。

表证又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之分。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由于表证病位浅,正气未伤,病情轻,一般1~2周就可能痊愈。但若外邪太重或治疗不当等,外邪则可进一步内传,形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二)里证

里证是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里证涉及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繁多。很难说哪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在排除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特有症状后,余下的症状基本可归为里证的症状,如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厚苔、脉沉等。里证的具体证候辨别,必须结合脏腑辨证病性辨证等,才进一步明确。里证按八纲辨证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

【证候分析】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先形成表证,但因所感的外邪太盛或误治、失治等因素,使在表的邪气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等,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致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现的各种证候。

因形成里证的途径不同,涉及的病种、证候繁多,所以各里证之间的发病情况、轻重情况、预后情况等差异很大,在排除表证及半表半里证后,均可归为里证的症状。

【辨证要点】

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里证其起病可急可缓,与表证相比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排除表证及半表半里证后,基本可诊断为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是指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的证候,多因外感邪气由表内传而未达里,

-3

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

或在里的邪气向外透发而未达表,邪气相博于半表半里之间而形成的证候。临床常见于伤寒病的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纷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等为特征性表现。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主要从症状和病史特点进行。症状鉴别重点是审察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具体鉴别内容如下:

(1)表证多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体表官窍症状为常见症状;里证以脏腑相关症状如心悸、咳喘、胸腹痛、呕、泻等表现为主症;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3)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4)病史特点上,表证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等;里证虽起病可缓、可急,但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具体体现于证候的寒热性质,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致病邪气有阴阳属性之分,阳邪为病,机体阳气偏盛则形成热证:阴邪为病,机体阴气偏盛则形成寒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人体正气有阳气阴液之分,阴液亏虚,阳气偏盛则为热证;阳气亏虚,阴寒偏盛则为寒证,即《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判断寒证或热证,不能单凭恶寒或发热的单一症状,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辨别。因为寒证、热证和寒象、热象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如恶寒、发热指的是寒热的具体症状,如恶寒既可出现于表寒证也可出现于表热证,发热既可出现于表热证也可出现于表寒证;而寒证与热证则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寒象、热象与寒证、热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寒证多见寒象,热证多见热象,在一般的疾病中,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多是相符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也可能出现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如真热假寒证可见表面有寒象,真寒假热证可见表面有热象,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4

第一章八纲辨证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减,表现出以寒冷为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肢凉,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证候分析】

临床上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实寒证从病位上又划分为表寒证和里实寒证。表寒证是风寒邪气袭于肌表所致,其起病急,病程短;里实寒证多是因外感寒邪直中于里,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其起病急骤,患者体质壮实,病程较短。虚寒证即阳虚证,病位在里,多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所形成,也可从实寒证发展而来。其病程长,起病缓慢,患者体质虚弱,多表现为喜热畏寒等脏腑阳气不足、功能衰退的症状。因寒证有虚实差异、病位的表里之别,因此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寒、凉”症状是其特征

阳气亏虚或寒邪遏制阳气,阳气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恶寒、畏寒、肢凉、冷痛、喜暖、蜷卧等症;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舌苔白而润;寒邪遏阳或阳虚,阳气鼓动温煦功能下降,水湿内生下注肠道则大便稀溏;阳气亏虚,鼓动血脉之力不足,故脉迟;寒凝滞脉道,脉道拘急收缩,则脉紧

【辨证要点】

以恶寒、畏寒、肢凉、冷痛,痰、涎、涕清稀,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为辨证要点,具有“冷、白、稀、润、静”的特点。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不虚,或阴虚阳盛导致的以温热为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喜饮,面赤,烦躁不宁,神昏谵语,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证候分析】

临床上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实热证从病位上又划分为表热证和里实热证表热证多为风热之邪袭于肌表所致,其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浅:里实热证多是因火热阳邪侵袭于里,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其病势急而形体壮,因热为阳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热邪轻则伤津耗液,重则致津枯血少而引起动风、亡阴等病变。虚热证病位在里,多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致虚阳偏亢所致,其起病缓,形体多瘦弱,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患,病程长。因热证有虚实差异、病位有表里之别,因此临床

-5

中医诊断与临床用药

表现各有不同,但“火、热”症状是其特征。

阳热偏盛,则发热如壮热,恶热而喜冷。热盛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津液亏虚,引水自救,故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浮络充盈,则见面红目赤。热邪扰乱心神,则烦躁不宁,甚者神昏谵语。火热煎熬津液,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热邪迫血妄行,灼伤血络,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燥,为里热伤阴之征。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故脉数

【辨证要点】

以发热,口渴喜饮,面赤,痰、涕黄稠,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具有“热、黄、稠、燥、动”的特点。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热两纲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因此,寒证与热证的鉴别是临床诊病辨证的重要内容。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判断,应结合

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细致分析各种临床表现,其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内容的甄别尤为重要。具体鉴别内容如下:

(1)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温,热证恶热喜凉;寒证四肢多不温,热证四肢多灼热。

(2)寒证多口不渴;热证多口渴喜饮。

(3)寒证面色觥白;热证面色红。

(4)寒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热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5)寒证舌淡红或淡白苔润,脉迟或紧;热证舌红或红绛苔黄,脉数。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主要指邪气盛实,邪气与正气相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正气无力抗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与实主要反映的是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变化及力量对比,而邪正斗争是疾病全过程中的根本矛盾,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盛衰关系,做出疾病的虚实判断是辨证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取其有余,祛除邪气:虚证宜益其不足,补其正气。临床上虚实辨证时需与表里寒热、脏腑气血等联系起来,全面分析,方使攻补适宜。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虚证反映人体正气亏虚而邪气并不明显。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