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外治集萃》潘朝云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儿科中医外治集萃》

【作 者】潘朝云编著
【页 数】 188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 2020.11
【ISBN号】978-7-5525-5679-7
【分 类】中医儿科学-外治法
【参考文献】 潘朝云编著. 儿科中医外治集萃. 阳光出版社, 2020.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儿科中医外治集萃》内容提要: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但其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又较少有宿疾,故应用外治法见效明显,也易为家长及小儿接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各种外治法单用或与内治法配合应用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甚至一些疑难杂症,若应用得当,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诊疗疾病的过程分为辨病和辨证,与内治一样,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是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而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结论;辨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辨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疾病。小儿皮肤嫩薄,皮肤给药较易吸收,脐敷、足贴、囟贴及中药药浴、足浴均具优势,而诸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可以考虑直肠给药,咽喉炎、鼻炎可以结合中药雾化等,厌食、积滞、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可以选择推拿、香囊药袋,药物肚兜等,脑瘫可以选择针刺、推拿、药浴等。具体应用时,除根据病证选择适合的外治方法,还要结合患儿的年龄,考虑其依从性,如病情需要,还可内外合治。外治法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一般以不超过两种为宜。

《儿科中医外治集萃》内容试读

1绪论1

绪论

一、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中医外治法就是将药物施于体表、穴位,或通过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使药物从皮肤表面或循经传导而发挥作用,振奋经络,调整脏腑,祛邪外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外治方法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发展,逐渐建立起独特的外治

理论体系,其发展经历了5个主要时期。

1.形成时期一远古至汉代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外治的记载,如“薰草佩之可已疡”:而《周礼·天官》“疗疡以五毒攻之”,可谓开腐蚀性化学药物外治法治外科疾病之先河。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施以针石及熨法而见效。《黄帝内经》记载了针刺、砭、灸、按摩、熨、渍、浴、蒸、涂、嚏、膏摩等

治疗方法,初步形成其适应证。《五十二病方》记载洗浴、浸渍、熏蒸、热熨、敷涂、砭刺、灸、按摩、刀圭等外治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丰富的外治疗法,除了继承前人经验,进一步细化外治方法外,还开创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等法,为后世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时期—晋至唐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大量外用膏药,创指掐人中救卒中、竹管导

尿、取剔咽喉异物等急救外治法。晋末《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外治方近90首,治疗痈疽病时竭力主张早期切排、针烙、引流及艾灸,并列有“相痈疽

001

丨儿科中医外治集萃

知是非可灸法”专论。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对小儿外治法的应用数法合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收载的小儿外治法有27种290条之多,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及美容等分科。孙氏认为“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其外治法在儿科应用甚广。

3.充实时期一宋、金、元时期

北宋医家钱乙《小儿要证直诀决》记载敷涂、热熨、水浴外治3法,方8首,治婴儿发热抽搐、口疮、牙疮等病证,用祛风镇痉之品煎水药浴治“胎肥、胎热、胎怯”,用涂囟法治百日内小儿抽搐。南宋儿科巨著《幼幼新书》所载外治之法,内容详备,如药粉要密绢筛箩,配制点眼剂,低温沉淀后取其上清液等。张从正著《儒门事亲》,善用汗、吐、下3法治一切外感、内伤病,包括了内外治法。

4.成熟期—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外治技术趋于成熟并广泛应用,出现了外治法的专著。李时珍《本草纲目》荟萃明代及明代以前单、验方万余首,内外治并重。所集之方简便易取,在儿科应用广泛,如巴豆纸捻点灯熏治小儿喉痹:黄连末水调敷脚心治小儿赤眼。薛己《保婴撮要》载方40余首外治小儿外科病证,取法以敷涂、灸熨为多。灸熨法包括隔蒜灸、神效葱熨灸、豆豉饼灸等。《针灸聚英》日:“大椎上三壮,可保小儿无灾难。”清代外治法的论著有《验方新编》《急救广生集》等。而被誉为“外科之宗”的吴师机,创立了三焦分治的药物外治辨证体系,完善了中医外治法的理论体系,其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书中理、法、方、药俱全,总结出熨、敷、浸、洗、擦、涂、含、填、纳、熏、吹、吸、刮痧、推拿、按摩、火罐等数

十种外治法,千余首方,其中用于儿科的有183方。

5.新发展时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外治疗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关小儿外治法病种、疗效、作用机

002

1上篇1

理的研究日益深入。除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如小儿夜惊、遗尿、厌食、腹泻、腹痛、便秘、咳喘、斜颈等疾病,也逐步拓宽到一些疑难病症,如脑性瘫痪、臂丛神经麻痹、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等。目前中医外治疗法不仅用于治疗,也更多地用于预防、保健。今后,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的应用将愈加受到重视。

二、儿科应用中医外治法的优点

外治法具有种类繁多、适应证广、方法简便、经济实用、直达病所、奏效快捷、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等优点。外治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物经体表吸收以通经贯络发挥药效,且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具有调节作用,故自古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但其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又较少有宿疾,故应用外治法见效明显,也易为家长及小儿接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各种外治法单用或与内治法配合应用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甚至一些疑难杂症,若应用得当,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外治诊疗疾病的过程分为辨病和辨证,与内治一样,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是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

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而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结论;辨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辨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疾病。小儿皮肤嫩薄,皮肤给药较易吸收,脐敷、足贴、囟贴及中药药浴、足浴均具优势,而诸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可以考虑直肠给药,咽喉炎、鼻炎可以结合中药雾化等,厌食、积滞、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可以首选推拿、香囊药袋、药物肚兜等,脑瘫可以选择针刺、推拿、药浴等。具体应用时,除根据病证选择适合的外治方法,还要结合患儿的年龄,考虑其依从性,如病情需要,还可内外合治。外治法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一般以不超过两种为宜。

003

上篇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