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疫拾珍集》李佳,张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防疫拾珍集》

【作 者】李佳,张伟主编
【页 数】 199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3
【ISBN号】978-7-5723-0286-2
【价 格】48.00
【分 类】传染病防治-中医治疗学
【参考文献】 李佳,张伟主编. 中医防疫拾珍集.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防疫拾珍集》内容提要:

本书从中医学理论出发,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防疫部分的论述,从瘟疫的概念和特点、病因病机、预防措施以及预防方药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搜集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期刊杂志中关于中医防疫的论述和相关法规,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中医界的争鸣和探讨,值得细品。杏林遗珍,集合成篇,以期展现中医防疫的理论和方药之大概,供有志于此的同道进行相关研究和试验。

《中医防疫拾珍集》内容试读

第一章瘟疫之概念及其特点

古有“疫”字而少用“瘟”字,从古籍对“疫”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前辈们对瘟疫的特点和表现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对瘟疫的定义、发病特点及鉴别诊断越来越深入细致,不但总结出了其普遍性的特点,还观察到了其特殊性,故有寒疫、暑疫、湿疫等分类,以及新感、伏气之辨。“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正名和辨异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是非常重要的。时至今日,这些探讨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第一节释名

疫,皆民之疾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疫,役也。言有鬼行疾也。

—汉·刘熙《释名》

疫,病流行也。

—晋·吕忱《字林》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疫者,暴厉之气是也。疫

一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例》

注释:

①斗历:即北斗历法,是古时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指向为天文背景制定的历法。

问: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答:此名温疫也。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亦有寒清时,秋冬或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

一宋·朱肱《南阳活人书·卷六》

按《说文》:民皆疾为疫,从广役声,今省作殳尔。《释名》:厉,砺也。病气流行,中人如磨砺伤物也。疫,役也。乡有鬼行疫,役不住也。后人有温疫、寒疫、时气、大头伤寒等名,其实皆疫也。

一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

疠,杀疠也,即瘟疫之类。

一明·张介宾《类经·运气类·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要之,古无瘟、痢、症三字,皆后人之自为变易耳,不可因易其文,以温瘟为两病,各指受病之原,乃指冬之伏寒,至春至夏发为温热,又以非节之暖为温疫,果尔,又当异证异脉,不然临治之际,何以知受病之原不同也。又名疫者,以其沿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今省文作“殳”,加“广”为疫。又为时疫时气者,因其感时行戾气所发也,因其恶厉,又为之疫疠,终有得汗而解,故燕冀名为汗病。

—明·吴有性《温疫论·正名》

疫者,役也,若役使然,大概沿门合境,长幼之疟相似者,皆可以疫

2

第一章瘟疫之概念及其特点

名之。

—清·雷少逸《时病论·疫疟》

其州里传染,众人同病者,是为疫疠。疫分寒温,春夏谓之温疫,秋冬谓之寒疫。痘即大人之寒疫,疹即大人之温疫也。

—清·黄元御《四圣悬枢·伊公四问第五·伊公问旨》

疫字之义,凡病长幼率相似者名曰疫。疫毒之最厉者,且不独阳毒之病为疫,即阴经之病亦能成疫。

—清·吕震名《伤寒寻源·论吴又可》

《说文》:疫,民皆病也。从广,役省声。小徐《系传》:若应役然。《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一切经音义》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此即《内经·刺法论》所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惟其皆病,若应役然,故谓之疫…瘟也,翻也,挣也,皆疫也。

一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文十六卷·卷六文六》

《素问》“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在“六元正纪篇”后,专为《内经》论疫之文。而“疫”之一字,反不见于《内经》,遂令后之人不识何病是疫,而辄以伤寒中之温热当之,其误实基于此也。汉刘成国《释名》一书分为二十七门,其第八卷两门一为“释疾病”,所载疾病甚夥,而独以疫、疠二者列于第一卷。盖以疫为天行时气,人病不必为时行,惟疫则必为时行。所以,仲景之论伤寒,首将时行与非时行两两相比,以明其于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乃谓之疫。可见,东汉以前,皆不以疫为疾病之常,故专属诸时行之气,且必归之于天,而不仅言之于人病中也。是气也,唐以前谓之疫,宋以后谓之瘟,至明而通称瘟疫,且以温热病通作瘟疫,自此而并“温”与“瘟”之字亦不复能辨矣。则“厉”即“疠”字,“温”即“瘟”字,而其病则为疫。《说文解字》:疫,民皆病也。《一切经

G

音义》:人病相,注曰疫。此不可见民不皆病,病不相注者,即不是天行之瘟疫,而但为寻常温热病乎?自后世大著作家,皆于伤寒外动称瘟疫,

皆不识何病是温热,实皆不识何病是瘟疫。则欲其识得温热病,必先令其拾

识得瘟疫病。今考此二篇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珍

似,正与“六元纪”①之“远近咸若”、仲景之“长幼多相似者”一一可以互证,使人知如是者方是疫,乃可以知不如是即不是疫。吴鹤皋②则弃而不取,吴意以为近于诞也,而不知疫之为病所不同于寻常温热者,正赖有此二篇以明之也。

-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文十六卷·卷十四文十四》

注释:

①六元纪:即《六元正纪大论》,其载日:“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②吴鹤桌:即吴昆,明代医家。著有《医方考》等。

疫者,非时之气为病,此户长幼皆同病者,是也。夏病寒疫状,如太阳伤寒,冬病瘟疫状,如伤风,湿气流行,状如中湿,但以病相袭染则为疫。

—清·汪必昌《医阶辨证·温疫三证辨》

按《说文》,民皆疾为疫,从广加役,今省文作受。疫气流行,中人,如磨砺之伤物也。疫者,役也。后人有温疫时气,天行大头,虾蟆①、疙瘩②之名,而俗通谓之瘟疫。或曰:疫者,天之气;疠者,地之气。司天之气变则为疫,司地之气变则为疠。

一清·强健《伤寒直指·类证四·时疫》

注释

①虾蟆:同“蛤蟆”,即虾蟆瘟,又名大头瘟,是一种以头面掀红肿痛、发热为主要特征的瘟疫病。

②疙瘩:即疙瘩瘟,是一种以遍身红肿发块如瘤,遍身流走为特征的瘟疫病。

第一章瘟疫之概念及其特点

瘟疫者,由六气错杂,秽恶酿成。吴又可论证颇详,而立法未免偏于峻猛,或更辨证未确,将暑湿风温等,误作瘟疫而治,则病轻药重,戕贼何堪。余见世俗蹈此弊者不少,良由又可不究六气变化之理,混指一切温病为瘟疫故也。

康熙间,上元戴麟郊先生,推广吴又可之论,而著《广瘟疫论》,其辨证要法有五,学者最宜记取:一曰气,瘟疫病气,臭秽如尸气,与众病气不同;二曰色,其面色垢滞而晦;三曰舌,其苔厚浊满舌,初起白如积粉,旋变酱色,或黄或黑;四曰神,其心神愦愦,似梦似醒,躁扰不安,问其所苦,不能清楚以告;五曰脉,初起脉多沉数,至数模糊不清,或弱或伏。

有是五者,方为瘟疫。倘五者之中,止见二三,或系暑湿风温等证,不可便作瘟疫而用重药。称又可为治瘟疫之圣,与《灵》、《素》、仲景鼎足千秋,又言又可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非者,最确。以冬令多暖出汗,至春必多瘟疫之病,已尝试验者也。予观又可,以一时治验之证,自谓千古不易之法,遂以一切温病为瘟疫,实不明阴阳六气变化之理,独逞臆见,以《内经》为非,乃强不知以为知者也。且余尝客粤东高雷等州,无冬不暖,无人不汗,却未见春必病瘟疫也。

—清·章楠《医门棒喝·温署提纲》

疫病之传染,皆因疫气沾染所致耳。所谓疫者,感触而成瘟疫。故谓之疫。

一清·钱潢《伤寒溯源集·温病风温证治第七》

疫者,民皆病也。疠鬼为灾,斯名疫耳。

松峰曰:疫如徭役之役,沿门阖户皆病之谓。至于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不正之气则可,谓之疫气则非也。若夫疫气,则不论贵贱贫富,老幼男女,强弱虚实,沿门阖境,传染相同,人无得免者。

一清·刘奎《松峰说疫·述古》

5

瘟疫本名疠疫,传染病也。《素问·刺法论》云,帝曰:余闻五疫之

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六元正纪大论》云:疠,《韵会》疠通作厉。大至,民善暴死。皆言疠疫之证状者也。《说文》:疠者,恶疾也。疫者,民皆疾也。从广役省声。《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

集也。《刺法论》于疠疫之分,则以干支推之,谓天运化疫,地运化疠。盖

以疫之与疠,不过上下刚柔之异,故又以金木水火土统之,即所谓五疫者也。而按之实际,则疠疫均有寒温之别,其流行者瘟疠、温疫多,而寒疠、寒疫少。《六元正纪大论》曰: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又曰:其病温厉。皆言温疠,而不及寒疠,盖以温疠概寒疠也。《老子》曰:凶年之后,必有温疫。《抱朴子》曰:经温疫,则不畏。俱言温疫,而不及寒疫,亦以温疫概寒疫也。后人又立杂疫之名,以统疫病之杂症也。

一民国·王德宣《温病正宗·温病瘟疫之辨析》

时行疫疠,挟毒而发,便谓之瘟。

民国·吴瑞甫《中西温热串解·续雷少逸》

瘟疫之瘟,疫之行也,犹疫也,亦辟疫之谓也。温病则是疫疠之病,疫也,则瘟之为疫,此疫之所以亦名为温也。瘟疫重言,犹疫疠重言之例耳。温气疫疠,并可以征瘟之为疫,变为温疫者,即对寒疫而言。

一日本·丹波元简《伤寒论述义·伤寒论述义补》

第二节发病特点

流行性

四时自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掼,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