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导论》张维波,李守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阴阳学导论》

【作 者】张维波,李守力主编
【页 数】 314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2018.12
【ISBN号】978-7-5169-1342-0
【价 格】48.00
【分 类】阴阳(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张维波,李守力主编. 中医阴阳学导论. 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8.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阴阳学导论》内容提要:

本书上编“阴阳:历史·整体理论”详细论述了阴阳概念运用于中医带来的巨大作用,包括阴阳源流、超越式突破、中医阴阳学说、整体生命现象、整体生命理论、完整生命模型等部分。下编对《黄帝内经》主要是气血经络和与阴阳密切相关的三阴三阳的解析内容,包括《黄帝内经》气血经络分析、《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等部分。本书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出发,对中医阴阳学理论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阴阳学导论》内容试读

·上编…阴阳:历史·整体理论

杨学鹏

阴阳在中国可谓人人皆知。但是,阴阳究竟是什么,人们未必说得清楚,而且总觉得有点神秘。阴阳在中国哲学史里算不上一个热门题目,因为中国哲学是围绕着家(儒家、道家)和子(孔子、墨子)展开的。阴阳的文献资料非常零散,不成系统。阴阳研究的首要工作是寻出阴阳的脉络,而寻出阴阳的脉络,须从阴阳的历史着手。这本小书的第一部分就是阴阳的历史。

阴阳概念源于自然现象,阳光照射现象,这是第一代阴阳。战国时代,阴阳概念与气的概念结合,形成阴气、阳气概念。古人认为,阴气、阳气是宇宙间的支配力量。阴阳由日常观念上升为哲学概念,实现了超越式突破,这是第二代阴阳。阴阳不是一家之言,诸子百家共同培育了哲学阴阳学说。哲学阴阳学说是既包括自然,又包括社会的统一哲学,是古代的宇宙观,阴阳是古人的思维模式。

哲学阴阳学说主要讲天的阴阳二气。天的阴阳二气,功德有二:养育了万物,阴阳消息造就了春夏秋冬,造就了时序。中医阴阳学说主要讲人的阴阳二气。

古代医生移植阴阳用于临床,阴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生成了医学概念,这是第三代阴阳。古代医生群策群力创立了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涵盖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医疗环节。病因、症状、药物等各种医学因素无不隶属于阴阳的麾下。阴阳成为中医的纲领性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最精彩的内容是用阴阳总结了人体整体生命现象。人体结构分为六个层次: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和大分子。最高层次整体有三大整体生命现象:生物钟、稳态、人一生的生长衰老演化现象。生老病死,人们都很熟悉,换言之,人人对整体生命现象都有感性认识,但是现代科学至今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理论体系。为什么?因为没有找到人的整体指标,这是一个难题。中国人在两千年前解决了这个难题,用阴阳总结了人体整体生命现象。然而,《黄帝内经》流传了两千年,却一直没有从中挖掘出整体生命理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古代文献“深奥”,须有合适、得力的方法,才能挖掘出真谛。我们设计了一个以实辨虚的方法,用现象辨识的古医论,对号入座,挖掘提炼出现代形式的三个人体整体生命规律:节奏律、稳定律、演化律。古人持整体观,终始是古代整体观的重要概念。作者依据终始概念把整体三律结合起来,获得一个螺旋,作者称之为阴阳螺旋,阴阳螺旋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模型。

2

整体三律为现代科学形式,属于分析科学,而终始概念属于古代文化阴阳螺旋融合了古代文化与现代科学,圆满地从分析方法回归整体观,复原了古人原意。

读过这本小书之后,读者会发现,阴阳并不神秘,只不过与现代科学相比,别开生面,出奇制胜。

杨学鹏

2009年秋

3

中医阴阳学导论

第一章阴阳的源流

阴阳是一个古老的概念,阴阳起源很早,在西周或西周以前阴阳概念就形成了。阴阳可以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念,阴阳是在古代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阴阳活跃于日常语言中,不是什么人的发明专利。春秋末至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儒、道、墨、法、名、杂、阴阳诸家纷纷著书立说,各派的主张颇为不同,出现了争鸣局面。然而,争鸣之中惟独有一件事,诸家保持高度一致,就是都谈阴阳,且见解相同。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的阴阳受到各派的宠爱。在诸子百家的共同培育下,阴阳概念得以发展、提升,最终形成了阴阳学说。历史上,阴阳也是各朝各代哲人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人们谈论房屋的朝向时,还讲朝阳与背阴;春天,人们就说阳气上升了。一个民族观念沉潜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忽略阴阳概念。

第一节方法

理清阴阳源流,主要途径是查阅先秦文献。百家争鸣时代,虽然有阴阳家一派,但是没有留下文字资料,阴阳散见于不同的文献中。针对一个“散”字,我们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作为查阅文献的宗旨,尽量地多看资料,切忌只盯着一个资料,这样就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错误。有疑问的文献搁置不用。在剩下的可靠资料中谨慎地引出结论来。近一二十年,出土了大量的竹简、木简,这是最可靠的资料,极具参考价值。也在我们的查阅之列。

一、社科课题

阴阳的源流是一个社科课题,不是医学课题。古代中医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学科,古代医生广泛吸收了当时天文学、气候学、地理学、历法、数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学科的成果为己所用,同时寻找思维工具为己所用。在古代,天命、神权占统治地位。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

▣4

第一章阴阳的源流

但是除了阴阳和五行以外,其他的并不适合于医学,于是古人将阴阳五行尽收囊中。在古代文化背景下,选择阴阳五行顺理成章。或许现在人们认为阴阳五行算不上是什么思维工具,但是在古代与天命、神权相比,阴阳、五行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维工具。特别是阴阳是当时的通行概念,是古人的思维模式。古代医生需要思维工具总结临床经验,但是只有成熟的概念才能胜任,才有引进的价值,阴阳概念尚处于幼稚之时,不会引起古代医生的注意。一个概念就像一棵树。人们旅游时见到一棵参天大树,不禁感叹:“好大啊!”其实大树原来是一棵小树,大树是小树长成的。而最初一粒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才有了这棵小树。树有它成长的过程,概念也有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树长成大树,成材了才有用,小树不成材,人们无法利用,任其生长。概念成熟了,定型了,才有用,稚嫩的概念,担当不起大任,还要像小树一样继续成长、继续发展。因此在古代医生吸收阴阳概念之前,阴阳有一段与医学无关的发展史,而这段历史是研究阴阳起源最有价值的一段历史。可见,考证阴阳的源流是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中医的事。考证阴阳的源流要查阅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著作,这些不是中医专业的参考书。中医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而这些文献不涉及阴阳的起源。考察阴阳起源所需的知识储备不是医学知识,而是国学。科举时代,孩子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现在的孩子学习的是数理化,对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很陌生。如此教育背景,要考证阴阳的源流,需要补课,对国学下一番功夫,否则,难以取得一个起码的认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阴阳的源流还要多读一些中国哲学史著作,以了解阴阳的现代研究。尤其是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阴阳五行学说之来历》是考证阴阳起源的开山之作,不可不读。

二、历史与时间坐标

理清阴阳的发展脉络,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梳理文献的时间顺序。历史随着时间而演变,时间是历史的参考系,因此必须先明确文献的时间坐标,才能了解阴阳在特定时间的表现。把前后时间坐标上的阴阳连贯起来,阴阳的历史就凸现了。文献时间认定错了,阴阳的历史就颠倒了。例如《易经》和《易传》都是先秦文献,但是在时间上相差好几百年。所谓经是经典著作原文,传是后人对经的注解。《易经》是一部算卦的书,时间久远,可以追溯到商代。按照朱自清的意见,《易传》是战国末期儒家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

5

中医阴阳学导论

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交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①朱自清的意见,《易传》出现于战国末期,是受了阴阳家与道家的影响,打着《周易》的旗帜借题发挥。《易传》比《易经》晚好几百年,我们必须把它们放在各自的时间坐标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文献的取舍

查阅文献,一定要辨别文献的真与伪。真材料是考证的根据,而以伪材料为依据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查阅文献一定要去伪存真。

先秦文献年代久远,经过岁月的侵蚀濡染,形成一种错综复杂、虚虚实实的形态。特别是所谓子书,即战国诸子的著作,多是弟子们及后学所记,因此有的文字就变了味。例如“《易》以道阴阳”这句话出自《庄子·天下》。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易》以道阴阳”这句话疑点很多。首先,《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庄子弟子,或后学,以致后人所作。其次,庄子推崇老子,诋就孔子之徒,庄子不会站在儒家立场讲解儒家经典。况且庄子的文笔无拘无束,而《天下》篇讲六经一本正经,显然不是出自庄子之手。再者,《天下》篇前句讲了儒家

四种教材,后句讲了六种经典,四与六的数目差别说明前后句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孔子教学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所谓“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徐复观指出:在孔子时代,“不仅经之名未立,且《易》与《春秋》尚未与《诗》《书》《礼》《乐》组合在一起。”②正式将《春秋》与《诗》《书》《礼》《乐》组合在一起的是荀子。钱

①朱自清.朱自清讲国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1。

②徐复观.中国经学史基础[M].台北:学生书局,1982:26。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