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作 者】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
【页 数】 237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6
【ISBN号】978-7-5578-5355-6
【价 格】69.00
【分 类】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
【参考文献】 付艳红,冷宏伟,莫嵘编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提要:

本书稿共四章,介绍了中西结合发展历程以及前景,详细介绍了中西结合目前在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的对比。本书稿内容详细全面,实用性较强,为普通高等院校中西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用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西方医学的传入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过程的探讨,可以了解影响这一过程的一些因素,并从中摸索近现代医学与医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下面以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时间顺序为纲展开阐述。

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源头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考其源头可追溯至汉唐时代。史载汉朝和唐朝在与“黎轩”“拂”“大秦”(罗马帝国)经西亚地区的物质交流中,就有西方的药物流入中国。在《医方类聚》所引的《五藏论》中,已提到“底野迦”这种含鸦片制剂,这是一种由西方传人的药剂。《旧唐书·拂传》记载乾封二年(667),大秦使节曾献“底也迦”(同底野迦),证实含鸦片制剂在唐初已输入中国。《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中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景教传入中国,景教徒除传教外,还进行医疗活动,据记载唐高宗患风眩疾,“头目不能见物”,被景教徒秦鸣鹤治愈。

这时,西方医学的传入是在中西方医学双向交流中进行的。由于当时西方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中国,与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水平尚不及中国医学,因此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很微弱。另外,从西方医学最初传人中国开始,就可以看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

(一)西方医学正式传入中国

西方医学在16世纪对中国开始较具规模的传人,这里有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此消彼长变化的历史背景。在16世纪的西方,以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括医疗技术的发展。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造成的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使西方从此进入了文化科技全面繁荣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巨人达·芬奇等人冲破教会的束缚对尸体进行解剖,加深了对人体的了解,使西方医学有了很大发展。

·1·

中西医结合南科学

此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尽头而走向衰落,经济科技发展相对停滞,统治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儒家思想已走到社会发展的反面,中国医学缺乏质变飞跃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道的热潮,西方医学对中国的渗入日渐加强。

16世纪中叶后,欧洲相继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有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函、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等,其中多以行医为传教服务。澳门区主教卡内罗于1569年在澳门设立了圣拉斐尔医院和麻风病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澳门的圣保罗学院扩充为大学后,设有医科实习班。按张慰丰老师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一医学史》(李经纬、程之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12页)中所述,圣拉斐尔医院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是外国人来华创办的最早的医学校。笔者认为此述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自1557年始,澳门虽在名义上属中国地方当局管治,但是已处于葡萄牙的殖民当局实际控制之下,把圣拉斐尔医院算作中国的第一间西医院,把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值得商榷。同理,把1828年由郭雷枢在澳门开办的诊所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院,也值得商榷。(朱潮主编:《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不过,由于澳门与中国内地有密切关系,圣拉斐尔医院和圣保罗大学医科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有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活动带有和宗教活动密不可分的基本特征。耶稣会教士来华后,利用医药做媒介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于1583年在今广东肇庆地区,就曾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劝说患者入教。1693年清康熙皇帝患疟疾,传教士洪若翰、刘应献上金鸡纳一磅,张诚、白晋又进上其他西药,治愈了康熙的病。有的传教士除行医外,还翻译医学著作,如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邓玉函译述、毕洪辰整理加工的《人身说概》(约成书于1635年),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而且比较完备的解剖学专著。

面对当时闭关自守的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文化科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医学,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二)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

18世纪英国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飞跃发展,并带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时西方,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和翻天覆地的时代大变迁,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大更新,也促进了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其商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末日,长期封闭守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体系已远落后于西方,被轻视的医术也更加滞后了。随着西方列强冲决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文化科学也涌进了中国大地,西方医疗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先导的角色。

英国人皮尔逊于1805一1860年在澳门、广州行医,首先在中国人身上试种牛痘,并

第一章中西医猪合的发晨历程

将种牛痘技术编成小册子印行。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der,1804一1888)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后称“博济医院”),这就是中国境内开办的一间对中国后来西医与西医教育影响深远的西医院。这是由十三行巨商伍敦元以每年500元的低价,将自己的丰泰行租给伯驾办医局,一年后,连500元的租金也免收了。伯驾得到广东巨商伍敦元的捐助,在广州新豆栏街,十三行内购置了一块地皮,建立了一间专科性质的“眼科医局”。医局因设在新豆栏街,故又称“新豆栏医局”。1816年,伯驾在这间医院内用最新的乙醚麻醉技术施行了外科手术。

1.伯驾创办的这家医院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写给美部会的报告中称:“当我们开始尝试每天都接待病人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人手里提着灯笼,可以看得出他们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出来了,以确保能尽早赶到医院;挂号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们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来了,在这儿待上一夜,这样或许就能够保证早晨挂上号了…关门打烊时还不时有从大老远赶来的人利用某个外国绅士或香港商人为其求情。”

2.伯驾开办的医院承继人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5一1901),于1866年在博济医院内设立了南华医学校(又称“博济医学校”),这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该校开始只招男生,1879年招收了第一个女生,这是中国首招女生的医学校。1914年博济医院设立了附设护士学校,这是中国第一家护士学校。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以此为滥觞蓬勃发展起来。

1842年,中国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大商埠。西医医院在中国内地大量建立,如上海的仁济医院(1844)、宁波的华美医院(1845)、天津的法国医院(1845)、广州的金利埠医院(1848)、汉口的仁济医院(1866)和普济医院(1867)、汕头的福音医院(1867)、上海的同仁医院(1867)、宜昌的普济医院(1879)、杭州的广济医院(1880)、天津的马大夫医院(1881)、汕头的盖世医院(1881)、九江的法国医院(1882)、苏州的博习医院(1883)、上海的西门妇孺医院(1885)、武昌的仁济医院(1885)、通州的通州医院(1886)、福州的柴井医院(1887)、福建南台岛的塔亭医院(1887)、北海的北海医院(1890)、南昌的法国医院(1890)、南京的钟鼓医院(1892)、

九江的生命活水医院(1892)、保定的戴德生纪念医院(1892)等。西医学校也纷纷开办,到1920年有20余所。大量的西医书籍被编译出来,主持博济医院的传教医师嘉约翰在1859年到1886年间编译了《化学初阶》《西药略释》《裹扎新法》《皮肤新编》《内科阐微》《花柳指迷》《眼科撮要》《割证全书》《炎症新论》《内科全书》《卫生要旨》《体质穷源》《全体阐微》《全体通考》《体用十章》《医理略述》《病理撮要》《儿科论略》《妇科精蕴》《胎产举要》《产科图说》《皮肤证治》《眼科证治》《英汉病目》,在中国还出现了西医药刊物,如博济医院主持嘉约翰主编的《西医新报》,这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另外还有尹端模在广州创办的《医学报》,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西医刊物。

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西医大规模传人中国,并占据中国医学界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史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西医传入中国,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

·3·

中西医结合府科学

疗体系及医学教育模式引入中国。这对中国近现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在这一大规模的医学文化传入过程中,西方来华传教士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在中国行医和传授医学的动机各不相同。多数是为人道主义或传播宗教的目的。但在当时客观上被西方列强利用为弱化中国人民抗拒殖民主义的意识服务。“泰西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的横示,而伯驾医师的外科小刀即大开其门。”除认识清楚西方在华教士教会被利用来为殖民主义服务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士教会在华的传授医学活动,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的传入,将先进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中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闭锁局面。这对中国医学科学和近代医学教育体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传入中国,在华教士教会中起了传播者的作用。教会直接促成了我国近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制的孕育与问世,并为中国近代医学发展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

。4·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还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那样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的结果。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

·5

中西医猪合阳科学

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形成的,其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4.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除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其自身还存在着相对立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事实,出现了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于是新的理论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