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语言学 第19辑》《东方语言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语言学 第19辑》

【作 者】《东方语言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编
【页 数】 114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0.01
【ISBN号】978-7-5444-9725-1
【价 格】54.00
【分 类】语言学-文集
【参考文献】 《东方语言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编. 东方语言学 第19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01.

图书封面:

《东方语言学 第19辑》内容提要:

至今已出了十八辑,每期都收录全球语言研究的最近成果。作者有语言界的权威,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是语言文字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辑刊,已经全文收入中国知网’载论文有较高科研价值,内容涵盖音韵、训诂、方……

《东方语言学 第19辑》内容试读

侗傣语族的祖居地、扩散及其史前文化

台湾“中研院”李壬癸

内容提要根据侗傣语族各种语言的地理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其祖居地是在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这一带,因为这就是语言最分歧的地区。从远古的祖语(约5000年前)开始,分四个阶段分化和扩散,每阶段大约500年,到古傣语和古侗水语大约在3000年前。除了祖居地和民族的扩散历史之外,再根据语言学者所鉴定的同源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古侗傣语的史前文化,包括他们的生活形态、地理环境、赖以为生的各种动植物、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各种器具等。文后附有几位语言学者所鉴定的相关同源词:李方桂、梁敏/张均如、许家平等。本文也将举例说明相关的理论:迁移理论、语言古生物学等。本文附有侗傣语族亲族树图和傣语方言扩散地图。

关键词侗傣语;祖居地;扩散;同源词;史前文化

1.前言0

对于没有文献记录的民族迁移历史,语言学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做合理的推测:(一)语言古生物学((linguistic paleontology):利用学者已经构拟的古语(同源词)来推断这个民族原来居住的地理环境;(二)迁移理论:语言愈分歧的地区,分化的时代愈早,也愈接近其原始的祖居地(homeland);(三)地名(Blust1988)。古语的构拟和迁移理论都必须仰赖语言的分群(subgrouping);主要分群若在那个地理区域,就最可能是祖居地。

历史语言学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应用,就是利用学者已经构拟的部分语言资料,特别是动植物的名称,来推断史前的文化跟地理位置。这种研究称为“语言古生物学”。例如,古南岛民族的同源词包括很多热带或温带的植物:“竹、槟榔、山苏、茅草、林投、龙葵、菝葜、野棉花、鱼藤、藤、甘蔗、姑婆芋、破布子、松”等,因此,古南岛民族不可能居住在寒带;动物包括“鹿、猴、野猪、家猪、狗、穿山甲[以上都是胎生的哺乳类动物,只见于华理士分界线(the Wallace

Lie)以西]、蛇、头虱、衣虱、跳蚤”等(大概还没有“鸡”),因此,古南岛民族住在华理土分界线以西(Bust1982);鱼类包括“鳗、蟹、乌鱼、鲨鱼、海鳐鱼”等,它又有“内陆”与“向海”的同源词,因此古南岛民族一定住在靠海的地方(Blust1988,Li2017)。

萨皮耳(Edward Sapir1916)最先在他的专书中提出这个观念:我们可以经由有亲属关系语言的地理分布来推断古代民族迁移的历史与方向:语言最分歧的地区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古代居留中心。萨皮耳跟别的学者曾以这个方法来推断几种美洲印地安民族的起源地,包括

①本文系作者于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3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所做的主旨报告,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10月20一21日。写作期间曾获得许家平和何大安两位教授的诸多协助,特此致谢。文责自负。

东方语言学第十九辑

Athapascan和Pacific等语族。

最高度歧义的地区最可能就是扩散中心,类似这种概念在植物学界,如俄国植物学家

Vavilov(1926)也曾用来推断各种人工栽培植物的起源地。

2.侗傣语族的祖居地及其扩散①

根据李方桂先生所建立的亲属关系及其亲疏关系,加上语言的地理分布(Lⅰ1959),我们就

可以推断侗傣语族的祖居地(homeland)及其扩散历史。前面已提及,侗傣语群分为两大支系:侗水语和傣语(李方桂1943:2)。古傣语分为三大支:北支、中支、西南支。北支群的语言包括武鸣、剥隘、仲家(在贵州)、布依、Sak(在老挝和泰国中部边境)等;中支群的语言包括龙州、天保等;西南支群的语言包括暹逻话、老挝话、掸(Shan,在缅甸东北部)、Ahom(已消失,在印度东北部的

Assam)(李方桂1959,Li1977:xi)。这些傣语在地理上的分布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西、贵州、云南以及东南亚五个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侗水语包括侗话、水话、羊黄话、莫家话、毛南、锦语等,现在大都在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及其邻近的湖南西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因此,侗傣语群的语言以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最有分歧,也就最有可能是侗傣语群的祖居地(cf.Diller et al2008:9)。跟侗傣语言也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还包括在海南岛的临高(Be)和黎语(Hlai),但以黎语的关系最疏远,合称为Dai(Ostapirat2005,2017)(见图1)。

Kra-Dai 5000BP

Kra

Dai 4500BP

Kam-Tai

Hlai 4000BP

Tai/Kam-Sui

Be 3500BP

Kam-Sui

Tai 3000BP

1 Kra-Tai family(Ostapirat 2017)(dating by Paul Li)

大约在5000年前,Kra-Dai语族分裂为两大支,Kra跟Dai。大约500年后,Dai从广西再分裂为两支,Hlai跟Kam-Tai,向南和向西扩散出去:向南的到海南岛,向西的到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而成为侗傣语群。后来侗傣语群才进一步分裂为侗水语群和傣语群。傣语群再向南、向西进一步扩散。Dai这一支中,以黎语最疏远,最早分化出去,大约在4500年前:其次较晚才是临高,约在4000年前;第三波侗傣语群再分化为两个语群,即侗水语和傣语,约在3500年前。侗水语基本上并没有大的移动,主要都在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及其附近湖南西南部;而傣语就有大移动了:约在3000年前向南和向西扩散出去。基本上,都是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扩散。大致上说,古傣语的北、中两支都是向西和向南方向较小幅度地扩散出去,而西南支是向南和向西方向较大幅度地扩散出去,向西经缅甸东北部的Shan直到印度东北部的

①本节见李壬癸2018.

同傣语族的祖居地、扩散及其史前文化-3

Assam。原来隶属于北支的Saek语,却南下一直远到老挝中南部地区。

以上有关侗傣语言的分化和扩散,只是根据现代语言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所做的推论。如果相关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梁敏、张均如1996:16ff)可靠的话,也许祖居地就得向东移到广东地区。然而,若只就侗傣语言而言(不含临高和黎),本推论大概还站得住脚。雷州半岛至今仍然还有临高方言(Ostapirat1998,李锦芳、吴艳2017),可以推测它当初从北南下是先抵达雷州半岛再到海南岛北部定居。比临高先到海南岛的黎族却到南部去定居,其迁移路线尚有待进一步厘清。若加上这两种语言,从广西北部到海南岛的中间点大约在广西中部靠近东部一带,可说就是Dai语群最分歧的地方了。

黎语跟侗傣语言的同源词很少,词形差异也很大;其次就是临高(参见梁敏、张均如1996:112ff)。

在李方桂先生已建构好的侗傣语言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后人还可以向前推进一些。也就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后人进一步向前迈进并不难。

3.侗傣语族的史前文化

侗傣语同源词(1i1965,梁敏、张均如1996)有“房屋、茅屋顶、柱、水坝、沟渠、田埂、菜园、稻米、小米、稻穗、稻草、芋、山药、芥菜、豆、豆荚、姜、芝麻、茄子、种子、犁田、钯、秧苗、插秧、除草、收割、簸谷器、杵、白、锄、斧、水牛”等,可见古侗傣民族已经是高度发展的农耕社会,而且“村落”一词显示他们群聚而居。既然有“水坝、池塘、沟渠”,显示他们已有灌溉系统,具有稳定的供水情况,就不必再仰赖上天要经常下及时雨才有饭吃,人口也会增加。然而“水坝、犁田、撒种、收割”这一类有关农垦的同源词,还有一些驯养的动物,如“水牛、羊”,以及一些人工栽培植物,如“黄瓜、荸荠、桃、李”等等同源词,临高和黎语常常缺(参见下面第二部同源词表)。由此可见,农垦大概是在临高和黎族都分出去之后,尤其是黎族,侗傣语支才高度发展起来的。按照梁敏、张均如(1996:13)的分类,临高跟傣语支稍稍接近一些,但它也是很早就分化出去。侗傣语支织布的技能大概较晚才有,或者他们跟黎族个别发展出来,所以侗傣语同源词含有“织布、梭”的同源词,而临高和黎族并没有相对应的同源词(梁敏、张均如1996:134,138)。“织布机”一词,梁敏、张均如(1996:152)所列举的临高和黎语未必是真正的同源词。

侗傣语支,那时他们已有驯养的“水牛、羊、猪、狗、鸡、鸭”等。他们有“牛”协助“犁田”和搬运重物。“船”和“筏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人工栽培植物包括“稻米、小米、芋、山药、甘蔗、芥菜、苋菜、豆、黄瓜、冬瓜、姜、桃、李、柚、芝麻、茄子、荸荠、葱”等。可见他们所吃的已有好几种肉类和蔬果。他们已有“秤”,也就有买卖和谈“价钱”的行为了。他们也已有“编织、织布、缝、补、纺车、梭、针、线、穿衣、洗衣”等工具或操作行为,而且会使用“凿子”那种精细的木匠工具,那已是很开化的社会,绝非还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同源词也含有一些野生动物“熊、猴子、象、野猪、豪猪、狼、麂子、野猫、老鼠、蛇、穿山甲、猫头鹰、水獭、乌龟、鱼、螃蟹、虾、塘角鱼”等,以及“打猎、射(箭)、弓、箭、鱼网、罾、钓鱼钩、鱼叉”等词,可见他们也会去渔猎。有的野生动物大概很少见,同源词只见于侗水语群或只见于傣语群,如“老虎、狮子”。那时他们大概还看不到狮子。自然也会有烦人的“臭虫、跳蚤、头虱、衣虱、鸡虱、苍蝇、蚊子、蚂蝗、蟑螂、蜈蚣”等。

古侗傣语有“鸡、小鸡、鸡蛋”等同源词,可见他们那时已经养鸡了。试比较古南岛语民族(约5000年前)似乎还没有“鸡”一词,时代不同:古侗傣晚于古南岛。

东方语言学第十九辑

有趣的是,侗水语言有“女婿”一词,也有“媳妇”一词,他们婚后男方住在女方的家,也可能女方住在男方的家,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试比较古印欧语有“媳妇”一词,却没有“女婿”一词,可见他们是父系社会。

4.侗傣语的同源词及其对应关系

下面侗傣语的同源词比较表前半部,主要都是取材自李方桂(Li1965)。他有三种水语方言,我只选取第一种作代表。该文所缺的侗语同源词,我是根据梁敏(1980a:95一117)的(词汇附录〉补起来的,但有一小部分词汇是由许家平(Ostapirat)提供的。李方桂的比较词表编号1-56显示侗傣语并非同源词。我检查了梁敏的侗语词汇之后,发现这些侗语语词跟傣语群的语言也都非同源词。编号57-325显示侗水语群跟傣语群可能大都是同源词。若干语言的同源词,我根据梁敏、张均如(1996)把它补起来。若千个侗语所缺漏的同源词,毛南语(梁敏1980b)却有,例如:na42“芝麻”,khuui42“螺蛳”,hak55“鱼鳃”。

如同古傣语(Li1977),侗水语也是清塞音分送气与不送气,如p与ph,浊塞音分一般浊塞音b与带前喉塞音b,如水话(李方桂1977:3)和莫话(李方桂1943:3)的音韵系统都是如此,虽然侗语并没有b与b之分。

古傣语鼻音分清浊,侗水语的鼻音也分清浊,如水语(李方桂1977:3)。此外,水语还有一套鼻音带前喉塞音m。也就是说,鼻音共分三套:m、hm、?m。

古傣语舌根音对应侗水语五套辅音,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错综复杂。古傣语有两套舌根音,圆唇与非圆唇,如k与kw-。水语区分舌根音与小舌音,如k与q。莫话与羊黄虽然没有舌根音和小舌音之分,却保存了这种分别的历史反映(retain reflexes)。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侗水语具有舌根音和小舌音之分。如此一来,古侗傣大概也是区分舌根音和小舌音。莫话的舌根音分单纯的和带w的圆唇舌根音,正如古傣语。很可能古侗傣也是如此。

古傣语元音分长短,侗语、莫话、羊黄话的元音也都分长短,虽然水话并不分,古侗傣语也得区分

古傣语有四个调类,A,B,C,D,侗语、水话、莫话、羊黄话也都各有几个声调,由四个古

调类分化而来。

下列同源词表,前半部主要根据李方桂(Li1965),后半部根据梁敏,张均如(1996)。因为严谨的对应关系尚未建立,①下列同源词表只是作为说明的依据,并没有绝对把握它们确实都是同源词。

有一些看起来类似同源词,实为拟声词,如meu,meu“猫”,kok,kok“母鸡叫崽”。家猫大概相当晚近才引进到中原来,②华南一带恐怕就更晚了。古南岛语同源词并没有“猫”。

①李方桂曾指出,傣语和侗水语的比较音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梁敏、张均如(1996)虽然构拟了古侗傣语的音韵系统,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例如,他的古语辅音系统清塞音不分送气与不送气,反而浊塞音却区分,显然违背了平常的音理。

②何大安指出:《说文解字》没有“猫”,但有“狸”,“伏兽也”;以及体型稍大的“躯”。段玉裁认为“狸和“躯”就是野猫。甲骨文也没有“猫”字。不过Yaowu Hu,Songmei Hu,Weilin Wang等,2O14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撰文:在5300年前,现今中国陕西省泉护村的居民就会利用猫来控制鼠害,证物是在泉护村遗址发现的两只猫的8块头骨。

侗傣语族的祖居地、扩散及其史前文化-5

梁敏、张均如他们所列举的古侗傣语同源词,有些词形非常近似汉语,例如“马”,大都念作ma或maa,“骑马”有的念为khii,“雁”作aan,“茶”为chaa,难免令人疑心它们极可能都是汉语的借词。有关侗傣语跟汉藏语的亲属关系证据很薄弱;就算它们仍然可能有较疏远的亲属关系,分化的时代已很久远,词形不会那么近似才对。

根据许家平(Ostapirat2018)最近的研究,侗傣语跟南岛语的亲属关系几乎可以确定,这两个语系的史前文化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猎首、文身、凿齿、拔毛、口琴、室内葬、灵魂崇拜、腰机纺织、父子连名等(凌纯声1952)。

李方桂所列举的同源词虽然也包括“马,骑马”①等词,我们疑心它们只是早期的借词。马的来源大概在华北塞外,商代(约3000多年前)才引进到中原来,到华南更晚。古侗傣语约在3000年前,那时广西、贵州一带大概不会有马可以骑。又如“棉”一词,棉花被引进到广西、贵州一带的时代大概也不会太早。②古南岛语也没有“马,骑马,棉”的同源词。因此本文并没有列入这些可疑的同源词。

同样地,梁敏、张均如(1996)所列举的同源词虽然有“葡萄,鹅”等词,但是葡萄从西域引

进到西北,汉武帝时(约210BP)再被引进到华北,到华南时代就更晚了;绝大多数的侗傣语言

都管葡萄叫作t?或t,显然是很晚近的借词,可惜不知其来源。鹅被引进到华南,大概也是相当晚近的事了,都用汉语借词③。古南岛语也没有“葡萄,鹅”等同源词。本文也不列入。

第一部分同源词表

单词

插秧

犁田

莱园

沟渠

水牛

除草

侗语

lam3s

khaiss

jaan's

mjenss

kwell

neess

水话

?dam'

tsoil

fian"

?djan

kwi

nesr

莫话

?dam24

twai2

fiin'3

miin's

hai

nees

羊黄

zam'3

wjaan3s

mjaan'5

wej3s

neel3

暹逻

dam3

thai24

suan24

mian2

khwaai>

daai

龙州

dam>

thai

fuun

miin'

vaais

bjaai

剥隘

nam

Sai24

hin24

vaaiss

naais

①何大安指出:殷墟墓葬已有马车、马骨,可见中原养马早于汉代千余年。不过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马多用来服车,很少骑乘。又,马的生长环境,宜于温带草原与平原。广西、贵州山川交错,陵谷幽深,似非其原产之地。所以“马”“骑马”这样的物与词,恐非侗傣自有。

②陈羿君指出:海南岛黎族所织的黎锦(Li Brocade)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以木棉花果实内的棉毛作为纺线,经植物色素染色,编织出漂亮的花棉布。由于木棉又称吉贝,故黎锦又名吉贝。文献记载上,成书于周朝(公元前10世纪)的尚书《禹贡》篇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学者蔡沈注称其中的织贝为:“今南蛮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何大安也指出:棉花原产于印度,经东南亚沿洋流进入海南岛,而为人工栽植,这种可能也绝对存在。

③何大安指出:侗水语言的“鹅”大都叫作aan,接近汉语中古音,应当是较晚的汉语借词。鹅在被驯化之前是雁,或叫作天鹅,是来自北方的候鸟。

6

东方语言学第十九辑

续表

单词

种子

稻穗

稻草

茅草

田埂

侗语

panss

mjen"

paanss

kaa

妇5

tanss

水话

wan'

bjan"

wan

ka

ja"

jan"

莫话

vani3

bjaan3

vaan'3

tii

jaa

jan

羊黄

wan3s

?baans

waan'3

kjaa22

jaas

jan'

暹逻

phan3

ruan

faar

klaa"

khaa

khan3

龙州

fan

luun"

faan

kjaa24

kaa

kan

剥隘

fan25

liin24

fm可5

caa

haass

hanss

单词

螺蛳

豪猪

头虱

鸡跳蚤

雏(鸡)

侗语

nwass

min32

Du5s

taauss

mail

aajs

?aa叮

水话

khui"

ma

?min

mu3s

tum

bjai"

9a5

Ran'5

莫话

thui's

maais

zens

mauss

tau2

bjai

kaais

haan's

羊黄

khueit3

maals

mien2

mau4

tiu

2ba35

kaai

Yaanss

暹逻

haoi24

maa2

men

muu24

hau24

raj

kai2

khian

龙州

hoois

maa3s

min2

muu3

hau>

lai

kais

剥隘

maa24

muu24

lau24

lii

kai22

haan

单词

斧头

刀剑

价钱

侗语

saaki3

kwaanss

mja

a

水话

hak's

kwan

kwaak'5

mja2

dan's

Ra

莫话

saak4

kuun24

kuuk

bjaa"

dans

gaa's

羊黄

wan3s

kwaak22

?baa

暹逻

saak2

khwaan

khwaak22

phraass

chan"

khaa"

龙州

laakss

kuukss

pjaa?

ca町"

剥隘

laak22

vaan24

jaak2

Saa

san

kaa

单词

池塘

渔网

鱼鳃

侗语

tamss

jee

naap"

水话

dam'

xell

?nak's

莫话

dam'

hees

-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