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博物 第74辑》浙江省博物馆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博物 第74辑》

【作 者】浙江省博物馆编
【页 数】 123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店 , 2020.06
【ISBN号】978-7-5149-2588-3
【分 类】文物-考古-中国-文集
【参考文献】 浙江省博物馆编. 东方博物 第74辑. 北京:中国书店, 2020.06.

图书目录:

《东方博物 第74辑》内容提要:

《东方博物》(第74辑)收入《东阳草干山土墩墓初探》《新昌县黄泥田唐墓出土文物》《武义南宋徐邦宪墓的发掘》《镇江“国信镇江汽车厂”地块二号灰坑发掘简报》《临海钱氏遗珍探微》《杭州兴福寺元延佑六年铭仿古铜炉研究》《克拉斯基诺城址出土的青铜镜》《孔子博物馆藏清代御赐祭孔礼乐器初探》《长兴顾渚唐宋摩崖小识》《明南京钦天监监副贝琳考-以新出土墓志为中心》等多篇有关文博、考古和历史研究方面的文章,展现相关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东方博物 第74辑》内容试读

新昌县黄泥田唐墓及其出土文物

新昌县黄泥田唐墓及其出土文物

俞国璋(新昌博物馆312500)

【摘要】1989年11月,新昌县镜岭镇雅庄村砖瓦密厂在邻村黄泥田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唐代土坑墓,墓里出土了青铜器、陶瓷器和开元通宝钱等。此墓的发现,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键词】新昌唐早期墓青铜陶瓷

1989年11月,新昌县镜岭镇雅庄村砖瓦窑厂在邻

峰的大菱高山和新穿岩马头山。南为牛犁头山(又

村黄泥田取土时,在离地表下1米处发现一土坑墓,

称牛轮墩山),墓在山余脉与冲积地接壤处。西为

完好的棺材内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和陶瓷器,先被村民

黄沙岗,北为黄泥田民居。现在,杭绍台高速公路

拿走,后经公安部门协同镜岭区(今镜岭镇)公所和

镜岭道口收费站正设于唐墓址附近。

文化站将器物逐一收缴,移交文物门登记的有青铜镜、青铜钵、青铜洗、盘龙四系青瓷罂、龟形陶砚、

二、黄泥田唐墓历史文化环境

四系青瓷罂、四系青瓷罐、青瓷碗、酱釉瓷小碗各

黄泥田村西北约500米的澄潭镇大枫树村曾出土

1件,开元通宝钱115枚,桃核1枚。由于当时墓已被

新石器时代的石锛一件。北约600米的澄潭镇横联

毁,器物位置已不清,工作人员未做发掘清理,根据

村,有初建于晋太康十年(289)的兴善寺。在20

出土器物,当时将它定为唐墓。

世纪70年代文物调查时,曾于西北近1000米的安溪村田中,同样在村民设砖瓦窑取土时,在离地表下

一、黄泥田唐墓地理位置

0.5一1米左右的士层中,村民发现有战国时期的陶

2019年8月,笔者到当地走访调查,黄泥田唐墓

瓷器碎片、汉代板瓦碎片、两晋时期的青瓷钵及碗碎

位于新昌县镜岭镇楼基村黄泥田自然村南约50米的

片。在黄泥田墓与距离100米的楼基村之间,1973年4

田畈中,此田块属邻村雅庄所有。经过当年参加挖

月曾清理一座有“元康九年”铭文的西晋残墓。1989

土并能报出出土文物名称的黄泥田村民和雅庄村民

年秋,离黄泥田唐墓西南20米处,曾出现一座五代

的实地确定,墓葬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9·

墓,出土过漆器。东约500米的雅庄村东十九峰下,

23'21",东经12047'24",海拔58米,地处澄20世纪50年代曾出土一瓮五铢钱,80年代初曾出土潭江上游的练使江、左于江和桂溪交汇区的冲积地

东晋时期的一件青瓷碗。以上材料说明黄泥田附

带。东200米为澄潭江,澄潭江从此向北流经新昌县近,自战国始,历代有先民居住。的澄潭镇、梅渚镇及嵊州市甘霖镇的仓岩、蛟镇,

唐时,此地属剡县南部,水路交通便利。一直

并入剡江合流曹娥江入东海。隔澄潭江为穿岩十九

到民国时,货客船仍可到达澄潭江上游、离黄泥田

1

东方博物·第七十四辑

图一七角斜钮素镜

图四盘龙四系青瓷馨

边沿渐薄,黑漆古镜膜,黝黑明亮。当时被村民用泥锨触碰裂成两块而无缺失,后修复。直径20.8厘米,厚0.250.5厘米(图一)。

2.光素钵

1件。敛口,卷唇,鼓腹,圜平底,光素无纹。高9.2厘米,口径19.6厘米,腹径19.8厘米,底径14厘米(图二)。

3.光素洗

1件。平口,弧腹,平底,光素,制作精细,极

图二光素钵

少锈斑。高6.2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19厘米(图三)。

(二)陶瓷器

1.盘龙四系青瓷罂

1件。盘口,束颈,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系,颈部塑一蟠龙。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绿泛黄,釉层已剥落。胎质粗,腹部能见旋削痕,色呈灰红。高44厘米,口径19.8厘米,腹径33.4厘米,

图三光素洗

底径13厘米(图四)。

10余公里的练使江镜澄埠。

2.龟形陶砚

黄泥田唐墓的历史文化环境于此可知。

1件。椭圆,龟形,龟头上翘,四足外撇,后足略高于前足,呈爬行状,无尾。背掏墨池,前深后

三、黄泥田唐墓出土器物

浅,由陶坯雕琢而成。通高4厘米,长12.6厘米,宽

(一)青铜器

8.4厘米(图五)。

1.七角斜钮素镜

3.双系青瓷罂

1件。圆形,素面,七角锥形钮。从中心区往

1件。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下渐收,平底

2

新昌县黄泥田唐墓及其出土文物

图五龟形陶砚

图九酱釉瓷小碗

图六双系青瓷馨

图十1开元通宝钱

图七四系青瓷罐

图十2开元通宝钱背面

图八折腹青瓷碗

图十一桃核

东方博物·第七十四辑

微内凹。肩上置圆形双系。施釉不及底,色青黄。

厚1.3厘米,重0.0019千克(图十一)。

胎灰白,质较细。高29.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9.8厘米(图六)。

四、结语

4.四系青瓷罐

根据当时挖土的村民们回忆,盘龙四系青瓷

1件。敛口,平唇,溜肩,圆弧腹,平底。肩上罂、双系青瓷罂和四系青瓷罐是从泥土中发现的,均布四横系。上部施釉至腹中,下露胎,釉色青褐

其中一器内藏有2枚桃核;满是泥浆的棺材内,出土

显黄。胎色灰红,质较粗。高25.3厘米,口径12.6

了其他器物和钱币;棺材外没发现墓砖和石块。

厘米,底径14.1厘米(图七)。

从出土折腹青瓷碗的形状和釉色看,因青瓷碗

5.折腹青瓷碗

与上海市松江区唐大明寺遗址出土的折腹碗相似,

1件。微敞口,圆唇,外壁上部折腹,下腹斜收,

登记时定名为青瓷钵,为钵形碗。大明寺建于唐乾

内壁弧腹,低矮假圈足,平底足微内弧。仅上半部分

元时期(758一760),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

施釉,色青黄。胎体厚重,色灰红,质较粗。高5.4

名普照寺,梅亚民和陈玉文两位先生将钵形的折腹

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7厘米(图八)。

碗断代为唐初。从出土的两件青瓷罂器型分析,应

6.酱釉瓷小碗

属唐早期产物:从115枚开元通宝皆为相同模样,并

1件。敞口,圆唇,弧腹下渐收,假圈足,底心

无其他纹样掺杂来看,也属唐早期的可能性最大,

微斜内凹。施釉内外皆不及底,釉色酱褐。胎色灰

因为在“安史之乱”和会昌以后,其他纹样的通宝

黄,质较粗。高6.9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4.4

和重宝钱进人流通。从出土器物的精巧形制看,不

厘米(图九)。

是一般的人所能拥有,从龟形陶砚更可猜想墓主人

(三)钱币

的不平常。尤其是此墓发现于渐东唐诗之路的主线

开元通宝,共115枚。制作规范,内外廓规整,

精华地段中,与嵊州市原毫石乡大岩坂出土一块唐

钱文清晰有力度,背面光素。形制、大小皆同。

代墓志一有署名为“沙门鸿渐述”的《唐故云骑尉

直径2.4厘米,厚0.2厘米,每枚重0.375千克(图

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铭文的所在地相距不到

十)。

15000米。我们认为,该墓为唐墓,同为澄潭江流域

(四)其他

的两墓对研究唐代此地区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民

桃核,1枚。如山毛桃核大小,其沟纹与当今毛

俗生活与外界联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浙东唐诗之

桃核有无差异未做比较。长2.8厘米,宽1.9厘米,

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注释

[1】梅亚民、陈玉文主编:《青瓷卷》上册,《中国古陶瓷鉴2]根据墓志记载,周氏卒于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十日,定标本参考图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

于是年十二月七日下葬。

第12页。

武义南宋徐邦宪墓的发掘

武义南宋徐邦宪墓的发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武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武义321200)

【摘要】2019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武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武义县城西郊的徐邦宪墓进行枪救性考古发掘。徐邦宪墓分为地表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幕园破坏严重,现仅残存部分拜坛遗迹:墓室为双室并列的砖椁石顶墓,左室出土一通《徐邦宪圹志》。徐邦宪为徐谓礼生父,该墓的发掘对研究徐邦宪家族历史和《南宋徐谓礼文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南宋徐邦宪圹志徐谓礼文书

2019年6月10日,浙江省武义县城环城西路建设墓地,现代坟墓甚多,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随着过程中,施工方在县城西郊壶山脚土名“石柱坟”

坟墓的拆迁和公路的建设施工,遗址又遭进一步破

的地方发现一座古墓(图一),并及时向武义县文

坏。发掘前,左墓室中部位置有一处较大的盗洞,

化局和渐江省文物局报告。次日,浙江省文物考古

墓顶石盖板被撬开并断裂坍塌于墓室扰土中;右室

研究所会同武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织考古队,对

墓项有两处盗洞,可知墓葬已遭多次盗掘。

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现将徐邦宪夫妻合葬墓,以地表墓园、地下墓

南宋时期,徐邦宪墓地所在地隶属两浙东路婺

室、随葬品为序介绍如下。

州“武义县长安乡第一都湖山”。墓地依山势而建,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山脊相辅合抱,面朝正南略

一、地表墓园

偏西,方向188度。墓地前景开阔,正南约500米处

墓地依山势而建,南北残长约10米,东西宽约

有武义江支流一熟溪沿城流过。据清光绪三十二

13米(图三),仅存墓前“拜坛”的部分遗迹,平

年(1906)《武川学徐宗谱》卷一《墓图》所示,

面呈长方形,推测“拜坛”面宽约13米,进深约4.5

徐邦宪(宪一)墓前存有望柱和台阶,其长子徐谓米。拜坛地坪以条砖丁砌人字铺,前端正中左右略向仁(谓一)等人坟墓祔葬于附近(图二)。而其第

内缩,推断该处前接台阶,通往下一级台地。

三子徐谓礼墓,2012年经过发掘,位于距离县城东

“拜坛”正中地坪下,铺有砖构排水暗沟,应为

五华里的熟溪街道胡处村龙王山麓,与其父徐邦宪

墓园地下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图四)。

墓相距甚远

因为后世毁坏,墓上封土及墓园建筑无存。现

徐邦宪墓地所在区域,近代以来是城郊的公共

场采集到6件花卉纹瓦当,当面径在13.5一15厘米之

5

东方博物·第七十四辑

基形风风

图一徐邦宪墓位置图

图二清光绪《武川学徐宗谱》所附徐邦宪《墓图》

间(图五);另有石马、石望柱残件等(图六)。

米,宽0.88米,高1.4米。墓壁由三层砖包裹,最外

知墓上原有建筑、墓仪石刻及望柱等,这大概也是

一层用条砖错缝平砌,条砖规格长32厘米,宽18厘

该地土名“石柱坟”得名之由。

米,厚9厘米;中间一层以条砖侧砌,规格长26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最内侧用条砖错缝平砌,

二、墓室

规格长26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墓底以条砖平

墓室,位于拜坛中后部的地下,为长方形砖椁铺,规格长32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墓室内填石顶的双穴并列夫妻合葬墓(图七)。

筑有厚5厘米的三合土层。当年,墓室正中安置棺

墓坑开凿于基岩内,所在山体有萤石矿脉。墓

木,棺木与墓壁、盖顶之间的空隙,以白色三合土

坑四壁以条石包砌,幕室顶部横铺8块石盖板(左、

填满,使棺木与外界完全隔绝。三合土细密坚硬,

右墓室各4块),石板长2.4米,宽0.52米,厚0.28

此即《朱子家礼》所载用以防腐的“灰隔”

米,彼此以子母口咬合。左、右墓室南北两端中

右室东北角及墓室南端均有盗洞,随葬品被盗

部,设有榫卯凹槽。发掘前,左室仅存两块盖板,

掘一空,仅在扰土中间有几枚铜钱和零星人骨。

右室有3块盖板保持原状,其余盖板均被撬开或砸断并坍塌于墓室之内(图八)。

三、遗物

左室,即徐邦宪墓室。墓室内壁长3.3米,宽

左室劫余遗物有52枚铜钱、零星人骨及部分棺

1.66米,高1.4米。墓壁用条砖错缝平砌,条砖规格

钉。另有一通圹扩志,即《徐邦宪扩志》。

长32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墓底以条砖平铺,

可辨钱文者,共28枚:开元通宝2、太平通宝

规格同前;墓壁、墓底间有小砖,规格长26厘米,

9、咸平元宝2、景德元宝1、皇宋通宝1、熙宁元宝

宽16厘米,厚6厘米。

1、元丰通宝5、元符通宝1、大观通宝1、政和通宝

墓室早盗,墓底残存零星人骨和葬具朽坏后留

1、绍兴元宝1、绍熙元宝3枚。最晚的年号钱为宋光

下的板灰痕迹及棺钉(图九);劫余随葬品仅有铜

宗绍熙元宝(图十)。

钱及《徐邦宪圹志》一通,志石虽已断裂,但内容

左室出土铁棺钉(环),有三种形制:一为直

完整。

钉,二为帽钉,三为棺上吊环钉(图十一)。

右室,即徐邦宪妻陈氏墓室,墓室内壁长2.68

右室,随葬品无存,仅在扰土中发现26枚铜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