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李浩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

【作 者】李浩宇著
【页 数】 137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18.11
【ISBN号】978-7-5180-5839-6
【价 格】48.00
【分 类】英国文学-文学欣赏-美国
【参考文献】 李浩宇著. 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英美文学的创作现状,从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趋势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教育之于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入手,对英美文学的具体创作内容进行了多元审视。其中,既包括耳熟能详的生态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叙事学理论,也包括极具探索意义的悖论诗学与戏仿创作。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对英美文学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意义。本书可供高校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学习者使用,也可为英美文学爱好者自发开展英美文学学习提供借鉴。

《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内容试读

医家家品品表世公冰同家

第一章英美文学初探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现代社会的环境日趋复杂,文化也日益多元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英美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英美文学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文学是一种以形象化的需要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都属于文学范畴,是文学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学是作者人生经历的生动体现,隐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悟,也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英美文学也不例外。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章对英美文学的历史进程、研究趋势及重要性进行分析。

第一节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英国早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早期的英国文学包括古英语文学和中古英语文学两部分,其中“古英语”是19世纪的语言学家为强调英语的延续性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术语。确切地说,古英语指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语言。公元596年,圣奥古斯丁奉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之命,率庞大的传教团去英国传教,成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首任大主教。原本信奉多神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相继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使英国与罗马教会的拉丁文明和西欧各国文化建立起紧密联系,对英国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为数不多的古英语诗歌正是通过教会史的记载或神职人员的抄本才得以流传下来。古英语或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流传下来的英国

—1—

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

文学写于四百年的时间内(约公元680一1100),主要是头韵体诗歌,这些诗歌现存三万多行,保存在四个中世纪的抄本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当属《贝奥武甫》。由于基督教在英国的广泛传播,宗教题材文学在这一时期相当繁荣。根据记载,第一位用古英语写作诗歌的开德蒙原本是牧人,晚年在威特比大教堂做修士,因为梦见天使而成为吟诗作赋的高手,所作的《赞美诗》是一些由《圣经》故事改编的头韵体诗歌。另外一位已知的僧侣诗人是琴涅武甫,有关其生平的记载很少,不过被归于其名下的作品倒有好几部,其中最重要的《十字架之梦》是一首宗教诗,主要内容是由十字架向梦幻者讲述耶稣被钉在它身上的经过。

与古英语时期相比,14~15世纪的中古英语文学更具多样性,除了法国乃至意大利的种种因素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有重要影响以外,也因英国内部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的文学而呈现出诸多地域色彩。中古英语文学也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并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象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极力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一基本思想。各种传奇故事发展兴盛,既浪漫又有说教性。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用古英语的头韵诗体写成的寓言依然盛行,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兰格伦(约1330一1400)的《农夫皮尔斯》。其中充满了神性与人性的对话,充满了对生存意义的积极思考。浪漫传奇作为这期间的一种主要文学样式,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产物。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体现了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古英语时期,口头文学也占有一席之地,民间抒情诗以及讲述历险故事的民间歌谣是这一时期下层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中古英语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乔叟,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描绘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画卷。中古英语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品是托马斯·马洛礼以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写成的《亚瑟王之死》(1469一1470年)。马洛礼继承了有关亚瑟王的浪漫传奇的传统,将圆桌骑士们的故事松散地组合在一起,成功地再现了一个业已逝去的黄金时代。该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民族统一与宗教救赎,其中宗教救赎被表现为一种既具有梦幻色彩又有着强烈象征意义的对圣杯的追求。

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经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繁荣发展的时期。它以复兴灿烂辉煌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契机和形式,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文化的强烈倾向,所以又被认为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展到法、德、英、荷等国,在英国的起源较晚,通常认为它始于15世纪后期并延续到17世纪中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将人文主义作为核心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神权”的绝对统治。人文

—2

2第一章英美文学初探

主义鼓励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倡导对古希腊、古罗马作家文学风格的模仿。英国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是莫尔,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的先河。

文艺复兴时期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一百

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八部(另一说三十九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以及历史剧《亨利四世》、传奇剧《暴风雨》等,其中四大悲剧代表着他创作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对英语语言的娴熟运用,将英语的丰富表现力推向极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或稍后还有

一批其他的剧作家,最重要的是琼生,莎士比亚曾经在他的喜剧《人人高兴》中扮演过角色。琼生是写讽刺戏剧的高手,其《狐狸》和《炼金术士》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们追逐金钱的风气,具有很强的喜剧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之后,终于随着伊丽莎白时代的终结日渐衰微。

(二)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

17世纪,英国社会经历了较大的变动。随着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即位的詹姆士二一世鼓吹“君权神授”,与代表资产阶级和商人利益的国会在商品专卖权、宗教等许多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重。之后随着共和国社会政治斗争的日益激化,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英国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很多作品充满了伊丽莎白时期的浪漫主义精神。17世纪后期,有些人开始对伊丽莎白时期的文学进行思考,认为当时的文学感性较多、理性较少:文学创作自由较多、文学原则和规范较少,就像一个蓬蓬勃勃、没经过修理的自然植物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浓厚的宗教色彩。新兴资产阶级倡导清教主义信念,反对“君权神授”的思想,试图在罗马天主教与英国新教之间寻求一条中间道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清教主义主张勤俭节约、辛勤工作、反对享乐,在资本积累时期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克伦威尔领导的“新模范军”主要是由清教徒组成的,清教精神成了他们革命的信条,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又被称作“清教革命”。

到了18世纪,英国的政治相对比较稳定,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形成了互相争夺又互相利用的局面。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和巩固,英国的工业和社会经济进入迅猛发展期,对外的殖民扩张、资本的积累、机器的使用,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得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已经将英国变成“世界工厂”。不过,工业革命在带来生产力大解放的同时,也造成了田园荒芜、城市贫民增多等问题。18世纪是文学发展的“古

—3—

英美文学创作内容的多元审视

典主义时期”。在整个18世纪,英国文学发展颇多波折而又丰富多彩。这一时期英国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有约翰·洛克(1632一1704)、伊萨克·牛顿(1642一1727)和沙夫茨伯里(1671一1713)等人。

受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斗争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文学也分属不同的政治、宗教派别和对比鲜明的阵营。在内战时期,涌现出大量政论性小册子和文章,有的为国王唱赞歌,更多的则鼓动资产阶级革命,宣传清教主义信条。前者当中影响最广的是约翰·高顿(1605一1662)所著的《国王书》。后者除弥尔顿极具影响力的文章以外,还有威廉·沃尔温(1600一1680)、詹姆斯·哈林顿(1611一1677)、杰拉德·温斯坦利(1609一16527)和约翰·里尔伯恩(16141657)等人的小册子和文章。

在文艺复兴时期享有很高声誉的剧作家琼生还创作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他拥有一批追随者,其中包括罗伯特·赫里克(1591一1674)和约翰·萨克林(1609一1641)等继承其古典主义倾向、宣扬及时行乐思想的诗人。他们都是朝臣和骑士,所以泛称为“骑士派诗人”。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虽然未能引起同时代人的注意,但是他们独树一帜的诗风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可以归属到这一派诗人中比较重要的还有赫伯特、克拉肖和马维尔等。清教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弥尔顿,他的文学功绩使得文学史曾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称为“弥尔顿时代”。《论出版自由》和《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文章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而他晚年的《失乐园》、《力士参孙》、《复乐园》三部气势恢宏的长篇诗作,更让他名扬英伦。

清教徒当权后于1642年下令关闭剧院,文艺复兴末期就已日渐衰微的英国戏剧终于走到了其黄金时代的尽头。这时的戏剧不仅要继承过去传统还要反映时代的审美需求,剧院在重新上演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剧目的同时,还上演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剧目。威廉·戴夫南特的《治情人之法》(1661)是《一报还一报》与《无事生非》巧妙结合的产物,他改编的《麦克白》和《暴风雨》中还加进了音乐、舞蹈场面。内厄姆·塔特(1652一1715)的《李尔王史》(1681)则将莎士比亚的悲剧性结局改为大团圆的场面。王政复辟时期还流行风俗喜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乔治·艾思瑞吉(16347一1691)的《风流人物》(1676),威廉·威彻利(1641一1715)的《乡下女人》(1675)和《光明磊落者》(1677),以及威廉·康格里夫(1670一1729)的《以爱还爱》(1695)和《如此世道》(1700)等。风俗喜剧的观众主体是王公贵族、才子佳人,他们只是将剧院当作聚会的场所,注重的是舞台表演的感官刺激而不是其艺术性。以此为创作目的的风俗喜剧虽然火爆一时,但终究难以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繁荣同日而语,而且在艺术质量方面与前者相比也相差甚远。

-4-

第一章英美文学初探

作为市民阶层的代表,班扬是王政复辟时期最受欢迎的宗教作家。他的《天路历程》是一部有关基督教生活的伟大寓言小说,被视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发端。虽然他的写作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应属于宗教改革时代,或者更早的中世纪,但是没有任何一位与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能够像《天路历程》那样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王政复辟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是德莱顿。这位在戏剧、诗歌、散文和戏剧理论方面都卓有建树的文坛巨子被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有论者甚至将17和18世纪之交称作“德莱顿时代”,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德莱顿在当时文坛上地位的重要。

18世纪的初期英国文坛是新古典主义的天下。所谓新古典主义,指的是模仿和推崇古典文学的创作及美学原则,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典型地体现在蒲柏的诗歌、理查德·斯梯尔(1672一1729)、约瑟夫·艾迪生(16721719)的散文以及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中。另外一位也常被列为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的塞缪尔·约翰逊(1709一1784)对英国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文学批评和散文以外,他历时七年独立编撰的《英语辞典》(1755)是英语史上第一部标准辞书,对英语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约翰逊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鲍斯威尔(1740一1795)为他写的《约翰逊传》(1791)。

18世纪英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报纸、杂志和报刊文学的兴起。当时著名作家都有过办报刊的经历,比如,笛福曾创办《评论》杂志,斯威夫特曾任托利党喉舌报《考察者》(1710一1711)的主编,菲尔丁创办并主编《战士报》(1739一1740),斯摩莱特主办过《批评周报》等。不过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刊物,当数艾迪生和斯梯尔先后创办的《闲谈者》(1709一1711)和《旁观者》(1711一1712,1714)两份杂志。这些报纸、杂志为作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推进了英国文学的大众化和作家的职业化进程。

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产生于18世纪并迅速发展,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需要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观念、讲述他们的个人生活经验,小说的发展迎合了中产阶级读者对强调个人经历重要性的新型文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就有了小说的萌芽,比如约翰·黎里的《尤弗伊斯》(1578)和锡德尼的田园传奇《阿卡迪亚》就往往被认为是英国最早的小说,而18世纪英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和文学的商品化,又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小说的基本标准对个人经验而言是真实的,这就要求小说要用独特、新鲜的方式关注生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笛福、菲尔丁、理查逊和斯摩莱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将笔触伸向现实生活。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