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赵秀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

【作 者】赵秀艳著
【丛书名】中国社科 大学经典文库
【页 数】 218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2017.01
【ISBN号】978-7-5166-2915-4
【价 格】68.00
【分 类】英语-教材-研究
【参考文献】 赵秀艳著.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7.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探讨了英语专业发展存在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介绍了相关院校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内容依托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评介了内容依托教学的起源、发展及相关研究,分析了早期与当今外语教材尤其是英语教材评估理论的优缺点。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内容试读

第1章

导论

1.1引言

我国英语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设置一直引发争议,内容依托课程改革与内容依托教材开发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内容依托教学与内容依托教材给英语专业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教材评估作为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2英语专业引发的争议

1.2.1英语专业学科定位的问题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与改革。张雪梅与戴炜栋(2010)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了我国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解放前,我国外国语文系以外国文学与研究人才的培养为主,课程设置上以语言技能培训以及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

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为重: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翻译外国语的能力,使其成为翻译干部、外语师资及研究外国文学的人才:1961年,在北京召开了文科教材会议,制定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案,明确规定了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英语和英美文学的教学、研究人才及其他英语工作者。“文革”期间,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英语教学基本处于停顿的状态:“文革”后,我国英语专业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1979年,教育部试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包括外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综合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三种,不同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存在差异:外语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语翻译、教师、其他英语工作者”为主,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学院则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人员、教师、其他英语工作者”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英语教师”为主。

蒋洪新(2014)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时代的变化与形势的发展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大纲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1978年下半年,教育部根据我国经历“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伊始形势下所需外语人才的要求,制定了第一个独立、完整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课教学大纲(施行草案)》:1979年4月,连同教学计划草案一起下发各校。它规定了所有的高等院校(包括综合大学、外语学院、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四年制)在基础阶段都必须进行英语技能的训练,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教学内容、原则、方法、考试都有具体的要求:1980年8月和11月,教育部召开了两次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英语编审组完成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课教学大纲(施行草案)》修改稿,提高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与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的要求,同时强调了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989年与1990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最终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1992年,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1998年4月起草完成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年12月经教育部审核批准,转发给

2

<<<第1章导论

全国高校外语专业。《若干意见》总结了当前我国外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21世纪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并首次在外语教学文件中突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999年12月,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完成了对原有的两个大纲的修订,起草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0年年初,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实施《大纲》,以此作为依据组织教学、建设教材、检查教学质量。《大纲》明确规定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组,2000:1)。

《大纲》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与支持,尤其是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如谭卫国(2000)、方健壮(2001)、汪家树(2002)、孙玉华(2003)等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力培养,并强调教学手段的更新,做到了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如刘天伦(1996)、刘毅(2000)和王守仁(2001)等担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相矛盾。刘天伦(1996)在肯定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忧虑:“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4)。王守仁(2001)也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必须超‘学科’的方向去建设…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41)。刘伟(1995)认为,“培养目标转型所带来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是外语院校发展的致命伤”(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承担了题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他们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当前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讨论中,“实有弱化外语专业学科地位的失衡倾向,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开始变得界限模糊”(《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12)。

胡文仲与孙有中(2006)指出:“培养外语人才不应仅仅考虑市场需要,还应该考虑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应削弱人文教育:英语语言文学应保持和加强它本身的学科地位”(244):因此,“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

3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

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45)。而所谓通用型英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同上)。

1.2.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除了有关“复合型人才”引发的英语专业学科定位的争论之外,《大纲》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也成为了质疑的对象。·

《大纲》要求在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开设听、说、读、写技能课,就连语法课、基础卖语课(或称精读课、综合英语课)也有具体的语言技能训练目标,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由此来看,英语专业(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课程主要以技能课为主,《大纲》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设置的指导性课程如表1.1所示:

表1.12000年版《大纲》规定的一、二年级课程安排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课程类型

学期

2

3

基础英语

V

语音

听力

专业技能

必修课

口语

阅读

1/

写作

语法

专业知识

必修课

英语国家概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必修课占据了课程的主体,只有在第四学期设置了一门英语国家概况课。实际上,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技能课的比重达到了90%以上,高年级阶段还有视听说、笔译、口译等技能课。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以及教学的具体实施受到基于技能教学大纲

4

<<<第1章导论

(Skill-Based Syllabus)的重要影响,即将语言能力大体分为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其目的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语言技能,其次是培养总体语言能力,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附带掌握偶尔出现的其他知识信息(Fr,2008)。

本来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应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但是事与愿违。技能训练脱离了系统的内容教学不免单调、乏味、机械,在操练中,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技能课程多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学生无法发展英语语言综合技能,致使在实际运用中表现出基本功不扎实

技能课程过多,专业知识课程少,许多课程开设过场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连《大纲》中规定高年级的4门专业知识必修课一英美文学、对象国文化、语言学导论、论文写作一也有相当多院校没有开全,或者没有开足课时(如“英美文学”课)(何其莘等,2008),这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完整。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绝大部分又安排在高年级阶段,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要求和管理更松解,一时间,似乎“就业”大于一切,于是“参加面试”就成了冠冕堂皇的缺课理由(戴炜栋、张雪梅,2007)。整整一个学年学生难以专心学习,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安心学习的时间基本只在三年级一个学年,三年级一年内大量涉及知识课导致时间紧张,“消化不良”现象严重,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常俊跃等,2008b)。

技能课程多,专业知识课少,还导致了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胡文仲与孙有中(2006)指出我国外语教育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何其莘等(1999)、文秋芳与周燕(2006)都指出因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强调模仿、记忆,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所学习内容的认知水平,学习的内容不能对学生的思辨水平产生应有的挑战,因此不可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等能力。王守仁(2001)和刘毅(2000)都认为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学生有较大差距,其主

5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材评估框架研究>>>

要原因是外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专业训练。常俊跃等(2008b)认为我国英语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有缺陷。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不符合英语专业人文学科定位,并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人文基础差与思辨能力弱:因此,我国英语专业应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课程设置不应坚持以技能为主导的理念,应该增加人文课程,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2.3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内容依托教材开发

为了解决我国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问题,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依托2007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课程改

革研究”(项目编号07BYY029)和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内容教学法理

论指导下英语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BYY050),在

广泛调查英语专业师生感兴趣、认为可行的课程的基础上,以内容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理念为指导,改变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传统的技能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创建了全新的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常俊跃与赵永青等(2010:13)、常俊跃(2013:14)指出,课程改革的思路是:

(一)在保持《大纲》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改变基础阶段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实现内容课程和语言课程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

(二)课程本身同时关注内容和语言,把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教授专业内容;以专业内容为依托,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提高语言技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依靠内容依托教学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结对子、小组活动、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和手段与学科内容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思辨能力。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