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理治》王瑞麟,王旭,王超凡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外科理治》

【作 者】王瑞麟,王旭,王超凡主编
【页 数】 582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5
【ISBN号】978-7-5349-8949-0
【价 格】158.00
【分 类】中医外科学
【参考文献】 王瑞麟,王旭,王超凡主编. 中医外科理治.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外科理治》内容提要:

本书稿由全国名老中医王瑞麟与其子所编著。书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中篇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常见病证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等,下篇主要汇总作者的一些临床心悟。

《中医外科理治》内容试读

的裤校中背,被

上篇

总论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中医外科的历史

中医学源远流长,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形成中医学的伟大宝库。历代医学家无不从医学古籍中探索隐微,借鉴创新。例如,唐代医学家王冰博采当时有关《素问》版本,取百家之见解,认真整理、校核、编排、注译、阐发新义。此后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张从正、朱丹溪、刘河间、李东垣,以及明清之张景岳、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等,无不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难经》等医学古籍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创立新说,为后世医学发展、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把2000多年保存的医学古籍加以整理、校勘、训诂、校点等,使语意难通、不易领悟的深奥医学古籍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当今医学发展所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医学发展史证明,中医外科的历史要早于其他医学各科。这是因为人类祖先在和大自然的严寒酷暑抗争时,以及和毒蛇猛兽搏斗中最易发生外来伤害而需采取相应的外科治疗办法,所以说中医外科源远流长,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向前发展。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界中的毒蛇猛兽混居一起。恶劣的环境、凶猛的蛇兽及部落之间的斗争给人们带来了伤害,人们必然用树叶、草根按敷,用泥土填塞体表伤口,拔去刺入体表的异物和用水洗去血迹、脓液等,这些原始的外治措施,是外科医疗防护之启蒙。人类在原始社会就开始用“砭石”刺破脓肿等,因此,“砭石”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工具。

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疥”“宠”等外科病名的记载,已透出疾病分科的端倪。

有人说公元前二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好像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光彩。在这部奇书《东山经》中载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南山经》中载有“…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中山经》中载有“苍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为瘘”。

周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医疗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这个时期不仅巫与医

上篇总论◆第一章概论

明确分工,而且医学专业开始分科。《周礼·天官冢宰》日“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将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医生。这时外科已独立成科,书中对外科疾病做了比较明确的划分,曰“疡医,下士

八人。…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认为外科疾病与季节关系密切,曰“四时皆有疠疾,…夏时有痒疥疾(指疥疮、热疖等)…”,在治法上提出“凡疗疡,以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五物炼成的药)攻之,以五气养之,以

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采用“祝药(敷药)刮(刮去脓血)杀(指以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之齐(‘齐’作‘剂’;字解,指使症面平复)”等外治法。这个时期对于肛肠疾病颇为重视,如在《庄子·列御寇》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耶?何得车之多也?”这里的“痔”,当是肛肠疾病之概括,也是常见外科病之一。这是记载“痔”最早的文献,为后世对痔疾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打下了基础。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周朝建立的一套医疗分工和晋升制度对当时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后世中医理论的形成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方书。书中载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病名。其中尤以外科病名最多,在治疽病医方中曰:“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撮一入杯酒中,日五六饮之。”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用复方治疗疽病,并根据不同的疽病调整用药量,这是外科疾病采用辨证施治方法的经验总结,无疑对后世辨证施治方法贡献颇大。而且本书对肛门疾病的分类和特有症状的描述也比较清楚,如:“牡痔,有赢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牝痔”“脉者(痔)”“朐养(痒)”也是痔的一种。文中所说“未有巢者的“巢”指肛门瘘管,“巢塞随者”的“直”,即直肠下部,“人州出”指脱肛,在治疗方法上用烟熏治“朐痒”,用小绳结扎,再用刀割治“牡痔”,以及“以刀去其巢”,并采用抗菌消炎的黄芩外敷创口(“治黄芩而屡傅之”),预防感染促使创口愈合。可见当时医家对外科和肛肠疾病的治疗是很重视的。而用手术切除痔瘘的方法远比西方医学(到14世纪初才开始由阿得医生进行)早得多。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世界医学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直至目前仍广泛被人们所重视。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有外科专论“痈疽”,对外科疮疡的发生发展和病理变化做了科学的论述,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失调与外科疮疡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指出痈肿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脓肿,而脓肿形成的病理则是“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一旦脓肿已成,则要使其毒泻于外“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治“脱疽”坏死期的截肢法要求“急斩之”;治“猛疽”用“豕膏”。腹腔穿刺最早记载于《灵枢·四时气》,曰:“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人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束之…”这要比古印度学中婆罗门时期妙闻氏(5世纪)早500多年。《黄帝内经》也是记载痔瘘最早的医学文献,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肾脉…微涩为

3

中医外科理治

不月,沉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瘘”,并对痔的病因病理、症状有了正确的认识:“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灵枢·平人绝谷》对肛肠疾病的解剖也做了研究:“广肠(指乙状结肠和直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素问·五脏生成》还认识到“魄门(肛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生理作用。当时的《难经·四十二难》记载肛门的解剖时说:“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这可以说是从宏观上对大肠、肛门解剖生理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是很令人钦佩的。名医扁鹊(秦越人)精通多种医术,倡导以预防为主,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出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这说明他反对巫术神鬼邪说,对医学心理学、生理学都有一定见解,使当时医学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这也是医学科学战胜神学迷信的重要标志。

汉代医学继《黄帝内经》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杰出的外科医学家华佗首创“麻沸散”“缝合术”“神膏”,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肿瘤切除和剖腹手术。《后汉书·方术列传》曰:“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但令人痛心的是方书早已散佚。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经方之鼻祖。《金匮要略》不仅对外科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有专论,且提出了“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及先便后血和先血后便的辨证施治方法,还提出了对痔的类证鉴别,指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及“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据研究,《伤寒论》397条中,有114条与治疗急腹症有关,其中用鸟梅丸治蛔厥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除进入胆道蛔虫的有效方剂,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成书于这个时期,记载药物365种。其中载有治疗外科疾病如金创、痈肿、疽、瘰疬、乳痈等的常用药近100种,治疗肛肠疾病如痔、瘘、脱肛、息肉、肠痔等的药物有26种,其中黄芪、槐实、龟甲、文蛤、猬皮、桐叶、豚卵7种药物都记载治疗“五痔”等。“五痔”分类法最早是由这本书提出来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展了修补先天性兔唇等外科手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滑子鬼遗方》成书于这一时期,内容包括外伤、痈疽、疮疖、瘰疬、疥疮等,对痈疽的鉴别诊断,以及痈肿切开的适应证、切开方法和部位等都有详细论述,曰:“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易出,用铍针。”书中对肠痈的治疗用“大黄汤”,并强调了“未成脓也可下之”“脓成不可服此方(大黄汤)”的治疗经验。在药物剂型方面书中记载有汤散、薄贴、膏等,还载有治疗痔、瘘的方药。书中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的方法要比其他国家早600多年。由于本书治疗“金创”甚多,所以说本书也是我国最早的“军陈外科学”。

此时期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记有用针刺治疗外科痈疽等经验,还载有“痔与阴相连”,的临床表现等,并认识到肛肠疾病可以引起排尿困难,说明当时对肛肠

上篇总论◆第一章概论

疾病的观察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细致的。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介绍了用海藻治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还介绍了用狗脑敷治疯犬咬伤、防治狂犬病,创立了人工免疫方法。葛洪擅长炼丹,著有《抱朴子》一书,其中载有丹砂(硫化汞)加热分解成水银的方法。我国近代化学家张子高把葛洪看作是我国古代化学家,后人也称葛洪为古代炼丹家。

隋唐时期在基础医学和临床总结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如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50卷,对各种疾病分为67门,列证候1720论,对外科痈疽、疗毒、瘿瘤、肠痈诸淋都有新的认识:对外科中的结扎止血、断肠缝合、腹疝脱出等已有比较成熟的操作方法:对五痔的分类和特有症状的描述,以及妇女、小儿有关肛肠疾病的病因病理均设有专论。并且在五痔的基础上,又分出“酒痔”“气痔”。书中载有40多种皮肤病,明确指出疥疮是疥虫引起的,并最早提出了过敏性疾病,发现了过敏源一“漆”等。当代名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30卷,《备急千金要方》广辑方书验方,列证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在前人对痔的分类基础上,又提出“燥湿痔”。《千金翼方》录有药物800余种,方剂2000余首,用于治疗痔疾、鼠瘘的中药58味,更为可贵的是已认识到不论发生于任何部位的痈疽,都可以是“疮瘘”的发病根源,日:“一切痈疽,皆是疮瘘根本所患。”书中还总结出很多脏器疗法,如食动物肝脏治夜盲症、食羊靥治甲状腺肿大等,因此,名医孙思邈也被誉为脏器疗法的创始人。书中介绍以葱管作导尿器械,比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王焘著《外科秘要》40卷1104门,对内、外(骨)、妇、儿等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论述系统,提出了“灸痔”“熨痔”的治疗方法。

宋代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著书立说、撰写医学著作者日渐增多,当时的政府也很重视医药事业的发展,广集人才并收集民间方药,编写了医学巨著《圣济总录》,全书共200卷,分66门,每门之中又分若干病症,每一病症先论病因病理,次列方药治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收载医方近2万个。对外科瘰疬、痼疾、金疮等论之较详。如对金刃肠出的治疗,“肠有两头见者,可速以桑白皮为线或以麻缕续之”,术后随着病情的恢复,给予流质(“研米粥饮”)、半流质(“强糜”)和普食(“饭”)等饮食护理。书中专立“痔门”,指出“集验方有所谓酒痔者,乃牡痔别名也,治法禁忌唯孙思邈之论为详”。《卫济宝书》谈到了骑竹马灸法,用于治疗多种外科疾病,还发明了镊子、炼刀、竹刀、油捻子等医疗器械。书中对乳房疾病的治疗和吸乳做了详细介绍:“如有乳者,急以纸五寸阔一片,用火烧于三寸许置瓶中,火欲过未过,便以瓶口掩乳,以手扶定。其乳吸在瓶中,觉飕飕乳在瓶,则便取去,急洗以药。若本无乳,根据痈法治。”书中还强调痈疽未成脓时以消散为最好的治疗方法,日:“乘其未脓而攻之,得宣以不溃而愈,此上工也。”作者对外用药物的配制要求十分严谨,须“磨子磨细”后方可使用。以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痈疽的内外治法已比较系统。窦汉卿著的《疮疡经验全书》对痈疽疮疡论之甚详,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痔分为25种,曰:“今将痔变成五五二十五类,或左或右,或内或外,…或脓或血,或痛或痒”窦汉卿进一步认识以肛周脓肿溃后不愈易成瘘管的机制:“坐马痈,此毒痈受在肾经虚,毒气弱毒伤于内,大肠之经并聚成毒,而为瘘疮,此乃毒证。”将痔与

中医外科理治

瘘明确地区别清楚。他最早总结出疗疮走黄的辨证治疗方法。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全书100卷,分1670门,对外科疾病的论述较详,每病下列多种治法,其中治痔方达210个之多,最早记载了用结扎法和含砒制锭(条子)治痔、瘤病,如“用蜘蛛丝系痔瘤乳头不觉自落”的经验等。到南宋,不仅设有痔瘘专科,也有了痔瘘的专著,如定斋居士著的《五痔方》一卷、王伯学著的《痔瘘论》等,说明对外科疾病中痔瘘治疗总结和学术研究已进入昌盛时期,改进和创造了结扎、枯痔等治疗方法,为后世金元时期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不仅在治疗方法上有新的发挥,而且在理论研究上也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如刘完素以“火热论”闻名,为“寒凉派”代表。张从正主祛邪,善用攻法,为“攻下派”代表。李杲主张滋补脾胃,著有《脾胃论》等,为“补土派”代表。朱震亨善用滋阴降火法,为“养阴派”代表。以上四位医家后世统称为“金元四大家”,从此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更加完善。在激烈的竞争中,外科也进人兴盛时期,如对破伤风和痔瘘的病因、病理、症状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总结出风、湿、燥、热、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以及职业、遗传等与疾病有关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主张“清热散瘀、凉血祛毒”等内治大法。元代外科名医齐德之著《外科精义》总结出内外兼施的治疗原则。朱震亨对脱肛提出气热、气虚、血虚、血热等证型及辨证施治方法:“气虚者补气…血虚四物汤,血热者凉血等。”这个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创伤外科得到了新的发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不仅记载有解除创伤、治疗痛苦的麻醉药,而且有世界上已知最早记载全身麻醉的文献,比日本外科学家在1805年用曼陀罗汁麻醉要早450年;同时该书在创伤处理和整骨复位方面也有新的创见,如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要比现代医学家达维斯使用这一方法(1927年)早600年。在肛肠疾病的治疗中,书中采用枯痔、药线结扎、熏洗、灸治等。罗天益著的《卫生宝鉴》明确将“痔漏”和“痔疮”分开:“肠风痔漏,总辞也,分之则异。”

明代为外科全盛时期,名家辈出,著作如林,医理不断创新,医技各有独到之处。如汪机的《外科理例》、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董宿的《奇效良方》、申斗垣的《外科启玄》、袭信的《古今医鉴》,以及薛己的《外科心法》、赵宜真的《秘传外科方》,等等。汪机在医理方面强调医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日:“盖其中古人所论治,无非理也,学者能仿其例而推广之,于焉古人不言之妙旨…”他将唐宋时期的疮肿科、明代的疡科改为外科,说:“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明确指出外科的名称及外科疾病的范围。在辨证施治上,强调了外科疾病“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以及“治外遗内”和“舍脉从证”“舍证从脉”“治之不应,别求其故”。他还创制了玉真散治疗破伤风等方法。陈实功《外科正宗》所载痈疽、疗毒、瘰疬、流注、脱疽诸病,每病皆有看法、治法、治验、主治方、应用方诸项,对痔的辨证论治,较之以往更为系统完整,不愧“例症详、论治精”。例如,书中对枯痔疗法的描述十分确切,日:“凡疗内痔者,…即用葱汤洗净,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次次温汤洗净搽药,轻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干硬,停止搽药,…待痔落之后,换搽生肌散,…其口半月自可完矣。”书中另有“三品一条枪”治18种痔漏,在对其操作方法变化过程时的辨证用药中说:“同用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